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
(察右后旗檔案局,內蒙古 白音察干012400)
對于“察哈爾”部族的形成與演變,筆者認為是: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朝大軍兵臨元朝都城,元朝末代皇帝惠宗妥歡帖睦爾率其宮室官員與眷屬六萬余人退至北疆草原上都,史稱北元①。明成化十六年(1480),北元第17任大汗巴延蒙克之子巴圖蒙克承襲了第18任大汗,稱達延汗②。達延汗畢生致力于統(tǒng)一蒙古的事業(yè),隨其妻滿都魯哈屯出兵征服瓦剌,迫其西遷,又統(tǒng)一東部蒙古各部,將漠南、漠北各地蒙古部落分為左翼、右翼六個萬戶以分封諸子。其汗廷駐牧于現(xiàn)赤峰市西拉木倫河一帶的察哈爾人,經達延汗標定,始稱萬戶,成為察哈爾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達赍遜庫登汗因受土默特部俺答汗的威逼,徙牧于遼東邊外。后金天聰八年(1634),林丹汗病死于青海大草灘,其下屬官吏便帶領其屬眾歸降后金,后金將歸附人員組建了8個旗,也就是“八旗察哈爾”。天聰九年(1635),在后金汗國萬余大軍的追擊下,林丹汗之子額哲及其母蘇泰太后率1000戶部屬及傳國玉璽歸附后金。后金給了額哲很高的禮遇。天聰十年(1636)正月,將皇太極二女兒馬喀塔格格嫁給額哲,四月封額哲為和碩親王,并編其直屬部眾為察哈爾札薩克旗。
康熙十四年(1675)布爾尼反清失敗后,察哈爾札薩克旗被撤銷。其成員中的青壯年被編到蒙古八旗披甲,老弱病婦被分配到滿、蒙八旗給立有軍功人員當了奴隸。清廷收回八旗察哈爾的義州駐地,將八旗察哈爾移駐到宣、大邊外游牧,分左、右兩翼各四旗,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駐獨石口外;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前三旗駐張家口外,鑲藍旗駐殺虎口外。八旗皆為內屬蒙古的總管旗,其官員由清廷委派,“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保@就形成了察哈爾游牧八旗。由駐京八旗蒙古都統(tǒng)兼轄,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清廷設察哈爾都統(tǒng)駐張家口,管理察哈爾十二旗群,此后,左、右翼各四旗與四牧群行政區(qū)劃多有變更,現(xiàn)簡述于下。
清代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分布圖(資料圖片)
察哈爾左翼四旗行政區(qū)劃的演變情況如下:民國三年(1914)七月六日,北洋政府設察哈爾特別區(qū),察哈爾左翼四旗歸其管轄;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十七日,國民政府將察哈爾特別區(qū)改為察哈爾省,察哈爾左翼四旗歸其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德王在張北縣成立察哈爾盟公署,察哈爾左翼四旗歸其管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蘇蒙聯(lián)軍出兵解放了察北,日偽建立的偽察哈爾盟公署解散。同年8月23日,八路軍主力部隊從日軍手中解放了張家口,偽蒙疆政府滅亡。1946年6月,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10月,共產黨部隊和機關撤離張家口,內蒙古自治運動聯(lián)合會撤到了錫盟貝子廟,并在原察哈爾地區(qū)重建了由中共領導的察哈爾盟民主政府,盟政府駐扎格斯臺廟。而國民黨占領張家口后,重新組建了察哈爾省政府。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興安盟王爺廟成立,察哈爾盟歸內蒙古自治區(qū)管轄;1949年,察哈爾盟政府駐明安旗海伊爾很額日格,轄正藍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商都旗、太仆寺左旗(駐炮臺營子)、太仆寺右旗、明安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內蒙古自治政府改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首府從烏蘭浩特遷至張家口。
