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在記敘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jié),是記敘文常用的一種敘事技法,這種敘事技法被稱之為插敘。在教學活動中,暫時中斷對文本的解讀,插入和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結構曲折多變,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我們可以把這種課堂結構稱為“插入式”的課堂結構?!安迦胧健钡恼n堂結構在教學中是一種常用的結構模式,如果能處理好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會讓語文課堂更加高效有趣。
一、“插入式”的課堂結構目的是增加課堂的容量,激發(fā)學生上課的興趣,因此在選擇插入的素材要和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不能單純?yōu)榛钴S課堂氣氛,所以選擇有效的素材是插入式課堂結構成功的關鍵。
首先,在設計“插入式”課堂結構時,可以插入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短小精悍。插入和課文相關的文史材料,前后勾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從而讓課堂變得有效。
例如七年級課文《詠雪》言簡意賅地勾勒出謝家子女即景詠雪的情景,展示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老師們在教學中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謝朗和謝道韞都對大雪進行了描繪,謝太傅認可誰的比喻?學生一般都會認可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說法??墒窃谠闹兄x太傅并未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僅用“公大笑樂”作結,意味深長。
這時,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插入與此相關的材料了:“謝虎子嘗上屋熏鼠。胡兒既無由知父為此事,聞人道癡人有作此者,戲笑之,時道此,非復一過。太傅既了己之不知,因其言次,語胡兒曰:‘世人以此謗中郎,亦言我共作此。胡兒懊熱,一月日閉齋不出。太傅虛托引己之過,以相開悟,可謂德教”。
討論后明確:謝安教育子侄采用的是循循善誘的方式,既委婉地指出錯誤,又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因此,即使謝安認為謝道韞的比喻好,出于保護謝朗的自尊心,他也不會明確表明態(tài)度,但是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還是讓謝安很開心,因此大笑樂。
其次,在設計“插入式”課堂結構時,可以插入視頻資料?,F(xiàn)在教學視頻資源豐富,這些視頻素材由專業(yè)人士制作,音畫結合,視聽效果完美。我們在教學中如果引入和課文配套的音像視頻,形成“插入式”的課堂結構,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還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讓課堂實現(xiàn)高效的目標。
例如七年級課文《濟南的冬天》被制作成了電視散文。我們在教學時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就可以插入朗讀視頻了。天音老師朗誦的這個作品,制作精美。首先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是一幅淡雅的濟南飛雪圖,遠山的輪廓,房屋的痕跡,鏡頭中的雪花紛紛揚揚,然后緩緩的推出“濟南的冬天”五個大字,把學生帶到了課文營造的意境中。
鏡頭中展示著雪花飛舞的場景,配著舒緩的鋼琴音樂,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突出了冬天的濟南是個寶地的特點。隨著天音老師的朗誦,畫面依次展現(xiàn)出小山,松樹,夕陽,閃著光暈的暖色的雪,冒著熱氣的泉水,藍汪汪的天空等。朗讀視頻的插入,學生不僅能初步感知課文,學習名家對課文朗讀的處理技巧和情感的把握,還可以得到藝術的熏陶,達到美育的效果。這類和課文配套的視頻素材是比較多的,如朱自清的《春》,劉湛秋的《雨的四季》,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等課文的朗讀視頻有各種版本,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插入。
再次,設計“插入式”課堂結構時,還可以插同類作品,形成對比閱讀。入選初中教材的篇目都是名家名作,因為關注生活而具有普遍意義,同類作品眾多,教學時可以插入同類作品,不僅可以增加課堂容量,還可以在對比閱讀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讓“插入式”課堂高效有趣。
《回憶魯迅先生》是新選入初中的一篇課文,整片文章筆法疏散,好像作者面對我們娓娓道來。即是散文的特點,也是蕭紅的寫作風格。這篇文章篇幅長,敘事碎,教師在教學時是不太好把握的?!痘貞洜敔敹隆芬彩腔貞浶陨⑽模ㄟ^“雨夜讀書”“午后補習”“填報志愿”[1]三個片段展示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祖父的關懷,進而表達對祖父的懷念之情。
兩篇文章都是回憶性質的散文,都是通過生活中瑣碎的小事來表達真實情感。將兩篇文章對比分析后提問:如果學校舉行征文大賽,題目“回憶魯迅先生二三事”,你會怎樣選材呢?學生討論后明確:如果表現(xiàn)魯迅先生突出平易近人選擇“開玩笑”“宴請朋友”“看電影”;突出魯迅先生認真細致就選擇“包書”“回信”“吃魚丸”。
進一步提問:會根據(jù)中心選擇典型的素材是寫作常識,蕭紅明顯沒有遵循這一原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馬上開始探究并歸納:此時的蕭紅猶如鄉(xiāng)間哭墳的婦女,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看似毫無邏輯和章法,卻體現(xiàn)了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更能體現(xiàn)蕭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之情。因此教學中插入和課文類似的作品還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
