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
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速,特大城市[1]根據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guī)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特大城市是指城區(qū)人口數量為500—1000萬之間和城建規(guī)模達到一定數量級的城市。快速、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城市擴張帶來人口加劇增長、資源供給不平衡等 “城市病”的同時 〔1〕,也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發(fā)生巨大變化。近年來,在 “城市病”外在反映出的各類城市社會不平等現象中,性別不平等是長期存在且不容忽視的問題。性別平等問題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而且直接作用于經濟層面。性別不平等作為當今社會存在的一種相對普遍現象,既源于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社會的存在,也源于現代化過程中市場失靈與文化失調的綜合作用。受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推進性別平等的任務仍然繁重而艱巨。自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建立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地區(qū)間形成了一堵無形之墻,影響著城鎮(zhèn)兩性居民的職業(yè)發(fā)展、收入水平、教育獲得等多個方面?!?〕相較于城鎮(zhèn)地區(qū),由于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都有滯后性,很多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性別觀念——父權制意識——更為嚴重,國外的相關研究也證實在大都市或是高教育的群體中,父權制的影響較小。〔3〕
性別觀念作為一種個體對性別角色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同,一直受到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雙重構建。一方面,基于生理性別的 “公領域”和 “私領域”的社會性別劃分影響著性別文化的構建;另一方面,女性在 “公領域”的廣泛參與和男性在 “私領域”的投入增加也反過來重塑著人們的社會性別期待。已有研究雖然對于性別觀念的影響因素、變動趨勢進行了較多的探討,但是對目前特大城市中性別觀念的特點及差異卻鮮少關注,尤其是對于 “公領域”如收入分層、職業(yè)階層和 “私領域”如閑暇時間的社會網絡關系對民眾性別觀念的影響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收入分層和職業(yè)階層可以反映出社會性別文化及價值體系的差異,而閑暇時間安排以及社會網絡關系對性別角色定位亦具有重要影響。理論上講,特大城市的市場化水平普遍較高,兩性的性別平等意識普遍較強,因此在特大城市中性別觀念是否受到 “公領域”和 “私領域”的影響而出現回潮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已經進入城市化高速發(fā)展階段,發(fā)展的目標既要擴大人們的選擇范圍,又要使所有人都擁有平等的發(fā)展機會,共享發(fā)展成果。世界經濟論壇引述的數據顯示,若中國能夠在2025年提升25%的女性經濟參與度,則中國GDP可增長2.5萬億美元?!?〕性別平等并非追求男性和女性的絕對一致,而是基于兩性的天然差別,在權利、責任和機遇中消除性別歧視,實現兩性平等,最終促進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然而,我國鮮有在社會性別視角下討論經濟建設的研究成果,且現有的在社會性別與宏觀經濟發(fā)展領域的研究與國際社會學領域的研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布迪厄在討論場域時指出,“社會并不只是由個人組成的,它還體現著個人在其中發(fā)現自己的各種聯系和關系的總和”〔5〕。關于性別不平等的表現場域有兩個:一個是 “公領域”的性別不平等,主要指勞動力市場中的職業(yè)分層、職業(yè)流動及收入回報等;另一個是 “私領域”的性別不平等,主要指家庭中的無酬勞動,如家務分工、家庭責任等。
關于 “公領域”的性別不平等現象討論已久,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別的職業(yè)分層、職業(yè)流動和性別收入差距兩個領域。相較于世界其他國家,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和收入已經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兩性的收入差距開始拉大,伴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將進一步受到影響??傮w上,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也帶來了更大的性別隔離和性別收入差距?!?〕