1950年,將正白旗與鑲白旗合并為正鑲白聯(lián)合旗(駐布日都廟),并將原屬察哈爾省察北專區(qū)的寶昌、多倫、化德3縣劃入察哈爾盟。明安旗與太仆寺右旗合并設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駐寶紹岱);商都旗與鑲黃旗合并設商都鑲黃聯(lián)合旗(駐哈印海爾巴廟)。察哈爾盟盟府由明安旗海伊爾很額日格遷駐寶昌縣。此時,察哈爾盟轄寶昌縣、多倫縣、化德縣、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正白鑲白聯(lián)合旗、商都鑲黃聯(lián)合旗、正藍旗,共3縣、4旗。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建制。1953年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由寶紹岱遷駐哈登胡碩廟(羊群廟)。1956年,察哈爾盟的太仆寺左旗改稱太仆寺旗,寶昌縣撤銷,部分轄區(qū)并入太仆寺旗,旗人民委員會遷駐原寶昌縣城。正白鑲白聯(lián)合旗改稱正鑲白旗,旗人民委員會遷駐和碩廟。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撤銷,原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大部分轄區(qū)和原寶昌縣部分轄區(qū)并入正鑲白旗,原明安太右聯(lián)合旗及原寶昌縣轄區(qū)各一部分并入正藍旗,正藍旗人民委員會遷駐黃旗大營子(現(xiàn)上都鎮(zhèn))。商都鑲黃聯(lián)合旗改稱商都鑲黃旗(駐哈印海爾巴廟)。察哈爾盟轄多倫縣、化德縣、太仆寺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商都鑲黃旗,共2縣4旗。1958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察哈爾盟建制,將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劃歸錫林郭勒盟管轄。
察哈爾右翼四旗行政區(qū)劃的演變:民國三年(1914),北洋政府設察哈爾特別行政區(qū)與綏遠特別行政區(qū),察哈爾右翼四旗歸察哈爾特別行政區(qū)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決定,察哈爾與綏遠等特別區(qū)改為行省,右翼四旗屬察哈爾省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初,國民政府明令將察哈爾右翼四旗劃歸綏遠省,稱綏東四旗。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歸綏市召開第二次蒙古大會,成立了“蒙古聯(lián)盟自治政府”,綏東四旗歸“蒙古聯(lián)盟自治政府”下設的巴彥塔拉盟管轄——巴彥塔拉盟是1937年11月29日成立的。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內戰(zhàn)爆發(fā),綏東四旗與綏東五縣成了國共兩軍拉鋸式占領地區(qū)。此時,國民黨政府在綏遠省的統(tǒng)治依然存在,綏東四旗仍在其勢力范圍之內。是年,中共也在歸綏地區(qū)成立了綏蒙政府,將察哈爾右翼四旗劃歸綏蒙政府管轄。解放后,綏東四旗由綏蒙政府下設的綏東四旗蒙旗辦事處(駐集寧)領導;1949年6月13日,華北人民政府批準綏蒙政府改稱綏遠省,綏蒙政府改稱綏遠省人民政府,駐豐鎮(zhèn)市。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949年12月27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在歸綏成立。是年12月31日原設在綏東解放區(qū)的綏遠省人民政府和國民黨綏遠省政府合并組成綏遠省人民政府,駐歸綏市。1951年11月撤銷綏東四旗蒙旗辦事處,實行中心旗制。以正紅旗為中心旗,中心旗除管理本旗政務外,還領導正黃旗、鑲藍旗與鑲紅旗(不久,鑲藍旗與鑲紅旗合并為鑲蘭鑲紅聯(lián)合旗);1954年1月,綏遠省首屆三次人代會作出《關于結束綏東“旗縣并存”問題的決定》。同年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綏遠省,其地域并入內蒙古自治區(qū),內蒙古首府設在歸綏市。1954年4月25日,歸綏市改名呼和浩特市。
1954年3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結束綏東“旗縣并存”劃界方案的命令》,隨即組建劃界委員會,撤銷綏東中心旗、正黃旗、鑲藍鑲紅聯(lián)合旗與陶林縣建制,正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鑲藍鑲紅聯(lián)合旗與陶林縣合并改為察哈爾右翼中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后旗,綏東旗縣并存問題得到解決。
