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良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第一中學 四川成都 611700)
科學論證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是科學教育的本質,它以科學思維為基礎,在證據(jù)與結論之間通過構建合理的邏輯使結論被接受[1]??梢?,科學論證是重要的科學思維方式。如何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的教學為例,基于生物學科學論證發(fā)展框架,對教材“假說-演繹法”的教學邏輯進行重新設計,旨在為教師靈活處理教材和教學的關系提供參考,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論證能力提供實踐案例。
1.1 基于假說-演繹法的教材教學邏輯 教材按照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的順序和假說-演繹法的理論框架構建邏輯體系(圖1),并按孟德爾的實驗過程,由現(xiàn)象到實質,層層深入地展開討論。在呈現(xiàn)方式上,強調科學史和假說-演繹法,讓學生猶如親歷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從歷史感和科學探究中獲取科學知識和對假說演繹法的領悟。
圖1 基于假說-演繹法的教材教學邏輯
1.2 教材教學邏輯的不足之處 教材的教學邏輯之美不再贅述,但也并非完美無缺。由于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和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的教材教學邏輯幾乎完全一致,教學時間上又緊緊相連。學生剛經(jīng)歷了分離定律的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深刻感受了假說-演繹法的精妙,當幾乎一樣的教學邏輯再次展現(xiàn)時,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①重復教學邏輯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②重復教學邏輯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惰性。③重復教學邏輯容易引起學生“輕視”學習過程,不利于知識與概念的構建。④重復教學邏輯容易引起學生思維定式,不利于科學思維的訓練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1 生物學科學論證的發(fā)展框架 科學論證結構包括觀點、推理、事實證據(jù)、理論依據(jù)和反駁。學生面對未知的生物學問題,基于證據(jù)和科學推理提出自己的觀點后,在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基于證據(jù)進行科學的、實質性的推理,是解決生物學問題的必備素養(yǎng),利用反駁、論證等方式向他人主張自己觀點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其科學思維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筆者基于科學論證結構,結合生物學學科特點,構建了生物學科學論證的發(fā)展框架(圖2)。
圖2 生物學科學論證的發(fā)展框架
2.2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的教學設計 基于生物學科學論證的發(fā)展框架,避免與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教學邏輯的重復,對原有的教學邏輯進行適當?shù)闹匦聵嫿ú⑿纬尚碌慕虒W設計,具體如圖3所示。教學實踐中,首先引導學生提出觀點、尋找事實證據(jù)1、進行推理過程1、找出理論依據(jù)和進行反駁后,再引導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漏洞——將觀點作為理論依據(jù)進行推理,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尋找解決途徑——尋找更多的實驗證據(jù),再引導學生找出事實證據(jù)2 并自主構建推理過程2,進而證明觀點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最后引導學生比較科學論證結構和假說-演繹法的優(yōu)、缺點,指出二者都不具有邏輯必然性的事實。
圖3 基于科學論證發(fā)展框架的教學設計
3.1 復習分離定律,引導學生提出觀點 首先讓學生分別寫出并展示黃色豌豆(YY) 與綠色豌豆(yy)雜交和圓粒豌豆(RR)與皺粒豌豆(rr)雜交產(chǎn)生F1,F(xiàn)1自交產(chǎn)生F2的遺傳圖解。再引導學生回顧分離定律的主要內容,然后追問:若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與純種綠色皺粒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產(chǎn)生F1,并讓F1自交產(chǎn)生F2。在F1產(chǎn)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R和r)彼此分離,而不成對的遺傳因子(例如R和Y)會發(fā)生怎樣的行為? 最后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觀點: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2 討論分析2 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初步論證觀點
3.2.1 事實證據(jù) 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實驗結果(圖4)顯示,F(xiàn)2中出現(xiàn)了新的性狀組合——黃色皺粒和綠色圓粒,是不同的性狀間發(fā)生了自由組合的結果,是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的有力證據(jù)。
圖4 2 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3.2.2 推理過程 通過小組討論,運用演繹推理,構建連接事實證據(jù)和觀點的邏輯關系:F1在產(chǎn)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 種:YR、Yr、yR、yr,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比為:1∶1∶1∶1。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產(chǎn)生4 種表型:黃色圓粒、綠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皺粒,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比是:9∶3∶3∶1。具體推理過程如圖5所示。
圖5 2 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分析圖解
3.2.3 理論依據(jù):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3.2.4 反駁:不成對的遺傳因子是相互孤立的
3.3 尋找論證漏洞,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嚴謹性 此時,學生認為成功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提問:你的論證過程是否科學?被論證的觀點是否一定正確?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運用被論證觀點作為論證的主要理論依據(jù)是不科學的,邏輯上不嚴謹,不能證明觀點具有普遍性,所以,需要有更多的事實證據(jù)進行論證。
3.4 獨立分析2 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實驗,再次論證觀點
3.4.1 事實證據(jù) 學生很快找到了事實依據(jù):孟德爾對F1的黃色圓粒豌豆進行測交實驗(圖6),F(xiàn)2中同樣出現(xiàn)了黃色皺粒和綠色圓粒,再次說明不同的性狀間發(fā)生了自由自合。
圖6 2 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實驗
3.4.2 推理過程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構建推理過程(圖7)。
圖7 2 對相對性狀測交實驗的分析圖解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以被論證的觀點作為理論依據(jù)的一部分進行邏輯推理是不嚴謹?shù)?,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需要在今后的學習中尋找更多的事實證據(jù)予以證明。教師還指出:自由組合定律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科學論證的結果,而是運用了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也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
假說-演繹法,基于假說進行演繹推理,通過實驗獲得事實證據(jù)予以證明;而科學論證,基于觀點尋找事實證據(jù)(可通過實驗獲得),通過邏輯推理構建觀點與事實證據(jù)之間的合理邏輯,從而使觀點被接受。若前者是“順序”,則后者為“倒敘”,前者先推理后實驗驗證更符合科學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后者先尋找證據(jù)后邏輯推理更符合科學論證的規(guī)律,更利于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诩僬f-演繹法“順序”學習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后,嘗試基于科學論證“倒敘”學習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豐富了教學形式,提升了學習熱情,讓假說-演繹法和科學論證這2 種科學思維方法都得到充分的訓練,有利于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