關于勞動力市場中的職業(yè)分層、職業(yè)流動和職業(yè)隔離有五種理論解釋。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一方面基于理性選擇理論,勞動者在進行職業(yè)選擇時會主動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女性由于需要更多地兼顧家庭,因此會理性地選擇那些投入相對較小的工作,從而在家庭與勞動力市場中合理地分配她們的時間和精力。〔7〕基于統(tǒng)計歧視理論,雇主由于無法預先準確地評估每一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和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在雇用職工或是安排崗位時會遵循統(tǒng)計學的大多數原則,忽視女性體質、家庭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形成對女性求職者的歧視。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社會和文化的因素會對兩性社會性別角色的認知和定位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兩性在擇業(yè)時會出現男性偏好和女性偏好。女權主義理論則認為,受男性控制的社會主流意識對女性存在歧視?!?〕社會網絡效應理論認為,人們的非正式社會網絡是有性別分化的,女性社會網交流的信息更多與家庭或親情有關,男性社會網交流的信息則往往與賺錢和升職有關。而社會網對于找工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兩性的職業(yè)期望性別化。〔9〕
多項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性別職業(yè)隔離現象。在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間,女性勞動力在就業(y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1990—2010年間,職業(yè)內部的性別構成趨向平衡,大量男性職業(yè)和女性職業(yè)開始向中性職業(yè)轉變。〔10〕盡管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性別隔離的職業(yè)總體呈現了增長的趨勢,體制外單位的隔離程度高于體制內單位,沿海省份高于內陸省份。〔11〕城鎮(zhèn)在職人員的職業(yè)性別隔離在體制內部門和體制外部門所受的影響也略有不同。在體制內部門,職業(yè)性別隔離拉開了職業(yè)間的收入差距;在體制外部門,職業(yè)性別隔離存在但對兩性收入差距的影響并不顯著?!?2〕與此同時,兩性職業(yè)流動的性別差異在就業(yè)崗位和社會流動機會等方面存在著區(qū)域之間的不平等,經濟轉型對女性職業(yè)流動的影響大于男性??偠灾殬I(yè)性別隔離導致性別收入差距,通過職位晉升的公平性縮小了性別收入差距,即 “同工”是 “同酬”的基礎?!?3〕
當下,城市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地成為各類研究關注的焦點。目前已有的實證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討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的性別收入分層問題。社會轉型以來,隨著再分配機制作用的逐漸減弱,國家對女性的保護進一步失效,以往遠離再分配中心、等級地位較低的女性依然處于整個勞動力鏈條的末端,原來受再分配體系保護的等級地位較高的女性受到的歧視也逐漸加重?!?4〕
雖然經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性別間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市場化主導下,兩性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具體表現為兩性收入差距在機關事業(yè)單位最小、國有和集體企業(yè)次之、私營部門最大,即隨著就業(yè)部門市場化程度增加而增大?!?5〕性別歧視被認為是導致勞動力性別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且對中低收入的女性勞動力影響更為嚴重,市場化程度對性別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因收入水平不同而產生差異,市場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縮小中低收入群體的性別收入差距,但卻顯著拉大了高收入群體的性別收入差距。〔16〕研究顯示,年紀輕、學歷低、職業(yè)差、行業(yè)差的女性職工在勞動力市場中會受到更為嚴重的歧視,從而導致低收入群體性別工資差距迅速擴大;城鎮(zhèn)女性勞動者承受比男性更多的競爭壓力。企業(yè)和用人單位具有更大的工資決定權,這使得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相對收入水平開始下降?!?7〕城市新移民作為市場化進程中相對受益的群體,依然面臨性別收入差距問題。研究發(fā)現,女性即便沖破戶籍的樊籬實現向上流動,但仍無法改變與男性收入不平等的現狀。還有一部分女性勞動者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而大量在第一產業(yè)和非正式勞動力市場中就業(yè),這也是造成性別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8〕有研究根據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數據,分析了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的性別工資差異,研究顯示北京在職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結構方面并不處于劣勢,女性相對于男性在收入上的弱勢并非由人力資本差異或是市場結構安排不平衡所導致。上海在職女性的人力資本競爭力并不遜色于男性,在勞動力市場結構中也沒有處于劣勢;廣東的性別收入差距的非歧視部分主要來源于勞動力市場競爭的選擇?!?9〕