察哈爾四牧群行政區(qū)劃的演變:四牧群的名稱初叫商都牧群(亦稱大馬群,蒙古語叫阿道沁)、明安(牛羊)牧群(蒙古語叫浩尼沁)、左翼牧群和右翼牧群。
為何在此設立牧群?《綏遠通志稿》中說:“蒙古地方,牧畜最宜,遍地青蒼,牛羊散放,生機既暢,滋殖彌繁。千匹(只)之羊,經歲生雛,明年可得二千。子母相權,富可立致。若更就皮、毛、骨、角加以利用,利更莫論。……故蒙古生計專賴牧畜,問其貧富,則牧畜以對?!薄肚迨犯濉け尽贰榜R政”一節(jié)中說:“牧馬唯口外最善,水草肥美不縻,餉而孳生甚多,如驅入內地牧之,即日費萬金不足矣”。
察哈爾商都牧群(并非今日之商都,而是在化德與康保之間),它是從察哈爾正黃旗與鑲黃旗各撥出一部分牧地構成的。初隸于清廷上駟院,轄有左翼騸馬、騍馬、右翼騍馬和駱駝四個群,共有牧馬68000匹。民國十七年(1928)改為察哈爾省立第一模范畜牧場,場長由總管兼任。且實行承包辦法,包期十年,按現(xiàn)有實數(shù)歲增十分之一。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歸中央軍政部。1935年商都牧群改為商都旗。1937年“七·七”事變后,屬蒙古聯(lián)盟自治政府管轄。1939年屬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察哈爾盟管轄。1946年初,商都旗成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lián)合會支會和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商都旗、鑲黃旗和明安旗的三、四兩個蘇木合并成立了商都鑲黃聯(lián)合旗。1963年單獨設立鑲黃旗(旗府駐地新寶膠格鎮(zhèn))。
明安牧群(初名牛羊群):(在獨石口外的獨石山之北)始于清順治年間,隸內務府,供壇廟祭品及膳房取用。由察哈爾鑲黃旗撥出牧地,轄鑲黃牛群與鑲黃羊群,牛群位于原鑲黃旗境內(現(xiàn)屬河北省張北縣),羊群位于現(xiàn)鑲黃旗翁貢烏拉與翁貢淖爾兩蘇木境內。嘉慶間改歸都統(tǒng)兼轄,并由內務府派值年主事、筆貼式各一人駐張家口辦公。民國五年(1916)改為明安牧場,民國十七年(1928)改為省立第二模范畜牧場。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歸軍政部。
左翼牧群:始于清順治年間,隸太仆寺,在現(xiàn)正鑲白旗境內,所養(yǎng)牛羊專供壇廟祭品及軍需調用,春秋季節(jié)還負責供應皇室奶餅、乳皮食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王朝從察哈爾左翼四旗抽調牧丁到喀喇尼敦井(現(xiàn)貢寶拉格蘇木五旗敖包附近)擴建太仆寺左翼牧場。到雍正年間,太仆寺左翼牧場先后劃為張家口廳和多倫諾爾廳轄地。嘉慶間,改歸都統(tǒng)兼轄,由太仆寺派值年主事與筆帖式各一名駐張家口辦公。光緒三十四年(1908)牧場實行總管制,太仆寺左翼總管衙門設于瑪拉蓋廟(亦稱咸安寺)。光緒庚子年取消太仆寺,改歸陸軍部。民初,太仆寺左翼牧場屬察哈爾都統(tǒng)兼轄。民國七年(1918)在瑪拉蓋廟成立太仆寺兩翼招墾設治局,與太仆寺左翼牧場并存。后將太仆寺兩翼招墾設治局改稱寶昌招墾設治局,局址遷至大深溝(現(xiàn)寶昌鎮(zhèn))。民國十四年(1925)成立寶昌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六月,日軍侵占寶昌縣,同年七月一日,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寶昌。民國二十四年(1935)寶昌縣又被日軍占領,民國二十五年(1936)初,察哈爾盟公署將寶昌縣與沽源縣合并成立寶源縣。與此同時,將太仆寺左翼牧場改為太仆寺左旗,旗府駐地炮臺營子。
右翼牧群:宣統(tǒng)元年,經部奏設兩翼,統(tǒng)轄總管,專司改良牧政,即不歸都統(tǒng)。民國五年(1916)改歸都統(tǒng)兼轄。民國十七年(1928)與左翼牧群改為察哈爾省立第三模范畜牧場。次年實行承包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歸軍政部。所謂第三模范畜牧場,即兩翼牧場。
如何看待察哈爾十二旗群行政區(qū)劃的演變,下文從“地域”“屬性”與“部族”三個不同概念來論述。
