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湘球
英國人連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叫弗蘭克·霍姆斯的英國少校徹底改變了美國“觀望者”的角色,讓美國人在中東這塊炙熱的土地上閃亮登場。
無論緬甸石油公司還是新成立的英波石油公司,雖然他們都是英國人的公司,但他們的煤油要在英國銷售,首先要面對在歐洲、在英國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25年的由石油帝國洛克菲勒建立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強大的銷售網(wǎng)絡。
那個年代汽車還是極少數(shù)貴族的身份象征,還沒有走入平常人家的生活。石油唯一的市場依然是點亮街道和家庭的照明,而高含硫的波斯石油生產(chǎn)出來的煤油有著強烈的臭味以至于不能用于家庭取暖,正如緬甸石油和英波石油的總裁所抱怨的那樣:“波斯事業(yè)每一天都經(jīng)受磨難……”
到1914年英波石油公司稚嫩的生命幾乎要走到盡頭,盡管其一直把英國海軍作為他們最大的潛在客戶。截至1911年10月,英國海軍已經(jīng)建造或正在建造五十六艘單純燒油的驅逐艦和七十四艘燒油的潛水艇,但是所有的船都只是把油噴射在燒煤的爐中用于助燃。
而艦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海軍支柱的戰(zhàn)列艦和主力艦——卻是燒煤的。很明顯英國政府對是否停止用煤做動力燃料仍然搖擺不定。
英波石油公司似乎遇到了貴人。1911年10月出任第一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堅定地認為用石油做燃料的軍艦將是英國海軍致勝的法寶,他要造出一種新式的戰(zhàn)列艦,這種戰(zhàn)艦將配備更大的火力、更堅實的裝甲,特別是要有更高的速度,使之能超越并包圍敵人艦隊的指揮艦。
石油不但能提供更快的速度,而且能加快提高軍艦速度的進程。所以他在1913年7月告訴國會:“如果我們得不到石油,我們就得不到糧食、棉花,以及保持大不列顛帝國經(jīng)濟活力所必須的無數(shù)商品。我們必須為戰(zhàn)爭做好儲備,但是不能指望公開市場,因為投機商們已經(jīng)使該市場成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
英波石油公司似乎給許多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在前任海軍情報機構負責人、該公司特遣保衛(wèi)部隊指揮官、海軍上將愛德蒙·斯雷德爵士看來,英波石油公司的特許權“十分合理”,如果有充足的資金,它將有可能“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刂圃摴荆瑥亩_保石油的供應,是上天賜予皇家海軍的良機。斯雷德認為,當務之急是如何“以完全合理的成本”獲得該公司的控股權。
到了1914年夏天,英國政府成功買下該公司51%的股份,并獲得了該公司的經(jīng)營權。
兩周以后,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位假定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蘇菲·霍恩貝格公爵夫人在薩拉熱窩遭到暗殺,六周以后,德國進攻法蘭西,奧匈帝國隨后宣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在戰(zhàn)爭期間,1915年初被德國間諜和土耳其人激怒的當?shù)夭柯淦茐牧藦挠吞锏桨偷さ墓艿溃酥?,波斯本身的石油生產(chǎn)沒有受到干擾。
五個月之后,石油繼續(xù)令人滿意地暢流。盡管由于戰(zhàn)時缺少設備,阿巴丹煉出的石油質量不佳,但在軍事需求的驅動下,一個龐大的工業(yè)企業(yè)仍然在波斯扎下了根。
根據(jù)《皇家海軍燃料供應1898-1939》一書的記載,1910—1 9 11年間皇家海軍實際燃料消耗量是817 9 3噸、19 11—19 12年是125 4 4 4噸、1912—1913年是160000噸、1913—1914年是160000噸,而從1915年初開始,英國海軍部每月消耗8萬噸石油;兩年后,隨著大量軍艦開始服役以及燃油發(fā)動機的普及,這一數(shù)字翻了一倍多,達到了19萬噸;而隨著1914年機動車輛的數(shù)量從100臺增加到數(shù)萬,陸軍對石油需求的增長更為夸張,英波公司的石油不愁銷路。
根據(jù)英波石油與英國海軍所簽署的供銷協(xié)議,1914-1915年,英波石油向英國皇家海軍供應石油5萬—7萬噸;1915-1916年,供應石油9萬—12萬噸;1918年,供應石油30萬—35萬噸。
到1916年后期,英波公司只能滿足英國海軍全部石油需要的1/5,英國皇家海軍實際上擁有很多的供油商,包括Anglo-Saxon 石油(皇家荷蘭殼牌公司的下屬公司)和英—墨(Anglo-Mexican)石油。
除了市場帶來的豐厚利潤,戰(zhàn)爭還給英波石油公司帶來了另外的巨大轉機。