二、“插入式”的課堂結構是一種中斷常規(guī)教學流程的課堂模式,如果教學內容插入生硬,會讓課堂結構顯得生硬,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流暢性,所以,教學時在合適的時機插入是很重要的選擇。
教師在講授新課時都會介紹文章寫作背景,因為“寫作背景是正確理解文學作品主題的鑰匙,在語文教學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介紹文章背景時插入教學資源是個很好的時機。
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聞評論,“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是文章開篇第一句,也是國家公祭大鼎上的銘文,它向世人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講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我們在介紹背景時就可以插播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配樂朗誦。配樂舒緩,朗誦莊重,一幅幅滄桑照片提醒著學生歷史并未走遠。朗誦播放完畢,屏幕上出現(xiàn)了“勿忘國恥,警鐘長鳴”八個大字。老師可以接著介紹作者署名“鐘聲”,是“中國之聲”的簡稱,也暗含“警鐘長鳴”的意思,再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文體知識,內容歸納等。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表演,都講究先聲奪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如果開頭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很容易展開。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終歸要補充安史之亂的背景知識,講《白楊禮贊》要介紹抗日戰(zhàn)爭,國共合作抗日的背景,學習《雷電頌》要補充皖南事變的歷史背景,學習《昆明的雨》也要為學生補充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的知識。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老師也會設置各種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為將問題透徹解釋必然會引用課外知識進行佐證。所以在懸疑解惑時插入教學素材,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例如學習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有“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一句,家鄉(xiāng)是人魂牽夢繞的地方,難道崔顥忘記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嗎?顯然不是。這句詩又如何解釋呢?這時,繼續(xù)插入崔顥的一些知識了:詩人少年得志,中年困頓,年老之時來到了黃鶴樓,“年少的輝煌與半生的失意交織在胸,形成沉埋心底,但是遇到縫隙就會蓬勃而出的巖漿,而登臨黃鶴樓就是他噴發(fā)的契機。面對樹影歷歷,芳草萋萋,千愁萬怨涌上心頭”[2]。
經歷半生的困頓,詩人進退兩難,日暮途窮,家在哪里?古人說:匈奴不滅,何以為家。只有建功立業(yè),才能封妻蔭子。崔顥一生困頓,何來建立功業(yè)。今天,我們說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詩人已經步入人生的暮年,未必有父母在堂,所以對詩人而言,“前進固然已不可,甚至連后退也成為一種奢望”,詩人這才發(fā)出“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喟嘆。這時候的插入從課堂結構上而言如行云流水,非常順暢。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例如《中國石拱橋》中關于“二十八道拱圈獨立支撐”的問題,我們可以插入物理學科中力學的知識;《蘇州園林》中關于園林建筑講究遠近景配合問題時,我們也可以補充蘇州拙政園借北寺塔的例子進行實證。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中心,很多老師在教學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都會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主題,歸納時插入一些教學素材可以讓學生了解的更清楚,而且此時插入水到渠成,不會有突兀的感覺。因此歸納主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插入時機。
例如八上課文朱德同志《回憶我的母親》,通過敘述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表達自己盡忠于民族和人民,盡忠于黨來報答母親的決心。文章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很好理解,通過盡忠于黨和國家來報答母親沒有那么好理解。這時可以插入《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曹操為招攬徐庶,假稱徐太夫人被監(jiān)禁于許昌,徐庶得信后心急如焚,遂別劉備而去。結果徐太夫人一向以曹操為漢賊,得知徐庶棄明投暗后自縊身亡。徐母希望兒子能夠頂天立地,不要以自己為念,偏偏徐庶并不理解母親,最后落得一言不發(fā)的下場。
其實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的,縱然有萬般不舍,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兒女的羈絆。因為朱德元帥把自己的精力都投身到革命中去了。因為朱德元帥理解自己的母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報答母親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我們是學生,珍惜每天的學習時間,不讓光陰虛度,這就是對母親最好的報答。歸納完主題后,自然過渡到課堂小結。
很多文章的教學都可以這樣插入,再如《人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羅素告訴我們:他為愛情,知識和人類和平而活著,我們在歸納課文主旨時不妨插入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盵3]最后再提出對同學們的期望。