雖然目前關于市場化進程中城鎮(zhèn)性別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有針對性地分析特大城市中性別收入差距的研究卻鮮少出現。特大城市是我國思想文化的先導區(qū)域,研究特大城市中的性別收入差距,分析影響特大城市性別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推動整體收入分配的公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參與社會生產勞動已成為社會發(fā)展趨勢。勞動婦女在工作的同時也承擔著大量的家務勞動。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在特大城市中,夫妻雙方往往共同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男性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開始增多,家務勞動的分工模式也出現了變化。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國外,1960—1990年間美國男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增長了近一倍,女性相應地減少了近一半。兩性在 “私領域”的不平等主要集中于家務勞動和家庭責任的分工上,這一方面取決于深厚的社會和文化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重塑的結果。
關于 “私領域”的性別不平等有兩種理論解釋:一方面受宏觀層面的 “文化決定論”影響,認為父權制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男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權威,女性主要負責家務勞動也是受男性權威支配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也受到微觀層面的 “資源決定論”影響,即認為夫妻雙方所能帶給婚姻家庭的資源存在自然分配的過程,每個獨立的家庭都會產生不同的婚姻權力關系,從而決定了家務勞動的分工模式?!?0〕關于影響家務勞動分工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其一,夫妻雙方在工作中投入的時間越多,相應地在家務勞動中能夠投入的時間就越少;其二,婚姻資源的交換過程中,能夠用經濟優(yōu)勢來交換一部分的家庭責任;其三,受社會結構和隱性的不平等權力影響,家務勞動天然地存在社會性別分工;其四,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妻子在家務勞動中占主導作用、丈夫參與較低的觀念;其五,生活具體經歷也使得不同結構類型的家庭存在差異,比如那些有孩子的家庭面臨更繁重的家務量。
已有的實證研究對于城鎮(zhèn)職工家庭的家務分工模式及其背后的機制和影響都進行了討論。研究指出,女性的時間分配呈現 “三短兩長”的特點,即工作、學習、閑暇時間短,家務、睡眠時間長??傮w來看,城鎮(zhèn)女性總勞動時間超過男性,勞動負擔更重。女性無酬勞動——家務勞動——太過繁瑣的問題必須同時從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兩方面著手加以解決,以探索更有利于推動性別平等的時間分配模式?!?1〕城鎮(zhèn)雙職工家庭中女性做家務的時間是男性的2.4倍,夫妻合作型家務勞動模式約占1/3,家務勞動的情感屬性削減了家務是一種負擔的觀念。〔22〕經濟依賴關系、工作時間和性別角色觀念均影響著兩性的家務分工,經濟成就對于男性投入家務的影響最大,性別角色觀念對于女性投入家務的影響最大?!?3〕
雖然家務勞動具備一定的正功能,但是 “私領域”平等性的加強并不意味著投射到 “公領域”時有同樣的效力。家務勞動對已婚就業(yè)群體的收入具有門檻效應,家務勞動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對兩性的收入都有懲罰效應,且進一步拉大性別間的不平等?!?4〕不平衡的家務勞動分工的確是形成性別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促進 “私領域”的性別平等是實現婦女發(fā)展和性別平等的根本措施,比如通過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方式?!?5〕城鎮(zhèn)地區(qū)女性通過相對收入的提高可以減少家務勞動時間的投入,而農村地區(qū)女性卻不行,因此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女性的相對收入對家務勞動的議價能力較強?!?6〕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城鎮(zhèn)化程度不斷加深,尤其是在大城市女性的社會勞動投入更多,兩性在 “私領域”的分工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已有研究對于性別分工的模式、影響因素及其對兩性在 “公領域”產生的影響都進行了相應的討論。但就特大城市而言,兩性在 “私領域”面臨的沖突更為明顯,因此研究特大城市中性別在“私領域”的不平等問題更具有前瞻性和借鑒意義。