德國人創(chuàng)建英國石油公司已經(jīng)有相當成熟的銷售體系,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政府接管了這家德國公司,1917年將其資產(chǎn)賣給了英波石油公司,從此英波公司在英國有了完整的油品配送網(wǎng)絡,包括520個儲存點、535個鐵路油罐車和1102個公路油罐車,還有650輛馬車。在1916—1917年間,公司固定資產(chǎn)的80%以上都在波斯;但是在接管英國石油公司后的下一個會計年度,則只有半數(shù)在波斯,其余在油船和銷售系統(tǒng)中。
從此英波公司成為一家一體化公司。在最初十五年常常掙扎在生存線上的英波石油公司,現(xiàn)在開始走上了強盛之路。
戰(zhàn)后對新的石油資源的爭奪在中東和全世界激烈展開。在這場斗爭中法國人反對英國人,美國人也被卷進來。爭奪新石油地帶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冒險的企業(yè)家與膽大妄為的商人。
世界大戰(zhàn)充分表明石油已成為各國戰(zhàn)略物資的必要組成部分;政治家和官吏們雖然以前難得在場,現(xiàn)在卻被一種共識驅趕,急速沖向斗爭的中心:戰(zhàn)后世界為了經(jīng)濟繁榮和國家實力,永遠需要更多的石油……
從1859年8月27日埃德溫·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發(fā)現(xiàn)石油開始,美國迅速成長為世界頭號產(chǎn)油國。
1918年全世界石油產(chǎn)量6890萬噸,美國4880萬噸,占70%,但到20世紀20年代,隨著汽車革命的發(fā)軔,汽油消費大漲,美國石油界和政界對于油荒的憂慮日益增長。
1 9 1 8-1 9 2 0年間油價上漲50%,更加堅定了各界對石油匱乏的恐懼。美國早年在西半球采油所依賴的墨西哥迪亞斯政權在1911年的革命中被推翻,委內瑞拉戈麥斯政權也朝不保夕,這兩地石油國有化的危險,迫使美國石油商將目光轉向波斯灣地區(qū)。
戰(zhàn)前十年中,美索不達米亞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報道都說這個地區(qū)油藏豐富,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開采權成了錯綜復雜的外交及商業(yè)競爭的目標。債臺高筑的奧斯曼帝國鼓勵這種爭斗,因為它渴望找到新財源。
1909年?;逝烧兪『螅晃蛔≡趥惗氐膩喢滥醽喪透簧毯豌y行家的兒子卡洛斯特·古本金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首席財政顧問和土耳其銀行的董事,他擁有土耳其銀行35%的股權,這是一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
他在巴庫接受過石油的熏陶,1897年遷居倫敦,20多歲便開始做石油生意,1902年成為英國公民,1907年他促成了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和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的合并形成“皇家荷蘭殼牌”,并取得了新公司5%的股權,成為有名的“5%先生”,1912年古本金鼓動成立了歐洲最大的石油公司“土耳其石油公司”以便開發(fā)奧斯曼帝國疆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石油,在“土耳其石油公司”德國人占25%的股份、英國人35%、皇家荷蘭25%,他給自己留了15%的股份。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打碎了他對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夢想。
英國政府試圖迫使這家公司同達西的英波辛迪加合并,共同尋求石油開采權,但是精明的古本金看到一戰(zhàn)后瓦解的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敘利亞,大部分疆土都劃歸了法國人,于是他說服法國接收德國人的股份,經(jīng)過討價還價,最終英波石油公司擁有了土耳其石油公司47.5%的股份、法國石油公司擁有了25%的股份、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擁有了22.5%的股份,留給古本金的還是5%。
英法兩國簽訂了《圣雷莫協(xié)定》,這部協(xié)議規(guī)定土耳其石油公司的簽約者還必須接受一個“自我放棄”條款,該款規(guī)定除非通過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東的共同合作,他們當中任何人都不得在奧斯曼帝國的任何地方單獨從事石油生產(chǎn)。
這一限制性條款等于完全把美國人排除在了美索不達米亞之外,美國石油公司非常惱火,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擔心英國與法國、殼牌石油公司與英波石油公司的雙重聯(lián)盟會把自己排擠出世界石油生產(chǎn)和銷售之外,因此向美國國務院提出強烈抗議,美國國務院隨即對英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對原奧斯曼帝國版圖上的石油資源“開放門戶”,堅決不承認英法瓜分奧斯曼帝國石油資源的《圣雷莫協(xié)定》。
