王惟醇
摘 要:明代工筆肖像是中國肖像畫中不容忽視的部分,明代肖像畫以雙鉤技法、寫實的設色、類型化構圖等為主要特點,對筆者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啟示。作品《家族印象》表現(xiàn)的對象是十六個與筆者親近的家人,這十六幅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幾乎貫穿了每個年齡層,是當代社會下家庭肖像的縮影。
關鍵詞:工筆肖像;《明人十二像冊》;明代工筆;肖像畫
一、肖像畫與明代工筆畫概述
肖像畫是指人物形象畫,原本是西方的概念,肖像畫在《辭?!分卸x是:“描繪具體人物形象的繪畫,包括頭像、全身像、群像等,要求到達形神兼?zhèn)涞木辰纭!痹谥袊鴤鹘y(tǒng)繪畫中,肖像畫常用“寫真”“傳神”等詞來形容。
中國最早的肖像畫是戰(zhàn)國時期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三國魏晉時期,顧愷之在肖像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都有建樹,并提出了“以形寫神”的重要理論。到了唐代時期,繪畫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出現(xiàn)許多如閻立本、吳道子等繪畫大家,也出現(xiàn)了像《歷代帝王圖》《十八學士圖》《步輦圖》等經典作品。元代之后,肖像畫創(chuàng)作日益專業(yè)化,逐漸從各類畫種中獨立出來,畫家王繹《寫像秘訣》是元代肖像畫的高超理論水平的代表。明代時期,隨著經濟逐漸穩(wěn)定,人們的審美需求逐漸提高,涌現(xiàn)以曾鯨、謝彬為代表的民間畫家,曾鯨的出現(xiàn)革新了工筆肖像的繪畫技法,提高了肖像畫家的社會地位,此時出現(xiàn)了《徐渭像》《張卿子像》等優(yōu)秀民間工筆肖像作品。
明代民間肖像畫是對前代肖像畫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在肖像畫方面,依舊是從以形寫神論出發(fā),但創(chuàng)作重心出現(xiàn)由表現(xiàn)對象轉為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題的趨勢。明代是中國傳統(tǒng)工筆肖像畫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此時肖像畫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技法上逐漸成熟,形成了形神合一、程式化等特點。明代中晚期,市民階層的壯大,使得在審美情趣上出現(xiàn)了世俗化的特征,由此審美情趣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漸變?yōu)槭忻耠A級的世俗情趣。
二、明代民間工筆肖像畫對筆者創(chuàng)作的啟迪
(一)技法——雙鉤用線的傳神性
線條在中國傳統(tǒng)工筆肖像畫中一直占據(jù)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人根據(jù)人物衣褶的各種勾線方法歸納出“十八描”,即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抑揚頓挫來表現(xiàn)對象。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各種描法的線條都有不同的意義,表現(xiàn)不同的感情,有其自身的語言體系”。在工筆肖像畫中,線的實用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畫的技法有嚴格的標準化程式,明代時期的工筆技法普遍流行“復勾”。復勾是在繪畫中用墨或色,一遍或多遍在原有線條軌跡上進行反復勾勒,也常被稱為“勾提”。明代時期可能受西洋畫的影響,重視復勾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當時社會審美特色的新的繪畫傳統(tǒng)。在《明人十二像冊》中人物衣著程式化,此畫冊便使用了復勾法,甚至將人物面部的痣、眼皮等特征都細致入微地描繪出來。
筆者通過大量練習這種復勾的方法來塑造人物的面部形象,反復觀看明代肖像畫的經典作品,將這種技法運用到筆者的《家族印象》創(chuàng)作中去。
(二)設色——隨類賦彩的寫實性