性別觀念既是衡量我國性別平等國策推進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兩性對于自身在勞動力市場或是家庭場域中性別角色的定位。關于性別觀念的研究有四大主要理論觀點:現代性理論認為傳統(tǒng)性別觀念在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會慢慢向現代性別觀念轉變;建構性理論認為個體社會化習得的性別觀念既是被建構的,也將作用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利益驅動論認為傳統(tǒng)亦或現代的性別角色,對于個體而言更能從中獲益的將更會被認同;個體能動論認為個體的社會角色及經歷將決定其性別觀念的變動。
已有的實證研究對于性別觀念的變動討論較為充分。研究結果指出女性的性別觀念偏現代,且在 “公領域”獲得越多的女性,其性別觀念越現代;在 “私領域”付出越多,男性的性別觀念越現代。風笑天、肖潔也使用同樣的數據分析了城鄉(xiāng)女性性別角色意識的差別,研究發(fā)現城鎮(zhèn)化、市民化有助于提升女性的性別角色意識?!?7〕子女性別對父母性別意識形態(tài)具有影響,有兒子能顯著增強母親對傳統(tǒng)主義性別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28〕除此之外,研究者也關注到了性別觀念的變遷趨勢,分析了 “男主外、女主內”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兩個指標的變化,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性別觀念出現了普遍回潮現象?!?9〕城鎮(zhèn)女性的性別觀念更為現代,受教育程度和職位與性別觀念的現代性呈正相關,與經濟發(fā)展和收入水平沒有正相關。〔30〕城鎮(zhèn)女性群體的性別觀念在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變遷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對 “男主外、女主內”這一傳統(tǒng)性別分工模式的認可出現了從現代向傳統(tǒng)的回潮,城鎮(zhèn)女性群體內部的性別觀念出現分化?!?1〕
已有研究雖然對于性別觀念的影響因素、變動趨勢進行了豐富的探討,但本文主要考察特大城市中兩性在 “公領域”“私領域”以及性別觀念方面的差異。兩性在 “公領域”和 “私領域”存在著客觀的不平等,既是性別觀念差異造成的結果,也是導致性別觀念進一步分化的原因。市場化、城鎮(zhèn)化對于性別不平等及其變動趨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文認為特大城市中民眾的性別觀念存在顯著的差異。對于 “公領域”性別不平等現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性別的收入差距和職業(yè)分層兩個領域,收入和職業(yè)是衡量 “公領域”對性別觀念產生影響的重要指標。收入水平和職業(yè)階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在特大城市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越能體現出民眾對現代生活的融入程度,相應地也具有更為現代的認知理念,性別觀念也更為現代。由此,針對“公領域”性別不平等對性別觀念的影響提出:
研究假設1.1:收入水平越高,性別觀念越現代。
研究假設1.2:職業(yè)階層越高,性別觀念越現代。
關于 “私領域”性別不平等現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與生活相關的領域存在的性別差異。閑暇時間的安排可以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在特大城市中,選擇社交型即社交串門的群體和選擇學習型即學習充電的群體相比,后者的生活狀態(tài)更趨向于特大城市積極的主流生活方式;選擇休息放松的休閑型群體和選擇學習充電的學習型群體相比,也是后者的生活狀態(tài)更趨向于特大城市積極的主流生活方式。因此學習型群體應該具有更為現代的性別觀念。針對 “私領域”性別不平等對性別觀念的影響提出:
研究假設2.1:相比將業(yè)余時間用于社交串門,用于學習充電的時間越多,性別觀念越現代。
研究假設2.2:相比將業(yè)余時間用于休息放松,用于學習充電的時間越多,性別觀念越現代。
本文使用CGSS2013數據,該數據采用多階段分層概率抽樣設計,共抽取480個村委會/居委會,每個村委會/居委會抽取25個家庭,并利用KISH表抽取被訪者,共收集有效問卷11438份,根據本文所使用的變量進行清理后得到的樣本量為6092份。樣本篩選后特大城市的樣本共有1533份。
因變量性別觀念由五道態(tài)度題構成,題干分別為:性別觀念1:“男人以事業(yè)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性別觀念2:“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強”;性別觀念3:“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性別觀念4:“在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雇女性員工”;性別觀念5:“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選項分別為:完全不同意、比較不同意、無所謂同意不同意、比較同意和完全同意。由于 “無所謂同意不同意”這個選項并不能體現出被訪者明顯的性別平等觀念,因此在賦值時,將其歸為性別觀念相對傳統(tǒng)的類別。在實際納入模型時,上述五道題均為二分變量即性別觀念現代和性別觀念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五道題目分別有不同的側重,其中 “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強”的態(tài)度是針對兩性基于生理差異而衍生出的性別歧視;“男人以事業(yè)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和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態(tài)度是反映兩性社會性別分工而衍生出的性別偏見;“在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雇女性員工”的態(tài)度反映“公領域”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的態(tài)度反映 “私領域”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由于性別觀念的五個維度各有側重,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我們采用獨立模型。
