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駱冬青教授曾多次指出:“對高考議論文來講,考生還應該想到自己說的觀點可能有人反駁,有時我們甚至就是針對人家的觀點來發(fā)表議論的??偠灾闼械挠^點都有一個對立面,而你頭腦里有沒有這個對立面,是很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生在寫作議論類文體的時候都不能勇往直前,而是要注意到,當你前行的時候,很可能有人來阻擋你。必須給自己設置一個假想敵,如果學生意識中有一個假想敵,寫文章的時候頭腦就不會那么簡單,否則文章就會直線地往前推進?!盵1]確實,當能想到自己的觀點會有人來反駁、攻擊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考慮怎樣來打倒這個“假想敵”;而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是讓文章充滿激情的根源。
一、何謂“假想敵”
所謂“假想敵”,是指作者在議論某一問題時,要考慮到反對者的意見或觀點,并對此進行分析說理的一種論證方法。議論文寫作中恰當創(chuàng)設假想敵,可以增添文章的說服力,消除讀者疑慮,有效增強議論的嚴謹性。如蘇洵《六國論》中,開篇就運用了這一手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作者起筆亮出“賂秦而破滅”,可事實是六國之中只有三國賄賂秦國,為了彌補邏輯漏洞,作者立即結合“或曰”一句,指出“不賂者以賂者喪”,趕緊堵住思維漏洞,讓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此處,文章正是借助“或許有人說”,通過反駁增強說服力,使得議論思維呈進攻態(tài)勢?!盎蛟S有人說”“或許有人認為”“也許有人提出”是設置假想敵的標志性術語,這類話語是自己觀點的反面意見,此類言論又有著迷惑性與煽動性。如果在議論中成功地駁斥這種觀點,那么我們的議論文就具有了深層的、有價值的激情。
二、如何駁斥“假想敵”
該怎樣駁倒“假想敵”呢?筆者以為,方法至少有下列四種:
★理論分析,指出漏洞
劉勰認為好的論說文章應該“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梢妼ψh論文而言,講理是首位的。針對“假想敵”,最普通的一招就是與之講理,指出其思維缺陷與不足,進而鞏固自己論點的地基。
【片段示例】
有人也許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墒亲屑毾胂?,就會看出漏洞。
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墒鞘澜缡翘焯煸谧儎?,在進步的。變動和進步又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時甚至彼此沖突。假使墨守舊說,不能發(fā)問,那怎樣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進步呢?(選自《發(fā)問的精神》)
啟凡先生這篇《發(fā)問的精神》,是呼吁大家在學習與思考中要有發(fā)問精神,因為發(fā)問精神是思想的原動力和研究的驅(qū)動力。在推理過程中,啟凡通過“有人”之口指出,“知識和道理”書上會有,老師會講,我們又“何必多問”。如此假象,似乎合情合理。對此作者條分縷析,指出其持論的偏頗:書本知識與老師講解多為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然而時代在變化,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是前人無法包含的,因此需要發(fā)問。作者巧妙地從知識本體與背景變化角度剖析發(fā)問的必然性與重要性,可謂直擊靶心,切中肯綮,讀來讓人信服。
★事?lián)堇[,勝于雄辯
論據(jù)有理據(jù)與事?lián)郑自捳f“事實勝于雄辯”,可見從一定層面上講,事?lián)膶嵶C力量大于理據(jù)的力量。因此,對“假想敵”的駁斥也可拿出事實證據(jù)來,進行有力的回擊。
【片段示例】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薄俄n非子》中的這一名句,現(xiàn)代科學也給出了解釋,即大腦兩半球的連接機制無法同時向左右手分別傳達“畫圓”和“畫方”的命令。無數(shù)事實表明,用心不專,什么事也辦不成。相反,只要專一,精衛(wèi)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p>
誠然,“不專則不能”,但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樣成功?秘訣無他,還是專一。專業(yè)是社會分工的結果,而專一則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如果說專業(yè)是身體上的不同器官,那么專一就是流動其中的血液??茖W界巨星“三錢”之一錢偉長,在應用數(shù)學、彈性力學、中文信息學等領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戲稱為“萬能科學家”。錢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專一,不弛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做踏實的工夫。以此態(tài)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則功業(yè)可就。從這個意義上講,因為專一,所以專業(yè)。(選自《有一種精神叫專一》)