明代的工筆肖像畫中,人物的設色盡顯典雅、寫實,在著色渲染時,線條與顏色相輔相成?!睹魅耸駜浴凡捎煤嫒痉?,在定好五官之后,先用淡墨或赭石或胭脂紅調和,勾勒出面部的主要結構,如眼窩、顴骨、鼻梁等部分,從淺到深開始層層暈染,從而塑造面部的立體之感,具有寫實性。從《羅應斗像》中可以看出,羅應斗因年歲已高,皮膚松弛,其皮膚也有斑塊和暗沉,臉頰和鼻頭微微泛紅,鬢角的頭發(fā)、眉毛和胡須均用白粉染為白色,將一個剛正不阿的老年官員的形象和氣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筆者認為色彩在繪畫中是最具視覺性和寫實性的。作為一個合格的畫家應對色彩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才能正確地運用各類顏色?,F(xiàn)代許多畫家運用色彩來表現(xiàn)人物的體積和真實質感,色彩不僅是對客觀顏色的表達,也透露著畫家的主觀情感。凡·高曾言:“繪畫并非把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予以正確的再現(xiàn),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向中造型的顏色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彪m然凡·高是西方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這樣的色彩觀放在當今工筆畫中也是同樣適用的。
(三)構圖——正面法則的類型化
中國古代肖像畫的構圖方式主要分為滿構圖和截取式構圖兩種方式。滿構圖是指畫面中充實飽滿的構圖狀態(tài),使主體物布滿整個畫面,或是多個主體物被凸顯,畫面的留白較少,滿構圖如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等。
截取式構圖是指在完整的景色或人物中截取其中一角或部分作為單獨的表現(xiàn)內容。這種構圖方式將畫中的物象延伸到畫面外,非完整的視覺形象增強了視覺張力,南宋時期“馬一角,夏半邊”的山水花鳥畫構圖方式即是截取式構圖的代表。《明人十二像冊》采用半身胸像極大地強調了畫面主體的視覺效果。在明代時期,浙江地區(qū)經濟繁榮,部分商賈、鄉(xiāng)紳和庶民都開始有了留神寫貌的需要,對于肖像畫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出現(xiàn)了大量民間肖像畫師,創(chuàng)作出《明人十二像冊》這樣單個半身像作品,這些作品構圖統(tǒng)一,甚至有現(xiàn)代證件照的意味。
筆者在創(chuàng)作《家族印象》時,采取截取式半身胸像的構圖方式。通過這種相機取景的構圖方式,可以將視覺集中在人物頭部,從而強調每個人面部的主要特征。這種構圖方法會使觀者對肖像的視覺印象格外強烈。
三、《家族印象》創(chuàng)作
實踐與傳承
(一)對經典作品的臨摹與反思
對于工筆肖像畫的學習,需要對經典作品進行反復的臨摹。臨摹《百花圖卷》幫筆者解決了創(chuàng)作中的胡須、睫毛、細小裝飾的線條問題。之后筆者又臨摹了《送子天王圖》(圖1)等,不斷加強對線條的認識和學習。
臨摹《明人十二像冊》給了筆者極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臨摹前,筆者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對明人肖像的背景乃至明代民間工筆肖像的歷史進行研究?!睹魅耸駜浴繁憩F(xiàn)的是汪慶百(號生洲)、何斌、徐渭、徐應登等十二個明代的官員形象。這十二個人物衣著相同,但神采各異,統(tǒng)一采用半身胸像構圖。
為了確定《明人十二像冊》的背景到底是否有顏色,筆者進行了兩次嘗試。第一次是用橡果殼調制出類似《明人十二像冊》一樣的背景顏色;第二次是在做好的有色紙的基礎上進行勾線染色,但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兩次對比后,筆者選擇了跟何家英老師一樣的現(xiàn)代工筆畫常用的作畫方式進行臨摹。
臨摹時,要注意原畫的形式、用色和質感等。形式上,力求模仿古人的氣質,均采取半身胸像的方式。著色方式是從重色到淡色,《明人十二像冊》中官員的帽子為較重的黑色,需要用墨塊研磨出來的墨汁一遍遍加重才能畫出來十分漂亮的效果。在質感上,為了還原當時人物皮膚和服裝材的質感,筆者多次臨?。▓D2),不斷加強對細節(jié)的學習。
明人肖像臨摹是一個巨大的嘗試,在臨摹過程中,筆者經歷了很多大膽探索。通過實踐將十二張明人肖像按照歷史上的記載去研究,又進行了反復臨摹,并在此基礎上構思出《家族印象》。
