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鵬程
摘 要:國際標準舞是起源于西方的一門藝術。近年來,它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對國人來說,依舊接受度,傳播程度并不廣泛為了順應社會潮流的發(fā)展和大眾審美要求的提高,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在創(chuàng)編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藝術的元素,這樣讓觀眾很容易從中找到共鳴感。本文簡述國際標準舞的起源與發(fā)展歷史,著重分析國際標準舞融入中國元素的作用及意義,并以國標舞《黃河》為研究實例,分析其成功背后的中國元素的運用,證明國標舞與中國文化藝術的合理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但弘揚了我國的民族特色,也拓寬了國標舞的行進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國際標準舞;中國元素;《黃河》
中圖分類號:J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3-00-02
一、國際標準舞的概述
(一)起源與歷史發(fā)展
國際標準交際舞(簡稱“國家標準舞”或“體育舞蹈”)是一種由男子和女子伴奏的雙人表演舞蹈(現稱“體育舞蹈”體育表演比賽項目)。它起源于西歐國家的民間舞蹈。國家標準舞分為摩登和拉丁。在12世紀前后的歐洲,由民間舞蹈進行提煉與規(guī)范后,逐漸演變成了在宮廷中流行起來的舞蹈,稱作“宮廷舞”。法國大革命之后,宮廷進行分解,相應的“宮廷舞”也開始步入民眾社會,成為當下社交中必不可少的舞蹈種類。同時也被稱為歐派社交舞。[1]
最早的國家舞蹈協會成立于1904年。直到1947年才舉行了第一屆世界交際舞錦標賽,拉丁舞在1960年正式成為世界錦標賽項目,發(fā)展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和技術性的表演競技舞蹈。這是體育舞蹈發(fā)展的第二階段,被稱為“當代國際標準交際舞”和“體育舞蹈”。并將列入奧運會表演項目。盡管早在清末年間,國標舞的前身——交際舞就出現在中國,但是說到國標舞在中國的正是發(fā)展還要回溯到1984年,體育舞蹈傳入中國,1986年成立“中國國際標準舞總會”。 [2]
(二)國際標準舞的特點
國標舞(體育舞蹈)在舞蹈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舞步的行動。因此將“舞步速度、距離以及行動軌跡”稱作國標舞的步法三要素。
步速:步伐行動的速度,常有快、慢、超快、常、加長以及“靜止”幾種步伐。步速類:慢三,快三,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等。如:中四,慢四,拉丁中的倫巴等。步法組合;大禹步,探戈舞步,狐步等。
步距:舞蹈時,行動一步所形成的距離,國標舞的舞步一步的步距余約為75CM,半步約為40CM,碎步同樣約為40CM。
出步方向:是指舞步在行動時,或行動過程中腳形變化的方向。通常以腳尖,腳跟,腳內側,腳外側作為參考點來進行變動。
二、國際標準舞融入中國元素的作用及意義
(一)觀賞的審美性
標準舞是從西方引進的藝術,它在中國的發(fā)展還沒有被完全接受。早期中國人認為國家標準舞的演繹形式和服裝特征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國標舞與中國古代及中國民族民間舞在演繹方式及服裝要求都有著巨大的不同。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國標舞在進入國內后,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中午到過于性感,短時間內無法接受,但是當國標舞逐漸地融入中國元素之后,讓觀眾可以通過中國元素審視到國標的美,因此可以欣賞到國標舞的魅力,相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3]
(二)提高動作編排的創(chuàng)新性
目前,我國暫未有專門的舞蹈編導專業(yè),能夠突出與傳導傳統(tǒng)文化的國標作品也很少。中國元素的融合增加了國家標準舞的動作創(chuàng)新和服裝組織的選擇。例如,武術、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蹈以及融入傳統(tǒng)戲劇文化等精髓??梢酝ㄟ^這些元素對動作編排進行創(chuàng)新與融合,編導出中國特有的國標作品。[4]
(三)推動大眾的廣泛參與
由于國標舞在我國的更加重視競技,忽視大眾參加的廣泛性,想參加國標舞項目的“非專業(yè)國標舞人”大多認為國標舞“太專業(yè)”“太歐美化”,入門困難。 有些喜歡參加國標舞項目的人們正在嘗試用“慢三”“早四”“巴吉特”這樣的“中國化”步驟來改變國標舞“太專業(yè)了,難以參加”的現狀。 因此,城市街道暫時被改編成“醉酒和探戈”后,有中文、中國唱法、中國曲的舞蹈。 因此,中國人民喜歡跳社交舞,對兩人的舞蹈和合作也感興趣,但是由于外套、教練、音樂、服裝等限制,制約了中國廣泛健身愛好者對國標舞的愛好。 國標舞融入中國因素后,伴隨著人們熟悉的小曲,廣場、空地、運動場成為許多國標舞愛好者發(fā)揮才能的場所。 這有助于大眾參與全民健身,提供參與國標舞項目的意愿。[5]
(四)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以往黑池的舞蹈節(jié)上,中國國標舞選手獲得各組冠軍的人數較少。由于中國國標舞運動員長期處于模仿階段,所以舞步、服裝、音樂都很難在國標舞國際競技場喚起運動員的自信和驕傲。 中國元素融入國標舞后,中國人在演繹國標舞時,可以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表現民族優(yōu)秀勞動智慧結晶的圖騰等。 例如,“茉莉花”的音樂有助于國標舞選手展示其蘊涵的中國美。 這樣的嘗試和變化一定會在競技場引起國標舞選手民族自豪的同時,提高國標舞選手獲勝的信心。[6]
