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蓮 潘華
【摘 要】 目的: 觀察歸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76例心脾兩虛型失眠癥住院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38例。對照組采用口服中藥歸脾湯治療,觀察組加用針刺治療,治療后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及治療前后血清25(OH)D3水平變化。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4.74%,顯著高于對照組76.32%(P<0.05);觀察組改善入睡時間、睡眠總時長、夜間覺醒次數及PSQI評分等各項睡眠質量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清25(OH)D3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歸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效果確切,能夠顯著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失眠癥;心脾兩虛;歸脾湯;針刺;血清25-羥維生素D3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15-0097-03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競爭壓力的增大,失眠癥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臨床以鎮(zhèn)靜安眠、抗焦慮、抗抑郁類西醫(yī)治療為主,但改善睡眠質量效果不穩(wěn)定,且具有成癮性[1]。多數學者研究證實在傳統中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刺手法,能夠在不產生藥物成癮的前提下,發(fā)揮調節(jié)臟腑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失眠的作用[2]。筆者觀察歸脾湯聯合針刺對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76例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18~63歲,平均(40.87±8.36)歲;病程1~23個月,平均(16.48±4.62)個月。觀察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19~64歲,平均(41.12±8.45)歲;病程2~21個月,平均(15.74±4.3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M-3》[3]中關于失眠的診斷標準;中醫(yī)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失眠癥(不寐)的診斷標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5]均>7 分,排除妊娠哺乳其婦女、既往精神病等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中藥歸脾湯治療,方劑組成:人參、黃芪、白術、當歸各15g,遠志、茯苓、龍眼肉、酸棗仁各10g,木香、甘草(炙)各6g,加500mL水煎服,早晚各1次。觀察組在中藥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刺治療。工具選擇貴州安迪藥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針灸針(規(guī)格:0.25mm×40mm,醫(yī)療器械證號:黔械注準20182270011);主穴:神門、百會、四神聰、三陰交、足三里、內關;配穴:心俞、脾俞。常規(guī)消毒后施針,針刺得氣后采用捻轉補瀉法進行治療,留針30min,每周治療5d休息2d為1個療程。兩組均按7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忌辛辣、刺激、油膩等食物,保持情緒穩(wěn)定。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所有患者入睡時間、睡眠總時長及夜間覺醒次數,測定PSQI評分,用于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情況。其中PSQI包含24個條目(19個自評,5個他評),前18個自評下的成分按照3級評分法計分,總分0~2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②由專業(yè)人員于清晨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離心獲取血清后,按照ELISA法并在試劑盒指示下檢測兩組血清25(OH)D3水平;③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判定[4] 治愈: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佳,睡眠時間>6h,相關癥狀基本消失;好轉: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較前改善明顯,睡眠時間>3h,相關癥狀好轉;未愈: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未延長,或相關癥狀未好轉,甚至加重。臨床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應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4.74%,顯著高于對照組76.3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失眠主要以睡眠時間較短和睡眠深度不足為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中途易醒、多夢,徹夜未眠。失眠可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等一系列軀體和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西醫(yī)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患者容易產生藥物依賴、且不良反應多[7]。
中醫(yī)將失眠癥歸為“不寐”“不得眠”的范疇。基本病因概括為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衡、營血不足,失眠癥病位在心、腦。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由于勞心過度、傷心耗血、心脾兩虛,營血不足,不能安養(yǎng)心神,因此產生不安、失眠、多夢等癥狀;血虛表現為患者面色萎黃或少華;氣血不足表現為心慌、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緩弱;脾虛表現為食之無味、脾失健運、腹脹、便溏、胃納差。本研究采用的歸脾湯中,人參、黃芪補氣;當歸、龍眼肉養(yǎng)血;白術健脾;茯苓、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木香配合其他補氣養(yǎng)血藥物,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之效。本研究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6.32%,且兩組各項睡眠質量指標均有所改善,說明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效果確切。
觀察組在歸脾湯治療基礎上,采用針刺神門、百會、四神聰、三陰交、足三里、內關、心俞、脾俞等穴位的方法,其中神門歸少陰心經,具有養(yǎng)生安神的功效;百會位于督脈,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兩處多有陽氣匯集,皆起到平衡陰陽、安神益腦的作用;內關通陰維脈,行寧心靜氣、疏肝解郁之效;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具有健脾、調血、疏通心脈的功效;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配合心俞穴和脾俞穴,補心益脾,改善不寐。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4.74%,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6.32%,且觀察組各項睡眠質量指標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歸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相比較單一口服歸脾湯的療效更顯著。
維生素D在人體內主要以25(OH)D3的形式存在。維生素D在調節(jié)睡眠障礙性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臨床證實缺乏維生素D與帕金森等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認知功能損害關系密切,而維生素D可能與睡眠節(jié)律有關[8]。錢婷婷等[9]指出,慢性失眠癥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健康患者,且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及認知功能。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25(OH)D3水平(12.34±2.49)n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28±1.67)nmol/L,說明歸脾湯聯合針刺能夠有效降低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從而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歸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效果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醫(yī)中醫(y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6,3(1):8-25.
[2]陳貴海,趙忠新.失眠[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83-88.
[3]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CCMM-3[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31-232.
[5]路桃影,李艷,夏萍,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43(3):260-263.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2.
[7]李海宏.苯二氮卓類藥物依賴性失眠癥患者的中醫(yī)證型研究[J].新疆中醫(yī)藥,2017,35(3):94-96.
[8]董青,李躍.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慢性失眠癥的關系[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9):22-24.
[9]錢婷婷,李瑩雪,徐勁,等.慢性失眠障礙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的變化對睡眠質量與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9,18(1):71-75.
(收稿日期:2020-04-14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