美國指出,戰(zhàn)爭期間美國石油公司在軍事后勤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加入土耳其石油公司獲取美索不達米亞石油資源是合法要求,并威脅說如果訴求得不到滿足,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將切斷對英國的石油供應。
此時又是丘吉爾站出來力挽狂瀾。此時的丘吉爾已經(jīng)是英國的殖民大臣了,當過海軍大臣的他當然不會忘記戰(zhàn)爭期間美國石油公司在軍事后勤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他知道盟軍所用石油總量的80%都來自美國石油公司。
所以,丘吉爾在1922年2月給外交部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把美國排除在伊拉克石油之外,我們在中東的麻煩就不會終結。更重要的是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tǒng)治政府缺乏財政來源,地區(qū)經(jīng)濟貧窮落后,如果不盡快讓他們有穩(wěn)定收入,英國就必須被迫為其提供大量援助,因此引進美國資本和技術加快當?shù)厥唾Y源的開發(fā)也有利于減輕英國自身的負擔。
精明的古本金也于此時開始倒向美國,他本來認為皇家殼牌爭得的25%的權益是他的,但是殼牌石油公司卻只分給了他2.5%,他生氣了,轉而將立場倒向美國一邊,主張讓美國公司參加進來。
古本金說,“這個不安定的地區(qū)隨時都會發(fā)生政治糾紛,美國的參與將增強石油公司的力量”,他勸告參加談判的英國外交部副部長說,在爭取石油開采權方面,讓美國人“在內”比“在外”要好。
美國政府的抗議和古本金態(tài)度的轉變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妥協(xié),最終同意美國參與美索不達米亞石油的開發(fā)。
1922年7月,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董事長沃爾特·蒂格爾前往倫敦,與土耳其石油公司的股東們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
1925年一個代表英波公司、皇家荷蘭公司的聯(lián)合地質考察隊來到了伊拉克,1927年10月15日,伊拉克位于基爾庫克的巴巴古爾古爾的第一口探井在鉆到一千五百英尺時發(fā)出一聲巨大的轟鳴,夾帶著井底沙石的石油柱沖出地面,沖向五十英尺的高空,鉆井工人花了八天半的時間才把油井控制住。
這八天半,每天流出的石油是九萬五千桶,強大的油氣流證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豐富的石油儲量,更加加劇了相關國家和公司對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權的爭奪。
經(jīng)過八年的博弈,由美國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牽頭,串聯(lián)了紐約標準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大西洋煉油公司和全美石油及運輸公司,共同組成的“美國近東開發(fā)公司”擠進了伊拉克石油公司。
1928年7月31日,終于簽署了協(xié)定,皇家殼牌公司、英波公司和法國人各占23.75%的股比,代表美國公司利益的近東開發(fā)公司也獲得了23.75%,古本金本人仍然占5%。
在最后一次會議上,古本金拿起一支很粗的紅鉛筆在一幅中東的大地圖上沿著已不存在的奧斯曼帝國的邊界劃了一條線。他說,“這就是我所知道的1914年時古老的奧斯曼帝國。我出生于在這里,生活在這里,并且服務在這里?!边@個有深遠影響的石油協(xié)定從此被稱為“紅線協(xié)定”。
古本金隨手畫出的一筆“紅線”把協(xié)議各方捆綁在了一起?!都t線協(xié)定》規(guī)定,凡在紅線劃定的原奧斯曼帝國的范圍內,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得單獨取得石油租借權,必須集體行動。簡而言之,《紅線協(xié)定》意圖把伊拉克石油公司變成一個集團。
技術問題遠比政治與商務問題來得簡單,新成立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決定從巴巴古爾古爾建一條管道,把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送到地中海,然后船運回歐洲。
在進行管道線路選擇的時候,英國和法國有了不同的意見,法國堅持管線穿過伊拉克邊境后,應該進入法屬的敘利亞和黎巴嫩,而英國則堅持所謂的南線方案,即管線穿過伊拉克邊境后,應該進入英屬領地,穿過巴勒斯坦。
經(jīng)過折中,最終修建了兩條管道,南線和北線。兩條管道的口徑都是12英寸,輸量都是每年200萬噸,從基爾庫克出發(fā)在靠近哈迪塞的地方分叉,北線通過敘利亞抵達黎巴嫩境內的的黎波里附近海濱,在那里建設了一座原油接收終端,這就是所謂的“法國線”;南線則穿過約旦和巴勒斯坦抵達海法的原油接收終端,這就是所謂的“英國線”。
