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春雷,王 毅,丁 攀,王洪江,姜田英
(1.四川省南充市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嘉陵區(qū)分校,四川 南充 637900;3.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qū)農牧農機技術服務推廣中心,四川 南充 637100 )
2017年《農業(yè)部關于印發(fā)〈農膜回收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國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1]。2020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1mm的聚乙烯農用地膜[2]。加之南充是四川省糧食生產大市,糧食播種面積55.9萬hm2,位居全省第1,每年糧油生產農膜使用量及廢舊農膜產生量十分巨大。如何做好農膜回收利用,減少農膜對農業(yè)環(huán)境的面源污染,已成為內江市農業(yè)生產不可回避的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充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從宣傳教育、技術推廣、行政推動等多方面全面抓好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力爭有效減少廢舊農膜對農村人居環(huán)境和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
南充市常年耕地面積30.2萬hm2,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8.88萬hm2,農膜年用量在1萬t以上,2014~2016年農膜使用數(shù)量分別為1.16萬t、1.18萬t、1.20萬t,用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但回收利率始終徘徊在70%左右。從2017年起響應國家號召,南充大力開展農膜科學使用和廢舊膜資源化回收利用行動,全力健全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創(chuàng)新農膜回收利用機制,出臺農膜科學回收利用措施。幾年下來,農膜使用量開始下降,回收量逐漸上升,經調查統(tǒng)計,到2019年末農膜使用總量已降到1.16萬t,回收量已上升到0.92萬t,回收利用率達到79.3%,農膜科學使用及回收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表1)。
2.1.1 摸清基本情況 一是收集統(tǒng)計,摸清基礎數(shù)據(jù)。通過表格填報、信息報送等方式向縣區(qū)農業(yè)、環(huán)保等相關部門收集農膜使用及回收利用基礎數(shù)據(jù)。二是調查分析,掌握基本情況。通過實地調查、上門走訪等方式向農戶、回收站點、加工企業(yè)了解農膜回收利用過程中存的問題及困難,并匯總分析造成原因。
2.1.2 強化行政推動 農膜的使用、回收及利用既要技術指導,也要行政推動,因此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必不可少。一是召開專門會議。政府制定目標任務,做好工作部署;部門明確責任分工,抓緊工作推動。二是發(fā)布通知文件。出臺農膜回收利用規(guī)劃,制定工作方案,印發(fā)農膜回收利用通知,推進工作開展。
2.1.3 開展技術推廣 一是推廣科學技術。從科學選膜、正確覆蓋、及時回收、有效利用全鏈條開展膜側栽培、適時揭膜、機械拾膜、資源化處理等技術技能培訓指導,促進農膜科學使用及回收利用。二是推廣替代產品和技術。引進用光、生物降解地膜[3],纖維地布等替代產品,圍繞種植業(yè)結構調整,耕作制度改革等重心大力開展集中育苗、水稻直播、秸稈覆蓋栽培等替代技術運用,減少農膜用量。
2.1.4 加強示范展示 一是建設農膜使用示范現(xiàn)場。利用全市大小春生產現(xiàn)場建設,在西充縣義興鎮(zhèn)、儀隴縣賽金鎮(zhèn)等地建成多個農膜科學使用示范現(xiàn)場,集中展示農膜新產品,示范覆膜新技術,以點帶面,形成帶動。二是設立農膜回收示范站點。依托糧油高產高效創(chuàng)建等項目實施在全市每個縣區(qū)設立1個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示范站,分片展示農膜回收利用新模式、好經驗,探索創(chuàng)新因地適宜的優(yōu)良機制。
2.1.5 嚴格督查考核 一是適時督查。農業(yè)部門牽頭,環(huán)保、財政等部門參與成立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督查小組,在關鍵農時和重點項目上對農膜回收利用工作開展實地督導檢查,對問題及時查處,形成威懾,對成績適當褒獎,形成激勵。二是嚴格考核。將省廳下達的農膜回收任務納入市級農業(yè)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將市級安排的農膜回收任務納入縣區(qū)年終目標考核要點,實行年度考核,增強部門責任心,調動人員積極性。
2.2.1 農膜用量總體下降 全市共推廣“旱三熟”改制“新兩熟”種植模式1萬hm2,水稻直播0.8萬hm2,集中育苗0.07萬hm2,降低了農業(yè)生產對農膜的依賴性,農膜用量總體下降。全市農膜年用量從2016年的1.20萬t降到2019年末的1.16萬t(見圖1)。
2.2.2 農膜使用日益科學 到2019年全末市推廣科學覆膜技術3.8萬hm2,適時揭膜比例達到90%;農業(yè)項目實施中基本杜絕厚度小于0.01mm、耐候期小于1年的農膜使用;農戶一膜多用,重復利用習慣逐漸形成,2019年回收農膜重復利用近3100t,再生利用可達1050t,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45.1%。
2.2.3 農膜回收利用逐步強化 全市建成農膜科學使用示范現(xiàn)場2個,設立農膜回收網點1841個,掛牌農膜回收利用示范站15個,新引進農膜回收企業(yè)4個,從2015年到2019年末全市農膜回收利用量從0.85萬t上升到0.92t,回收利用率從72%上升到79.3%,其中舊膜重復利用率達到33.7%,再生利用達到11.4%,離達到國家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目標要求只有一步之遙。
一是超薄地膜使用未完全杜絕。全市超薄地膜使用比例還占30%左右。二是可降解地膜使用比例極小??山到獾啬こ杀靖撸€(wěn)定性差等原因,導致農戶不愿使用,全市可降解地膜使用比例不到10%。三是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積極性有待提高。農民撿拾的舊膜賣價低,只有0.8~1.5元/kg,回收積極性不高;企業(yè)收購廢膜無法出具原材料進項發(fā)票,需要繳納較高稅款,利用熱情受挫。四是農膜重回收輕利用現(xiàn)象存在。收回的農膜用于重復或再生等資源化利用率不到50%,作為垃圾處理比例較大,環(huán)保效果被打折扣。
3.2.1 進一步提高環(huán)保意識 利用媒體、網絡等平臺宣傳廢舊農膜污染危害及回收利用意義[4];采取培訓、教育等方式培育農戶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自覺性。提高群眾思想素質,喚醒大眾環(huán)保意識。
3.2.2 進一步強化政策保障 政府及部門還要增加財政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環(huán)境保護補償制度,健全農膜回收經濟補償體系。在購買環(huán)節(jié)對降解膜等新產品給予補貼,讓農民能夠用;在回收環(huán)節(jié)對勞動用工給予補助,讓群眾愿意撿;在利用環(huán)節(jié)對稅收給予優(yōu)惠,讓企業(yè)希望收。
3.2.3 進一步加強機制探索 通過行動實踐和經驗總結,力爭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農膜回收利用機制。一是研究制定包含農膜厚度、拉伸負荷及抗風化度等指標的農膜使用標準[5],從源頭上確保農膜的可回收性;二是摸索強化法律制裁及政策扶持手段,從根本上增強農膜回收利用力度;三是探索降解地膜、紙地膜及液體地膜等新產品的運用,從總體上減少殘膜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