三、“插入式”的課堂結構,因為選擇的素材不同,插入的時機不同,選擇插入的方式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教學的目的決定的,插入素材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牟迦敕绞剑荒苄e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插入所選材料。記敘性的文本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很多作者的經歷本身就是一段故事。故事的傳奇性可以讓老師繪聲繪色,學生會在老師的感染下迅速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從而讓課文高效而有趣。
例如:《陋室銘》是劉禹錫被貶和州時創(chuàng)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駢體銘文,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寫作背景涉及唐朝的朋黨之爭,教學時可以選擇故事形式插入:唐朝劉禹錫被貶和州通判,知縣橫加刁難。便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說:“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于是知縣又將他的住所調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劉禹錫觸景生情,悠然自得地說:“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敝h見狀,又把他的住房換成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學生聽完故事后,不僅了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緣由,更帶著滿腔的不平和對劉禹錫的景仰之情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文史故事,如《最后一次講演》中聞一多求學的故事,《周亞夫軍細柳》中可以插入“鳴雌亭候”的故事等等,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這些故事不僅讓課堂妙趣橫生,還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拓學生視野。
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用展示材料的形式插入,讓材料與課文相互印證,起到解惑激趣的作用。例如七年級下冊課文《孫權勸學》是一篇小短文,文中關于魯肅和呂蒙結友而別的情節(jié)一筆帶過,學生學習時對此是存在困惑的。清華附中王君老師執(zhí)教《孫權勸學》時先后插入三則材料課文:
出示材料一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彼焱劽?。并提問:如果你是呂蒙,知道上級輕視自己還來拜訪自己,你會怎么說?學生笑:“您不是瞧不起我嗎?又來我這里干什么?”[4]
出示材料二 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崩^續(xù)提問:“呂蒙鄭重和魯肅談論起國防問題,可是,魯肅對于呂蒙的問題很應付,如果你是呂蒙,你會怎么說呢?”學生回答:“這么重要的事情,為什么不提前做好布置呢?”[5]
出示材料三 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6]
分析后明確:呂蒙既沒有指責魯肅,也沒有反唇相譏,而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為魯肅獻上了五條計策。讓魯肅刮目相看,所以兩人結友而別!展示材料后,學生不僅謎團一掃而空,也能感受到呂蒙才學的進步之大。
當前教學視頻資源眾多,有朗讀視頻,有人物經歷,有根據(jù)文本改編的影視作品等,上課時插入這些資源當然是以播放視頻形式呈現(xiàn)。在播放視頻不是拿來就用,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加以選擇和裁剪后有序使用,一切為課堂服務,不能讓語文課變成影視鑒賞課。
《鄧稼先》是傳統(tǒng)篇目,文章講述鄧稼先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贊美了鄧稼先的愛國情懷和無所畏懼的科學精神。文本很好懂,但是那段歲月距離今天已經30多年了,如果沒有豐富的視頻資料的插入是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為讓學生更好領略鄧稼先的崇高人格,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準備這些教學視頻:紀錄片《中國原子彈之父》(47分鐘);梁植演講視頻《我的偶像》(6分鐘),《鄧稼先》課文朗讀視頻(15分鐘),虹云老師詩歌朗誦《鄧稼先》(6分鐘)?!案惺軅ト说姆欠矚赓|,喚起學生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這些視頻的插入,可以幫助老師完成情感價值的教學目標。四個視頻合起來時間較長,為讓視頻資源和課文結合得更加緊密,我們上課可以對視頻進行重新編排。
《鄧稼先》是重點講讀篇目,安排3課時教學:第1課時可以完整播放記錄片《中國原子彈之父》,記錄片通過采訪鄧稼先的夫人和同事,完整呈現(xiàn)了鄧稼先崇高而偉大的一生,催人淚下,學生欣賞影片,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完成本課的情感價值教學目標。梁植的演講通過今天和昨天的對比,告訴觀眾我們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批人的默默奉獻,他的演講極富感染力,可安排在第二課時導入新課;虹云老師的詩歌朗誦是對鄧稼先總的評價和贊頌,可以放在第2課時人物分析之后,后來因為時間關系;課文的朗讀視頻就可以放在第3課時了,再次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這樣安排教學視頻,張弛相間,即可避免學生審美疲勞,也能讓課堂結構更加合理。初中人物傳記類的文章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紀念白求恩》在插入教學視頻時,都可以作類似處理。
每個老師在教學時都不會拘泥于文本,上課時總會補充插入一些課外的知識。這些補充大多是隨機率性而發(fā),這些插入的內容往往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種現(xiàn)象也是語文“插入式”課堂結構模式的基礎。我們在教學中選擇好插入的素材,把握好插入的時機,采用合適的插入方式,一定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
參考資料:
[1]公眾號“宏文館”.《回憶魯迅先生》教學手記.