根據(jù)與管線所經(jīng)國家簽訂的協(xié)議,在管線運行的70年內,免稅(包括關稅)和免除過境費。
管線在19 3 3年建成投產(chǎn),到1935年年輸量達到了350萬噸,經(jīng)由這條管道,美索不達米亞的原油源源不斷地送往英國和法國的煉油廠。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伊拉克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基爾庫克的石油分成。
“英國線”在英國人的眼里是一條神奇的能源通道。巴勒斯坦那臨近油田且位于通向地中海輸油管終點站的地理位置,讓英國人充分體會到了地緣的優(yōu)勢。與從波斯王國的阿巴丹煉油廠出發(fā)、從波斯灣經(jīng)過霍姆斯海峽、進入阿拉伯海、再從亞丁灣北上紅海,再沿著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駛向英國及歐洲大陸的石油運輸線路相比,省去了一千英里的運輸路程,這使得英國能夠“有效地控制有可能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大的油田”。
所以,對于英國戰(zhàn)略的實施,地中海的港口城市——海法將成為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輸油管的完美終點,它也確實不負眾望,到1940年時,共有超過400萬噸石油經(jīng)由這條一戰(zhàn)后修建的管道輸送至英國,這些石油足以支撐地中海艦隊的龐大需求。
《時代》雜志將其稱為“大英帝國的頸動脈”。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日不落帝國正從世界的心臟中抽取黑色的血液,源源不斷供給自身。
基爾庫克油田的發(fā)現(xiàn),讓美國人進入了中東,也讓美國人嘗到了甜頭。但是無論是從油田開發(fā)的技術方案,還是管道建設的商務模型,似乎更多是英國人在主導,美國人除了投資和分成,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觀望者。
英國人連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叫弗蘭克·霍姆斯的英國少校徹底改變了這個狀況,讓美國人在中東這塊炙熱的土地上閃亮登場。后來很多描寫中東石油歷史的書都把這個人稱為“中東石油之父”。
根據(jù)丹尼爾·耶金《石油風云》一書中的記載,弗蘭克·霍姆斯1874年生于新西蘭的一個農(nóng)場,先是在南非的金礦工作,之后二十年專搞金礦和錫礦,在世界各地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到墨西哥、烏拉圭,以及到俄羅斯和尼日利亞,一直過著采礦工程師的流動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霍姆斯成為了一名英國陸軍部的軍需軍官。1918年當戰(zhàn)爭臨近結束的時候,霍姆斯在埃塞俄比亞駐防,在一次去當?shù)丶胁少徟H獾臅r候,聽到一個阿拉伯商人談到波斯灣阿拉伯海岸有石油滲出,引起了他的興趣。
戰(zhàn)爭結束后,他組織了“東方大眾辛佳迪”,專門從事對中東的商貿活動,并開始對阿拉伯半島的石油蘊藏進行調查。他確信阿拉伯沿海將是巨額的石油儲藏地,并堅持不懈追求他的理想。
霍姆斯四處奔走,在阿拉伯半島各君主之間積極游說,他的行為受到了這個地區(qū)英國官員的戒備、懷疑和猜忌。
1923年,在行將成為沙特阿拉伯王國所屬東部的哈薩,他拿到了一塊土地的石油開采權,第二年又得到了由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共同管理的處在兩國交界中立地帶的石油開采權。
他的迅速行動,已經(jīng)引起了英波石油公司的強烈警覺,并遭到了英國人的厭煩,成為這個地區(qū)英國人眼中的“搗蛋鬼”。
霍姆斯來到巴林島,試圖用豐厚回報的承諾打動這里的酋長,但是酋長感興趣的不是石油而是供不應求的淡水。
于是,霍姆斯按照酋長的要求鉆井取水,他成功了,獲得了可觀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懷著感激之心的當?shù)亟y(tǒng)治者,按照曾經(jīng)的承諾,在1925年把石油開采權授予給他,以報答他成功打出了淡水。
石油勘探是一項昂貴的事業(yè),霍姆斯和所有石油冒險家一樣,很快花光了口袋里的資金,他的公司也來到了破產(chǎn)的邊緣,不得不向英波石油公司出賣石油開采權,但是英波石油公司拒絕了他。他又跑到美國紐約四處游說、兜售這份石油開采權,卻屢屢碰壁。
1927年事情終于有了轉機,他的巖石樣本和測試報告被美國海灣石油公司看中,于是霍姆斯以5萬美元的價格將他的“理想和希望”賣給了海灣石油公司。
海灣石油公司拿到這份開采權后,很快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按照1928年《紅線協(xié)定》的約定,任何一家公司在古本金曾于地圖上所標出的紅線范圍內的任何地區(qū),都不能獨立經(jīng)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