地域概念:一般講,中國地名以?。ㄊ?、自治區(qū))縣(旗)名為主,再貫以下屬的鄉(xiāng)(鎮(zhèn)、蘇木)村莊。如單位的牌子與公章,一般都寫作“山西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正藍旗人民政府”或“鑲黃旗XX蘇木人民政府”,地址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亦可簡稱錫盟);“中國共產黨察哈爾右翼前旗委員會”、“察哈爾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鎮(zhèn)人民政府”,地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錫力鄉(xiāng)紅旗廟嘎查”,地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北縣XX鄉(xiāng)委員會”,地址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等。如果郵寄信件,一般應由上向下逐級填寫,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紅格爾圖鎮(zhèn)韓元店村XXX收”;“山西省陽高縣官屯堡村XXX收”等。
屬性概念:清時,社會組織與軍隊組織皆以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八旗為標識,分別認定其屬部。軍隊除滿州八旗外,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社會組織有察哈爾游牧八旗、東北打牲八旗、西藏達木游牧八旗等,這些八旗旗色一樣,性質不同。也就是說,一個旗分別有多個上屬。如“正黃旗”就有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察哈爾正黃旗、東北打牲正黃旗、西藏達木正黃旗等6個“正黃旗”。所以說如果不標上屬,就難以認定是哪個正黃旗。其它旗亦是如此。
部族概念:蘇尼特左旗與蘇尼特右旗,雖然是兩個旗,但同屬于蘇尼特部落。土默特部、阿拉善部等亦是如此。
到民國年間,曾經設立過“察哈爾省”與“察哈爾盟”,?。耍┟c部族名同為“察哈爾”,這就容易造成混亂,使人難于理解。如現(xiàn)代人寫史料時,往往要提到綏遠省正黃旗,綏遠省正紅旗,因為1936年初,察哈爾右翼四旗就由察哈爾省劃歸綏遠省管轄了,這樣寫是正確的。但從部族概念考慮,1936年初,察哈爾右翼四旗雖然劃歸綏遠省管轄了,但它依然是察哈爾部的組成部分,而且占察哈爾十二旗群的三分之一。所以,1936年之后的史料中寫作“察哈爾正黃旗”“察哈爾正紅旗”也不為錯。正如現(xiàn)在的鑲黃、正藍,正鑲白三旗,旗名前雖無“察哈爾”三個字,但它們都是原察哈爾八旗的組成部分,史料中寫作察哈爾鑲黃旗、察哈爾正藍旗、察哈爾正鑲白旗筆者以為也是可以的。
察哈爾十二旗群雖有左、右翼各四旗與四牧群之分,但它畢竟是一個整體。各旗群名前皆要加上“察哈爾”三個字,如察哈爾鑲黃旗、察哈爾正藍旗、察哈爾商都牧群……。后來,左翼四旗劃歸錫林郭勒盟管轄,各旗名稱前都沒有“察哈爾”三個字,成為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但從“部族概念”來考慮,寫史料時旗名稱前加上“察哈爾”三個字亦不為錯。同樣,1936年初,國民政府明令,將察哈爾右翼四旗由察哈爾省劃歸綏遠省管轄,從地域概念講,便叫成了綏遠省正黃旗、綏遠省正紅旗……或綏東正黃旗、綏東正紅旗了。但從部族概念考慮,稱察哈爾正黃旗、察哈爾正紅旗也不為錯。正因為如此,1954年解決“綏東旗縣并存”問題時,撤銷了綏東四旗與陶林縣建制,改劃為察哈爾右翼前、中、后三旗,既保持了“察哈爾”三個字,還保留了“右翼”兩個字,這就等于恢復了原來的稱謂,只不過是將原來的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改成了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罷了。
綜觀察哈爾十二旗群的歷史演變,雖然行政區(qū)劃不斷變化,但其管轄地域一直在宣、大邊外。尤其是解放以后,認真貫徹了黨的民族政策,實行了區(qū)域自治,牧民的生產發(fā)展,生活改善,文教事業(yè)普及,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涌現(xiàn)出諸多優(yōu)秀人才,擔當了各級黨政領導職務或成為文化、體育、科技、工礦、企業(yè)等各項事業(yè)的專業(yè)骨干,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注釋:
①北元:是史書對元室北徒后的稱呼。
②達延汗:“達延”是蒙古語,漢意為“全體”或“天下共主”之意?!昂埂笔侵袊糯柼┱Z系的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統(tǒng)治者的稱號,是“可汗”“大汗”的省文,相當于“王”“國王”,甚至“皇帝”。
③太仆寺:這個詞始見于漢代,是專管皇帝御馬與全國畜牧的中央機構,與太常寺、鴻臚寺等并稱,為歷代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