該文主要觀點是:“用心不專,什么事也辦不成。相反,只要專一,精衛(wèi)可填海,愚公能移山?!闭撌鲋邢葦[出“現(xiàn)代科學的解釋”與實例屠呦呦,從正面闡明事理;繼而推測讀者的疑問,列出了“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樣成功”的詰難。為了扳倒“敵論”,作者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有的放矢引入錢偉長的例子,對“假想敵”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擊:“萬能科學家”錢偉長具有“專一”的精神狀態(tài),“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專一,不弛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做踏實的工夫”。在這里,作者透過現(xiàn)象,強調(diào)“秘訣無他,還是專一”“因為專一,所以專業(yè)”,借力打力,將相關道理闡釋得滴水不漏。
★順勢歸謬,轉(zhuǎn)守為攻
“歸謬法”是間接反駁的常用方法之一,即為了反駁某論題(或某論據(jù)),首先假定它為真,然后據(jù)此推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最后根據(jù)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確定它是假的。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等雜文,就有機運用了此種論證方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片段示例】
主席先生,他們說我們的力量太單薄了,不能與如此強大兇猛的敵人抗衡。但是,我們何時才能強大起來呢?是下周?還是明年?還是等到我們完全被繳械,家家戶戶都駐守著英國士兵的時候呢?難道我們就這樣仰面高臥,緊抱著那虛無縹緲的和平幻覺不放,直到敵人把我們的手腳都束縛起來的時候,才能獲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嗎?先生們,如果我們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賜予我們的有利條件,我們就不弱小。如果我們300萬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為神圣的自由事業(yè)而武裝起來,那么任何敵人都是無法戰(zhàn)勝我們的。此外,先生們,我們并非孤軍作戰(zhàn),主宰各民族命運的正義之神,會號召朋友們?yōu)槲覀兌鴳?zhàn)。先生們,戰(zhàn)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于力量的強弱,勝利永遠屬于那些機警的、主動的、勇敢的人們。況且,我們已沒有選擇余地了。即使我們那樣沒有骨氣,想退出這場戰(zhàn)爭,也為時晚矣!我們已毫無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們的鎖鏈已經(jīng)鑄就,波士頓草原上已經(jīng)響起鐐銬的叮當響聲。戰(zhàn)爭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讓它來吧!我再重復一遍,就讓它來吧!(選自《不自由,毋寧死》)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在美國革命文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當時,北美殖民地正面臨歷史性抉擇,亨利以敏銳的政治家眼光、飽滿的愛國激情以及鐵的事實,闡述了武裝斗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上述引文中,演講者分三層說理:先說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結果是束手就擒;次說利用自然條件,發(fā)動民眾為正義而戰(zhàn),任何敵人都無法戰(zhàn)勝我們;最后說戰(zhàn)爭不可避免,我們已別無選擇。文中的“敵論”很現(xiàn)實——“我們的力量太單薄了,不能與如此強大兇猛的敵人抗衡”。為了扳回觀點,作者順勢推導——順著“不能抗衡”的邏輯,明確指出妥協(xié)讓步,只能甘受奴役,只能“完全被繳械,家家戶戶都駐守著英國士兵”。讀罷,我們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魯迅在《花邊文學·奇怪(一)》中為揭露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荒謬,有意“歸謬”為:既然要確保男女授受不親,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guī)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以便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如此推理,放大了其荒謬性,也就勢如破竹駁倒了敵方觀點。
★退一進二,逐層進攻
《菜根譚》中曾這樣說:“經(jīng)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者,減三分讓人嘗?!比魧⒋擞玫阶h論文的論證中,則要求在駁斥“假想敵”時,最好以退為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如有句名言所說的: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片段示例】