“公領域”自變量為職業(yè)階層和收入分層。職業(yè)階層劃分: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企業(yè)管理人員和中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為精英階層;一般專業(yè)技術人員、小業(yè)主、自雇者、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為中間階層;一般工人和農民為大眾階層。收入分層依據被訪者前一年全年的職業(yè)/勞動總收入劃分。“私領域”自變量為空閑時間安排,由三道題目構成。題干為:過去一年,空閑時間 “社交/串門”“休息放松”“學習充電”的頻率;選項為:從不、很少、有時、經常和非常頻繁。編碼時將經常和非常頻繁合并,將從不、很少和有時合并。
控制變量分別為:性別,女性編碼為1、男性編碼為0。年齡,分析時將年齡和年齡平方都納入模型。婚姻,分為未婚和已婚。其中已婚包括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和分居未離婚。子女,考慮到有兒子和有女兒對父母性別觀念影響存在差別,因此子女情況分為是否有兒子和是否有女兒兩類。教育,根據學歷情況換算為教育年限,納入模型為連續(xù)變量。政治面貌,中共黨員編碼為1、其他編碼為0。健康,比較健康和非常健康為健康狀況良好,合并為1,一般、比較不健康、很不健康合并為健康狀況不好。戶籍,非農戶口、藍印戶口、居民戶口、軍籍合并為城市戶口編碼為1,農業(yè)戶口編碼為0。變量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描述
本文采用二分邏輯回歸 (Binary Logistic)模型來分析性別觀念差異及相關問題,方程如下:
Ln (pi/1-pi) = α+βX+εi
其中,pi為性別觀念現代的幾率,1-pi為性別觀點傳統(tǒng)的幾率;X是自變量矩陣,α是截距;β是回歸系數向量,衡量了預測變量對因變量的效應;ε為殘差項。
變換上述公式可得,民眾在性別平等觀念中現代和傳統(tǒng)的幾率比 (odds ratio)為:
pi/1-pi=e (α+βX+εi)
表2針對特大城市樣本的分析數據顯示,收入分層對于性別態(tài)度都存在顯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對性別態(tài)度的影響與總樣本基本一致,但是針對 “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的性別觀念,高收入水平人群更為反對這一觀點。本文提出的第一組研究假設 “職業(yè)階層/收入水平越高,性別觀念越現代”并未得到完全驗證,數據結果顯示,對于大部分性別觀點而言,收入水平處于中間段的群體都更為現代,高收入水平和低收入水平都相對更為傳統(tǒng)。
表3針對特大城市樣本的分析數據顯示,空余時間安排對于性別態(tài)度存在顯著影響。作為社會資本的社會網絡存在性別分化,兩性在社會網絡資源的占有和社會網絡結構的構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沼鄷r間是否頻繁社交串門是個體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社會網絡特征。學習型群體相比于社交型群體往往具有男性更多、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高的特征,因此本文認為空余時間選擇 “學習充電”的學習型群體相比于選擇 “社交串門”的社交型群體,體現了更為現代的生活方式,性別觀念也更為現代。
表2 特大城市樣本性別態(tài)度 “公領域”模型[1]為了更直觀、清晰地呈現數據分析結果,表格中只呈現了通過顯著性檢驗的數據,后文亦如是。
“社交串門”的選擇對于 “男人以事業(yè)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強”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觀念都有顯著性影響,越傾向于選擇 “社交串門”的群體人性別觀念越傳統(tǒng)。“休息放松”的選擇對于 “在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雇女性員工”和“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等觀念有顯著性影響,越傾向于選擇 “休息放松”的群體性別觀念越現代?!皩W習充電”對于“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強”和 “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雇女性員工”等觀念有顯著性影響,越傾向于選擇 “學習充電”的群體性別觀念越現代。
本文提出的第二組研究假設,相比將業(yè)余時間用于 “社交串門”和 “休息放松”,用于 “學習充電”的時間越多,性別觀念越現代的假設已初步得到了驗證。此外研究還發(fā)現,用于 “休息放松”的時間越多,性別觀念也相對更為現代。
表3 特大城市樣本性別態(tài)度 “私領域”模型