[2]夏昆.在唐詩中孤獨漫步.
[3]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4][5][6]王君.《孫權勸學》課例.
從宋元南戲、雜劇到明清雜劇、傳奇再發(fā)展到花部亂彈地方戲,中國古典戲曲的血脈延續(xù)了近千年,各戲曲樣式不僅集中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還充任了人類共同的藝術寶庫。在“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xiàn)文化自強”的號召下,戲曲藝術通過各種路徑,以不同的姿態(tài)走進了校園。其中,作為課文的戲曲文學進入語文課堂便是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為例,關漢卿的元雜劇《竇娥冤》與湯顯祖的明傳奇《牡丹亭》分別出現(xiàn)在教材的“第二單元”和“古詩詞誦讀”中。然而,盡管有兩出戲曲劇目現(xiàn)于教材,但實際所占篇幅并不大——《竇娥冤》僅為一折,《牡丹亭》也僅被選取了區(qū)區(qū)一支曲牌。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戲曲文學劇本節(jié)選中,讓學生們最大程度地了解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征,并從中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便成了戲曲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經調研,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shù)中學語文老師在講授戲曲課文時,通常采取的是“組合法”教學模式:首先按照詩詞的方法來對戲文進行解讀,其次外加多媒體視頻的觀摩欣賞。然而,作為“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可演可傳”的戲曲方乃劇中上品,其“案頭”與“場上”的特征缺一不可。是以,這樣的教學模式極易把戲曲與古詩文混為一談,從而抹煞掉戲曲的獨特性與綜合性;且由于古典戲曲距今年代久遠,其具體的演出形態(tài)如今已難以得知,而課堂上所放的視頻多為現(xiàn)當代的重新演繹,倘若不加區(qū)別地將其一一對應,便會造成戲曲歷史認知上的錯位。鑒于此,以《竇娥冤》為代表的戲曲課堂教學應積極開辟新思路,尋找新途徑。本文提供一種基于“腳色扮演”交互下的課堂教學設想,致力于凸顯中華民族戲曲的根本藝術特征,且能夠讓戲曲課堂上師生的“教”與“學”更為高效。
“腳色扮演”實際上是由名詞“腳色”與動詞“扮演”組合而成,由“腳色”發(fā)展而成的“腳色制”是戲曲的結構體制,“扮演”則是戲曲的表現(xiàn)方式,二者互為表里,造就了戲曲藝術的本體特色。
作為戲曲行當術語的“腳色”一詞歷經了千年的流變,貫穿了戲曲發(fā)展史的始終。王國維早在《宋元戲曲史》中便考察過腳色的初始形態(tài):“由是參軍一色,遂為腳色之主。其與之相對者,謂之蒼鶻……上所載滑稽劇中,無在不可見此二色之對立。”[1]可見,唐代的參軍戲已將歌舞與滑稽的成分融為一體,使得“參軍”“蒼鶻”成為了腳色形成與固化的萌芽。隨后宋雜劇出現(xiàn)了以伎藝性表演為主的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的雜劇色,《青樓集》謂之“五花爨弄”。而真正以“生、旦、凈、丑”為主要標志、從人物類型分化為出發(fā)點的戲曲腳色體制則是始自南戲。南戲的“七腳制”——生、旦、凈、末、丑、外、貼,實現(xiàn)了從純粹地為雜扮伎藝服務到為人物形象塑造而服務的飛躍。南戲后的腳色演化為元雜劇中“末、旦、凈、丑”四大類,其中正末和正旦為戲中主要人物。明代又發(fā)展為王驥德《曲律》中的“十一腳色”。直到清代,花部亂彈地方戲興起,戲曲的舞臺表演性質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腳色也隨之更加細化,產生了李斗《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的“江湖十二腳色”等。要之,戲曲的形成是以腳色的產生作為標志的,腳色的“豐滿史”直接見證了戲曲的發(fā)端、成熟與興盛。對于“腳色制”的意義,解玉峰教授曾給予過高度評價:“腳色制對中國戲劇具有根本性意義,理解腳色制是理解中國戲劇藝術特征的關鍵?!盵2]