不過,“禁燃令”也仍然受到另一角度的質(zhì)疑:不讓燃放煙花爆竹,是不是年味就淡了?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不是就丟了?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畢竟“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tǒng)已有千年。然而,傳統(tǒng)和習俗并非就意味著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只有讓傳統(tǒng)和習俗在時間延續(xù)中找到與當下時代處境的最佳結合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價值,彰顯習俗的內(nèi)在生命力。
燃放煙花爆竹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傳統(tǒng)流淌在血液里,綿延在精神中。雖然少了煙花爆竹的喧鬧,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塑造著當代中國春節(jié)的文化景觀。今年新春,不少人選擇一家子走入影院看一部賀歲片,輕松而歡樂;不少網(wǎng)友響應“牽媽媽的手”活動,在網(wǎng)上曬出和媽媽的照片,感恩母愛……新的形式新的內(nèi)容,背后卻是中國年傳遞出的“古老”幸福??梢哉f,中國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團圓、祥和、重視家庭的內(nèi)里。
能否合理引導年俗的變化,其實也是一個文化類的“治理考題”。今天,環(huán)境治理是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議題,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把“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在此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絕非斷裂古今,而是確保老百姓生活質(zhì)量、為子孫后代負責的必然選擇。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轉(zhuǎn)變思路,不只做擯棄陋習的監(jiān)督者,更做新風尚的推動者,比如為祭祖的民眾免費發(fā)放鮮花代替鞭炮,加強市場監(jiān)管,提高電子鞭炮的供給數(shù)量和質(zhì)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綠色的選擇。眾人合力、大家齊心,年味一點沒淡,反而越來越濃。(選自《在“靜靜的春節(jié)”聆聽文化心跳》)
誠如文中所寫,“禁燃令”也受到一些質(zhì)疑,有人擔心年味變淡,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丟了,但作者采用了退一進二的方法:首先退一步分析“假想敵”意見的合理性,因為“畢竟‘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tǒng)已有千年”。然而,作者思路繼續(xù)往前挺進,在他看來,一方面,“傳統(tǒng)和習俗并非就意味著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中國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團圓、祥和、重視家庭的內(nèi)里”;另一方面,“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絕非斷裂古今,而是確保老百姓生活質(zhì)量、為子孫后代負責的必然選擇。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轉(zhuǎn)變思路,不只做擯棄陋習的監(jiān)督者,更做新風尚的推動者”。退一進二,既適度肯定其合理性,更欣喜地“聆聽”出“禁燃令”之果: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從而讓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價值,讓習俗彰顯出內(nèi)在生命力。文章深刻感悟靜悄悄的春節(jié)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期望春節(jié)這份時光財富真正成為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的時間象征,可謂小中見大,立意深刻。
潘新和在《論辨文:為“敵論者”而寫》中指出:“對任何事物,勢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因而,任何人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說服他人接受你的觀點,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前人、他人對此有什么見解,或是他人可能會對我的觀點持什么不同意見。必須要先排除前人、他人的不同見解與意見,才有可能將自己的觀點‘立起來。”[2]誠如其言,在議論文寫作中,我們需要有一個對立面,阻礙論證的行進,使論證受挫;進而努力越過“假想敵”的封鎖,激蕩起思維波瀾,形成讓讀者難以忘懷的理性美感?!斑\用之妙,存乎一心”,結合學生寫作實際,筆者還想提醒同學的是,在設置假想敵并予以批駁時,要盡量注意分析的層次性,力求有理有據(jù)、剝繭抽絲、層層推進,切不可胡攪蠻纏、頭緒混亂。
參考文獻:
[1]駱冬青.激發(fā)的智慧——談談高考作文.語文教學通訊,2015(25).
[2]潘新和.不寫作枉為人:潘新和語文學術隨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