(二)《家族印象》的創(chuàng)作構思和傳承
《家族印象》所表現(xiàn)的對象是十六個與筆者親近的家人,這十六幅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幾乎涵蓋了筆者的家庭中從小到大的每一個年齡段。在創(chuàng)作時,筆者借鑒了《明人十二像冊》人物半身胸像的方式。在《家族印象》構圖時,每個人物肖像的描繪都在肩部以上,基本是正面像,可以直觀表現(xiàn)出每位家庭成員的面部特征。筆者的自畫像采用四分之三側面,使畫面顯得變化中又統(tǒng)一。
在設色時,筆者參考了《明人十二像冊》的設色特征。在《明人十二像冊》中,官員的衣服運用純正的礦物質的朱砂顏料,人物的面部用色上,也根據(jù)不同人的膚色而定,人物的胡須和頭發(fā)運用十分有力而又有虛實線條來完成。因此筆者在設色時,都挑選與人物氣質相符合的顏色,爺爺奶奶對筆者而言只?;貞?,給他們設色為煙灰色,外甥女和侄女正處于活潑可愛的年紀,給她們畫上鮮亮的顏色,顯示她們陽光活力。
最后在整體畫面的氣質上,《明人十二像冊》雖然保存完整,但因為年代久遠,畫面上難免會有顏色脫落的現(xiàn)象,整體的色彩感顯得統(tǒng)一和陳舊,偏偏這種古舊的感覺是現(xiàn)代人用畫筆表現(xiàn)不出的。為了效仿明人肖像這種被時光洗禮的年代感,筆者用泡制好的橡果殼純天然傳統(tǒng)顏料來打底,人物的染色過程中多次水洗,使得畫面氣質上更加統(tǒng)一,并具有年代感。
(三)《家族印象》創(chuàng)作經過和創(chuàng)作反思
對于明代民間工筆肖像畫,筆者的認識是典雅和樸素相結合。筆者在深入學習明代的工筆技法和設色技巧后,嘗試將其與現(xiàn)代工筆技法相結合,最后找到適合《家族印象》的創(chuàng)作方式。筆者選取了與自己關系親密的爺爺、奶奶、大伯、堂哥、姐夫、嫂子、哥哥、姐姐、爸爸、媽媽、本人、小侄女和外甥女們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構圖時效仿《明人十二像冊》的半身胸像,還將本人的自畫像做了一些變化。
在設計每個肖像的背景時,均選用與所刻畫人物氣質相符的物件作為映襯(圖3)。如爺爺是一個有煙癮和時代特征的人物,他的背景物件設計為煙袋和五角星等;奶奶在筆者的印象中總是勤勤懇懇,所以背景選用用蒲扇和針線等物件;大伯是一名書法家,背景是他喜愛的毛體詩歌;小侄女背景選用她喜愛的糖葫蘆等零食;爸爸是一位建筑工程師,魯班獎和施工合同書是他的標配;媽媽與筆者關系最親近,由于常年為家勞累從而使身體不太好,她的背景物為降壓藥、老花鏡等。
對于每一個人物的面部刻畫,筆者都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和現(xiàn)在所從事的職業(yè)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筆者創(chuàng)作的《家族印象》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代表著家庭觀新舊的更迭,他們在當下社會生活中分別形成不同的精神氣質,與《明人十二像冊》大有不同。
肖像畫自古以來一直具有時代性和歷史記錄的作用,是對人物的“傳神寫照”。《家族印象》記錄了筆者對家庭的自豪感和與親人之間的愛,也是當代中國家庭中群體肖像的一個縮影。筆者相信在面對不同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下,肖像畫仍迸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傳遞著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潘運告.明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單國強.中國美術: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何家英.何家英工筆人物畫[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7.
[5]丁紅.淺議《明人十二像冊》[J].美術大觀,2014(10).
[6]沈寧.明清肖像畫復勾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7]劉凡.明清民間肖像畫研究[D].江南大學,2009.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