然而,在漢語規(guī)范化的進程中,“腳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其原本所具備的深厚內涵也被“角色”而一筆帶過。第七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腳”(jiao)字下并無“腳色”的釋義,“腳色”作為“角色”的舊稱而出現(xiàn)在“角”(jue)字的釋義之下。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竇娥冤》的注釋中,“角色”取代“腳色”的例子依然俯拾皆是,如﹝外﹞“外末”的簡稱,角色名。意思是正角之外的次要角色;﹝凈﹞角色名,俗稱“花臉”;﹝正旦﹞傳統(tǒng)戲曲中的女主角等。以上所列中的“角”字皆應更正為“腳”字方為正確。那么戲曲中是否存在“角色”的所指涵義呢?當然是存在的,以清代地方戲《刺中山》劇本為例:“(吉)元吉聽言心煩惱……(淵)有何故事,當說父知……(民)父王在上……”[3]這里的“吉、淵、民”分別對應劇中人物“李元吉、李淵、李世民”,而劇中具體的人物指代正是作為“角色”而存在的。可見,清代地方戲在劇本體制上已出現(xiàn)了棄“腳”而啟“角”的趨勢,這種趨勢引導著后世戲曲完成了從“劇本中心制”到“表演中心制”的形態(tài)更替。由此,教材的注釋中并無作出說明就將“腳色”與“角色”混為一談,實有誤導之嫌。雖為一字之差,但其中所蘊含的概念卻相去甚遠,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充分理解了“腳色制”的根本意義的基礎上,學生便可在教師的引導下正式進入到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即“扮演”環(huán)節(jié)。戲劇是舞臺藝術,是伴有觀眾欣賞或參與的集體性創(chuàng)造活動。在集體創(chuàng)造過程中所凸顯的雙向交流性是戲劇不可或缺的屬性,因此只有把《竇娥冤》的課堂打造為體驗性與互動性兼具的“動態(tài)”課堂,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戲曲藝術,乃至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具體而言,可搭建起“2+3+1”的《竇娥冤》課堂教學模式:“2”即戲曲舞臺性教學與戲曲文學性教學相融合;“3”即課堂上“教、學、演”三位一體;“1”即課下小組主題活動。“2”是對語文教師的要求,即要求老師能夠廣泛并全面地掌握戲曲的舞臺性特征與文學性特征,從而避免對戲曲課文的片面解讀,這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自身應變能力與綜合素質;“3”是對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要求,即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滿足傳統(tǒng)“教”與“學”的前提下,適當開展“演”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共同選取自己心儀的戲曲腳色,并在課堂上以說白的方式扮演出來,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并取得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效果;“1”則是對學生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在課下圍繞戲曲主題積極開展小組活動,形式不限,可采用演講、小品、問卷調查、多媒體展示等,但要注意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小組間合理分工,協(xié)作完成,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研討、團隊合作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最終促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總而言之,基于“腳色扮演”交互下的《竇娥冤》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夠讓師生高效地領悟到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征與獨特魅力,從而對《竇娥冤》產生更為深刻與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為師生帶來了戲劇所獨有的沉浸式體驗感,使得作品的主旨更易凸顯,同時也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了“德育”與“美育”的作用。
注釋: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2]解玉峰.“腳色制”作為中國戲劇結構體制的根本性意義.文藝研究,2006年第5期.
[3]刺中山.孟繁樹,周傳家編校.明清戲曲珍本輯選(下).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4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