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黃素蘭,梁莉,葛良清,胡鑫
1.常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湖南 常德 415000;2.武漢黃陂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湖北 武漢 432200
2019 年12 月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yī)院陸續(xù)出現(xiàn)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經(jīng)病毒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其是一類有包膜的RNA病毒,廣泛分布于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之間,與蝙蝠攜帶的bat-SL-CoVZC45,MG772933.1樣冠狀病毒超過85%基因組呈現(xiàn)出一致性[1]。該病原體是一種新的乙型冠狀病毒(β冠狀病毒),為第7 種新型冠狀病毒,故將其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20年2月11日正式將其命名為SARS-CoV-2[2-3]。SARS-CoV-2與2003 年的SARS-CoV及2012年的MERS-CoV 均具有高傳染性,但其與蝙蝠攜帶的SARS-CoV 和MERS-CoV 有明顯不同。根據(jù)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臨床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四類[4]。在四種分型中,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更常見。本研究旨在比較普通型和重型COVID-19 患者炎癥指標和心肌酶譜特點,希望能對臨床診治該病有一定參考價值。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患者COVID-19 病情的臨床分型方法,連續(xù)納入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武漢市黃陂區(qū)人民醫(yī)院和黃陂方艙醫(yī)院的住院患者共128 例,其中普通型84 例,重型44 例;男性68 例,女性60例;年齡26~86歲,平均(55.3±15.0)歲。所有患者均是通過實時RT-PCR檢測的確診病例。
1.2 觀察指標與檢測方法
1.2.1 炎癥指標的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第2 天清晨5~6 點空腹采靜脈血標本5 mL,檢測指標包括超敏C 反應蛋白、血清淀粉樣蛋白A 和血常規(guī)。超敏C 反應蛋白和血清淀粉樣蛋白A 檢測采用Ottoman-1000 自動特定蛋白即時檢測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血常規(guī)檢測采用BC-6900 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進行操作。
1.2.2 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靜脈血標本。所有標本送黃陂區(qū)人民醫(yī)院生化室由專人執(zhí)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要求編輯參數(shù),測定溫度為37℃,全部以酶動力學法測定。儀器為日本AU2700CLYMPUS 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為上海長征生化技術(shù)有限公司產(chǎn)品。檢測的指標包括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肌紅蛋白(Mb)和高敏肌鈣蛋白I(hs-cTnI)等。
1.3 臨床分型方法 根據(jù)《關(guān)于印發(f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通知》[4]中的臨床分型依據(jù)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分型。普通型:具有發(fā)熱、呼吸道等癥狀,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xiàn);重型: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①出現(xiàn)氣促,RR≥30次/min;②靜息狀態(tài)下,指氧飽和度≤93%;③動脈血氧分壓/吸氧濃度≤300 mmHg (1 mmHg=0.133 kPa);肺部影像學顯示24~48 h內(nèi)病灶明顯進展>50%者按重型管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M)及四分位數(shù)間距(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Kolmogorov-Smirnov 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重型組患者的年齡、體溫、呼吸次數(shù)、脈搏、舒張壓、谷草轉(zhuǎn)氨酶、尿素氮和肺部病變范圍明顯高于普通型組,血氧飽和度則明顯低于普通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女性比例、收縮壓、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血肌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M(P25,P75)]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M(P25,P75)]
注:a根據(jù)雙肺葉解剖,右肺分為三個肺葉,左肺分為兩個肺葉,根據(jù)患者肺部CT病變累積的肺葉數(shù)目計算得出肺部病變范圍。
組別年齡(歲)女性比例(%)體溫(℃)呼吸次數(shù)(次/min)脈搏(次/min)血氧飽和度(%)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谷丙轉(zhuǎn)氨酶(U/L)谷草轉(zhuǎn)氨酶(U/L)尿素氮(mmol/L)血肌酐(mmol/L)肺部病變范圍(個)a普通型組(n=84)52.5±14.6 50 36.8±0.5 19.6±2.0 82.5±10.8 97.4±1.3 124.7±12.8 76.5±7.4 22.0(12.0,41.3)24.0(18.0,32.3)3.90(2.78,5.35)70.0(61.0,83.8)4.06±1.55重型組(n=44)60.6±14.3 59.1 37.2±0.9 26.9±6.9 86.9±7.7 86.9±7.7 128.1±16.5 80.8±9.3 33.0(13.0,44.8)23(34,51)4.8(3.9,6.3)72(67,80)4.75±0.78 t/χ2/Z值-3.009 0.958-3.001-8.821-3.311 7.203-1.177-2.619 1.158 1.818 1.981 0.952-2.266 P值0.003 0.356 0.003 0.001 0.001 0.001 0.242 0.01 0.137 0.003 0.001 0.326 0.009
