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
“樹為什么好看?樹有一種努力向上生長的樣子?!?/p>
——王鼎鈞
漫長的冬天過去了,又一個春天降臨到我們中間,我想把這句話送給你們,每個人都像一棵樹一樣努力向上生長。此刻我想回答的是向上生長的秘密在哪里,那就是往下扎根,扎根是看不見的,人們看見的常常是生長的姿態(tài),然而離開了看不見的往下扎根,又怎么有看得見的向上生長。你們的學習、你們的努力、你們的追求,都可以看作是在往下扎根。
一位叫喬治·艾略特的英國作家說:“一條年老的金魚,一直到死都保持他年輕時的幻想,認為他能夠游到玻璃缸外面去?!眹Z書塾的課程就是要讓你們的心靈在年少時光就不限在玻璃缸內,而是自由地游弋在玻璃缸外。
面對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從小就明白還有確定不變的價值,還有永遠值得信賴的美的事物,在時光的流轉中保持始終純凈的心靈,理解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并以自己的語言表達你的理解。如果不是這樣,教育給予人的不過是一些功利主義的工具和一地碎玻璃渣子般的知識。
這一季我們的課除了“與世界對話”系列,還增加了“朗誦與表演”,部分童子還有一門“中英文對讀”。這些課都是要提升你們的想象力、審美力、思想力和表達力,表達力不僅是書面表達的能力,還有口頭表達的能力。
大胡子黃岳杰教授一直在大學校園致力于戲劇教育,為此傾注了幾乎全部的熱情,他被譽為“校園莎士比亞”,他的課將把你們帶進古希臘戲劇和莎士比亞、歌德的經(jīng)典作品中,讓這些經(jīng)典與少年的生命融為一體。
聞中教授致力于哲學探索,并翻譯過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他通過《飛鳥集》與你們一同進出于不同語言、不同文明之間,盼望能打開另一扇奇妙的門,幫助你們在世界文明的縱深里慢慢扎根。
我常常想,一個人的一生有什么樣的相遇,尤其在童年、少年時代,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方向。也許此刻你還不能意識到這些相遇將帶給你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將在你的生命中播下神秘的種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教育是打開新世界之門的鑰匙。他在《教育與美好生活》這本書中曾強調將背誦和表演結合起來,“因為每個孩子都喜愛表演,這樣一來背誦就成了孩子進行表演的必要手段。3歲以后,孩子就喜歡扮演角色;他們這么做是發(fā)乎自然,但如果教給他們更精巧的表演方式,他們會心花怒放。”他想起了自己最初表演莎士比亞的作品,朗誦“我寧愿做一條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身為這樣一個羅馬人”時的那種強烈愉悅。
這正是我們現(xiàn)在做的,黃岳杰教授的課就是這樣的嘗試,與羅素的說法不謀而合。當你們在萬里之外的比利時,梅特林克的故鄉(xiāng)根特表演《青鳥》的“夜之宮”一幕時,我已看到了這種愉悅的力量。這力量最終將變成你們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一次表演。
我們的“與世界對話”課當然是圍繞著想象力展開的,燕子、蝴蝶、竹子、青草、鐘聲……借助這些題目,這一季你們將繼續(xù)在東西古今之間,在文學、藝術和歷史、哲學之間自由地穿梭,像一只燕子一樣飛來飛去,你們眼中的世界會漸漸變大,你們聽見的多樣的聲音也會慢慢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你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會日益加深。
誠如羅素所說:“若要使想象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知曉一些文學名著、世界歷史以及音樂、繪畫和建筑等就是不可或缺的,唯有通過想象,人們設想未來世界的藍圖;離開想象,‘進步將變得按部就班、平淡無奇?!?/p>
想象力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你不斷地努力,不斷地獲得開闊的視野,不斷地往下扎根,擁有更多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使它的基礎變得又深又廣,才有可能突然迸發(fā)出來。你們在課內課外的所讀所見所聞所思,都是在擴大這一基礎,加大這種可能。重要的是珍惜,珍惜機會、珍惜一去不返的大好時光。
金恬欣同學從法國到荷蘭游學途中寫下這樣一番話:
此時,巴黎圣母院的鐘聲響了起來。霎時間,歡呼聲與鐘聲交雜在一起,震耳欲聾。秒針、分針與時針一瞬間重合,又一下子分開。時間真快,此生如東流之水,永不回頭。
對于圣母院的鐘來說,今天只不過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罷了。當齒輪一次又一次轉動,發(fā)出“咔嗒咔嗒”的響聲時,她曾目睹多少人哭著醒來又哭著離去,她曾目睹伏爾泰用一生關上舊時代的大門,她曾目睹少年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前蹦蹦跳跳;她也曾目睹川流不息的人馬去而復返。
…………
這是一個少年對時間的美好詮釋,她明白少年的時光轉眼即逝,她想起了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陳子昂,想起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李白,想起了伏爾泰和少年雨果,想起了文藝復興時代、啟蒙時代、拿破侖時代,巴黎圣母院的鐘聲將這一切串在了一起。
付潤石同學則注目于塞納河上的一只海鷗:
這只海鷗從愛琴海蔚藍的波浪中飛來,從覆亡的威尼斯共和國飛來。它也許看見了艾絲美拉達在巴黎圣母院前的舞蹈,也許見證了巴士底監(jiān)獄的陷落,也許見證了路易十六走上了斷頭臺和馬拉之死;它一定記得埃菲爾鐵塔如何鑄成,共和國在凱旋門如何閱兵,黃背心如何在巴黎街頭游行!
劉藝婷同學在《一支筆的使命》中有一桿名為“靈感”的筆,從達芬奇的手中到雨果的手中,在倫勃朗、梵高、梅特林克和羅丹手中——
這支筆又落到了一個猶太小姑娘安妮手中。她用這支筆記下了一個少女在特殊時期的心事,記下了少年心靈的天真純潔,記下了戰(zhàn)爭的無情與恐怖。最后這支筆被丟在了火爐里,付之一炬。它的生命結束了,但它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
這都是有想象力的文字,而所有的想象卻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和她們的閱讀、課堂和游學途中的見聞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想象力也是生長起來的,是往下扎根的結果。
當一棵樹保持謙卑的心態(tài)不斷地往下扎根時,人們看見的也許只是它向上生長的樣子。樹猶如此,人當然也是。
“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边@是波蘭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詩。愿你們一直保持像樹一樣努力向上生長的樣子,這是最美的樣子。
(本文系國語書塾童子班開班致辭)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