在 “公領域”和 “私領域”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特大城市中民眾的性別觀念呈現出更為矛盾、復雜和差異化的特點。首先,特大城市中民眾的性別平等觀念具有整體偏傳統(tǒng)、部分更現代、女性偏無奈的特點。這可能是因為特大城市的社會競爭程度更為激烈,而社會競爭的參與主體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于是,在考量了各種綜合因素后,相比于以家庭中的女性為主要社會競爭參與者,大部分家庭會選擇以家庭中的男性為社會競爭的主要參與者,這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個更為穩(wěn)健的方案,同時也是一種更為保守的選擇。
其次,特大城市中的高收入群體和職業(yè)精英階層的性別觀念較之中等收入群體和中間階層反而更傳統(tǒng)。特大城市的受訪者中,高收入段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中間及低收入段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特大城市的受訪者中,除了 “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和高收入段人群持有傳統(tǒng)觀念的比例最高之外,在其余問題的回答中,低收入和高收入群體均表現出偏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針對 “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這一問題,大眾階層和中間階層都比精英階層更為認同這一觀點,雖然經濟發(fā)展程度高、具有較高的收入是衡量女性地位提高的重要指標,但是經濟高速發(fā)展的背后是更為激烈的社會競爭,同時國家層面對女性的保護反倒有所減弱,這就是為什么民眾在此過程中感知到性別不平等程度不減反增、收入水平與性別觀念之間關系更具復雜性的原因。
第三,特大城市中民眾業(yè)余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性別平等觀念的推進存在差異化影響??沼鄷r間用于 “社交串門”“休息放松”或 “學習充電”與民眾的性別觀念之間有著不同方向的相關性:“休息放松”和 “學習充電”頻率較高的群體,性別平等意識更現代;“社交串門”頻率較高的群體,性別平等意識更傳統(tǒng),但是就 “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這個問題而言,“社交串門”頻率較高的群體,性別平等意識也更現代。特大城市中,相較于 “社交串門”頻率較高的群體,“休息放松”和 “學習充電”頻率較高的群體平均學歷也相對更高,因此他們對于諸如 “男人以事業(yè)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相對較務虛的概念性問題持更為開放、現代的態(tài)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修養(yǎng)的認同,而學歷相對較低的 “社交串門”頻率較高的群體,則不具備這種自我認同。但在 “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這種實質性問題上,因為影響到個人的現實生活質量,那就與精神意識上的認同與否無關,“社交串門”頻率較高的群體在此問題上同樣體現出現代性,更多是出于一種基于現實的訴求。
此外,我們還發(fā)現特大城市中,有女兒的群體相比于沒有女兒的群體來說更為認同 “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強”這個觀點。這一看似不符合常識的現象反映出相應群體的潛在心理。此外,與有女兒的群體相比,沒有女兒的群體更為認同“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這和有兒子的群體相比,沒有兒子的群體更為認同 “在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雇女性員工”是一樣的,都是人們出于本位主義的自然選擇,即有兒子的群體本能地為兒子爭取利益、減輕壓力;有女兒的群體本能地為女兒爭取利益、減少負擔。本質上,任何對于平等的追求和對于不平等的抗爭都是對于現實利益的爭奪。
探討 “公領域”和 “私領域”綜合作用下我國特大城市民眾性別觀念的差異,除了希望對性別觀念這一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外,也期待引起更多學者對于該領域的關注。正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 《女權辯護》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無論男女,一定會從他們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輿論和風俗習慣中受到很深的教育”〔32〕。目前,傳統(tǒng)的性別分工理念在特大城市有回潮的趨勢,但實踐層面對性別平等的推進也已初具規(guī)模。平等的兩性關系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基石,人為地降低女性的社會地位、弱化女性的應得利益只會加劇性別差異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的發(fā)生。這與當前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關于堅持男女平等、保障女性全面發(fā)展的時代理念既不相符也不相稱。深入研究特大城市中性別觀念差異,樹立平等的性別觀念,繼續(xù)推進性別平等實踐,努力營造平等包容的性別文化,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