2.2 兩組患者的炎癥指標比較 重型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超敏C 反應蛋白和血清淀粉樣蛋白A 明顯高于普通型組,而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淋巴細胞百分比則明顯低于普通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型組患者的降鈣素原略高于普通型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 重型組患者的CK、LDH、Mb和hs-cTnI明顯高于普通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型組患者的CK-MB略高于普通型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的合并癥/并發(fā)癥比較 重型組患者合并心衰、糖尿病的比例及死亡率明顯高于普通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組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管病和高脂血癥的比例略高于普通型組,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的炎癥指標比較[x-±s,M(P25,P75)]
表3 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M(P25,P75)]
表4 兩組患者的合并癥/并發(fā)癥比較(%)
按照診療方案要求,COVID-19 患者應根據(jù)病情持續(xù)監(jiān)測各種炎癥指標,避免病情快速加重。研究顯示,與SARS-CoV-2 高度同源的SARS 冠狀病毒感染后會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引起體內(nèi)強烈的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導致重癥肺炎,甚至出現(xiàn)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4-5]。YANG 等[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SARS-CoV 感染患者中常有白細胞減少及免疫功能受損。另外,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在細胞內(nèi)復制,并裂解細胞釋放更多的病毒;病毒可在心肌定位與繁殖,進而造成心臟損傷。另外,有研究認為COVID-19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毒感染和急性反應更為嚴重,更容易出現(xiàn)心肌損傷、呼吸衰竭和休克等[7]。
本研究中,重型患者白細胞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淀粉樣蛋白A等炎癥因子明顯升高,而淋巴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數(shù)明顯低于普通型患者,重癥患者可能合并細菌感染。房曉偉等[8]發(fā)現(xiàn),相對于普通型患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超敏C反應蛋白顯著升高,而淋巴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數(shù)明顯下降;這些改變可能是由于細胞免疫受損,直接或間接通過細胞炎癥因子風暴損害肺細胞而導致的。肖開虎等[9]發(fā)現(xiàn),COVID-19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6、降鈣素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疾病程度越嚴重,炎癥指標升高越明顯。范久波等[10]的研究得出,與正常人相比,COVID-19患者體溫、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淀粉樣蛋白A顯著升高,淋巴細胞百分比顯著降低。靳云洲等[7]同樣分析了248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血常規(guī)及心肌酶譜分析,結(jié)果示COVID-19 重癥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常規(guī)和心肌酶改變。在ICU 中的重癥COVID-19 患者中同樣發(fā)現(xiàn)血漿干擾素-γ誘導蛋白10、腫瘤壞死因子-α、單核細胞趨化因子蛋白-1 等炎癥因子表達較輕癥患者明顯升高[11]。綜上所述,本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相關(guān)研究的結(jié)論相一致,進一步說明COVID-19患者病情越重,炎癥指標變化更明顯。
同時,COVID-19 患者中常可見心肌損傷標志物的升高,與病情嚴重程度和院內(nèi)死亡風險明顯增加相關(guān)[12]。本研究中,重癥患者CK、LDH、Mb和hs-cTnI明顯高血壓普通型患者,兩組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受損的比例分別為33.3%和10.5%(P<0.05),進一步說明重癥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更明顯。心臟受損與COVID-19 病情的輕重也有顯著相關(guān)性,重癥患者與輕癥患者比較,心肌酶譜和心電圖異常表現(xiàn)具有顯著差異,心肌酶譜包括乳酸脫氫酶和α-羥丁酸脫氫酶等在重癥患者中顯著增高[13]。COVID-19患者心肌酶升高的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可能與SARS-CoV-2 通過直接損傷、誘導炎癥反應和細胞因子風暴以及造成氧供-需氧失衡等機制誘發(fā)心肌損傷有關(guān)。
病毒感染會導致慢性心血管病變不穩(wěn)定,主要原因是感染后機體代謝旺盛,增加了心臟負擔,減少了心臟儲備,尤其是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性事件或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一些早期的病例報告顯示:心血管病患者感染COVID-19之后并發(fā)癥和死亡風險較高[14]。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40%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報告的138例住院患者中,近20%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6.7%出現(xiàn)心律失常,7.2%發(fā)生急性心肌損傷,8.7%休克,3.6%急性腎損傷[15]。首例報道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患者是一例61歲的男性,有長期吸煙史,死于急性呼吸窘迫、心力衰竭和心臟驟停。此外,患者如果存在多種合并癥,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腎臟病也進一步增加了各種并發(fā)癥風險[16-17]。本研究中,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心衰、糖尿病的比例較高,死亡率也明顯高于普通型患者,與既往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因此,心血管病患者的感染風險較高,應積極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預防。
本文為回顧性橫斷面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避免選擇偏倚。此外,本研究樣本量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關(guān)于COVID-19 患者炎癥指標和心肌酶譜的特點及其相關(guān)影響因素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高質(zhì)量的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