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中
“知止”一說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币馑际?,人們要多了解“道”的性質,掌握“道”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順應“道”的規(guī)律,發(fā)展自己。其實,他也在告誡人們欲望不要過頭,要懂得節(jié)制,凡事適可而止,不可貪得無厭,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孔子在《禮記·大學》里也說道:“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后來明代學者朱熹是這樣闡述的:“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庇梦覀兘裉斓脑捒梢越庾x為: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梢哉f“知止”的內涵特別豐富也更為弦妙,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學者對“知止”的詮釋稍有差異,但對“知止”的智慧之聲卻是一致的。此時,不妨講一段歷史故事吧。
漢武帝晚年時,宮中發(fā)生了誣陷太子的冤案,太子的孫子剛出生也遭株連被關在獄中。丙吉在參與審理此案時,發(fā)現(xiàn)太子蒙冤,他幾次為此陳情,都被武帝呵斥。丙吉的朋友生怕他為此遭禍,多次勸他不要惹火燒身,丙吉卻堅定地說:“我不過是于心不忍的平常之舉罷了。”后來武帝又聽到傳言說長安(今西安)獄中有天子之氣,于是下令將長安的囚犯一律處死。使臣連夜趕到皇曾孫所在的牢獄,丙吉卻不放使臣進入,他氣憤說道:“無辜者尚不致死,何況皇上的曾孫呢?”使臣無奈,只好回宮稟報,漢武帝聽后卻長嘆一聲說:“這也許是天意吧?!贝耸乱矝]有追究丙吉的責任,反而對處置太子一事有了不少悔意。多年之后皇曾孫劉詢當了皇帝,是為宣帝,丙吉的家人就勸他向皇上說明當年的事情,請求升遷。丙吉微微一笑說:“身為臣子,本該如此,若是以此求榮,豈是君子所為,此等心思,有違初心呀!”
后來宣帝還是從別人口中得知丙吉的恩情,感激與敬重之下,他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神爵三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寬大,性喜辭讓。有人抱怨他縱容失察,他卻回答說:“查辦屬官,不該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糾纏不休,親歷親為,我認為是羞恥的事。何況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計較,動輒嚴辦,也就有違大義了?!币淮?,丙吉在巡視途中見有人群毆,許多人死傷在地,丙吉問也不問只顧前往,但看見田間地頭有牛伸舌粗喘,他上前仔細察看,很是關心。他的屬官大惑不解,以為他不識大體,丙吉解釋說:“智慧不能亂用亂施,否則就無所謂智慧了。懲治狂徒,確保一方平安,那是地方長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親自管理?現(xiàn)在正是初春,??诖謿猓敒楣?jié)氣失調,如此百姓生計必定受到傷害,這是關系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視不理?看似小事,其實是大事,身為宰相只有抓住要領,才能不失其職?!北南聦倩腥淮笪?,深為嘆服。
故事看似講完了,但在當今社會更需要“知止”的覺悟和境界。止是一種智慧,它絕不是簡單的停止無為,而是一招因時而變,出奇制勝的妙法。從一定意義上講,智慧也要有所克制,不能無限膨脹,不能不辨事物,不分對象。只有做事深合事理,符合當下,貼近大眾,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知止”的快樂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