(五)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及國際交流互動
在將中國元素融入標準舞之后,它在中國大地生根發(fā)芽,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國家標準舞者已經成為優(yōu)秀文化和民族意識以及道德標準的繼承者。在展示新的社會風格的同時,她也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味道。中國民族標準舞的發(fā)展根植于中國的土壤,與地球的大氣相連。有民族氣息的國際標準舞,在我國肩負著傳承和發(fā)展以及融合創(chuàng)新西方文化與歷史文明的重任。[7]
三、國際標準舞中融入中國元素的實證分析
近年來,中國民族標準舞的發(fā)展已經從學習西方技術技巧,注重模仿和模仿西方模式,轉變?yōu)閲L試和探索中國元素的應用。國家標準舞作品《黃河》是國際標準舞團于2015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真實史事。整部作品描繪了“9·18”事件后,中國青年學生為抗日救國的“激情吶喊”而示威的歷史事件。它是一種典型的具有大量中國元素的創(chuàng)新民族標準舞。這部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典中國革命歷史故事
《黃河》是一部藝術化的國際標準舞蹈組舞作品,取材于中國青年學生為抗日救國而游行示威的歷史事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編導貫徹了歷史典型事件。以不同的審美視角,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法,高超動作語匯,將革命故事描寫和表達得惟妙惟肖。[8]
(二)鮮明的愛國與革命主題思想特征
國際標準舞蹈作品《黃河》取材于抗歷史真實事件,編導根據這個典型的歷史事件,將近時代的現代舞蹈創(chuàng)作方法和國標舞蹈多個舞種中的動作要素作為互滲手法,成功創(chuàng)作出了這個“黃河”藝術的國際標準舞蹈作品。 這舞蹈作品運用豪放的肢體語言藝術,強調中國英雄奉獻的主題特征。表現主題與原本的國標舞主題也有不少差距,更能夠體現中華民族以及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以及奉獻思維。[9]
(三)中國革命音樂占主導地位
在創(chuàng)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音樂的選擇非常重要。音樂不僅用來伴奏舞蹈,而且應該用來表達和突出主題和思想特征。作品《黃河》中選擇的背景音樂是慷慨激昂《黃河大合唱》,該曲以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wèi)祖國的必勝信念,也很好地印證了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題旨。[10]
四、結束語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時代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中國標準舞的發(fā)展趨勢,從強調模仿、缺乏創(chuàng)新到運用“中國元素”,為中國民族標準舞的發(fā)展找到了一條適合的道路,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將中國元素融入國家標準舞,可以使國家標準舞運動員在比賽中產生共鳴,激發(fā)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國家標準舞編排的創(chuàng)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中國與世界國家標準舞強國的差距?!饵S河》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融入中國元素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中國元素中也有之禁忌和糟粕,融入中國元素時須避免消極的不文明因素。
參考文獻:
[1]覃凌.國際標準舞舞蹈元素動作探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2]楊洋.體育舞蹈的審美特征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
[3]胡雪,徐鳳萍.中西文化融合視角下體育舞蹈音樂“中國化”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03):55-57.
[4]孫林.體育舞蹈中國本土化發(fā)展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1(03):92-95.
[5]胡雪,徐鳳萍.中西文化融合視角下體育舞蹈音樂“中國化”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03):26-28.
[6]朱萍玉,包其鋒,王成科,等.中西文化融合視角下體育舞蹈音樂“中國化”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3(11):46.
[7]駱艷.中西文化融合視角下體育舞蹈音樂中國化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24):23-24.
[8]趙愛明.探索縮短我國體育舞蹈與世界差距之途徑[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6(07):90.
[9]劉陽,樊西寧.體育舞蹈服飾“中國化”論析——標題舞服飾融入民族風格元素[J].體育學刊,2012,19(06):62-64.
[10]孫帥.試從芭蕾“中國化”的發(fā)展途徑探體育舞蹈的發(fā)展途徑[D].武漢體育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