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冬梅
摘 要:本文從分析阿米爾和爸爸的性格以及生活中父子相處的細節(jié)入手,指出在小說的前半段阿米爾一直在追尋爸爸的認可和愛。
關(guān)鍵詞:性格;愛和認可的追尋
一、《追風箏的人》的簡介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這部小說在2003年6月在美國出版。這本書自出版起就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備受歡迎。故事發(fā)生在阿富汗,主人公——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下人哈桑一起長大,一起玩耍,一起嬉鬧,親密無間。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中,發(fā)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情,至此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和諧的友誼消失了。阿米爾因為那件事,時刻感到自責和負罪,出于自私的心理,阿米爾使用卑鄙的手段趕走了哈桑,隨后,自己和父親也逃亡美國。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暗含了多條故事發(fā)展的線索,并且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追風箏”這個主題:比如阿米爾追求心靈的救贖,哈桑對友誼和忠誠的追求等。本文談論的是阿米爾對父親的愛和認可的追求。因為阿米爾太在乎父親的愛和認可,才導致了以后故事的發(fā)生。這種對父親的愛和認可的追求奠定了故事發(fā)生的基礎。
二、阿米爾的父親的性格
在《追風箏的人》中,作者用了很多細節(jié)來表現(xiàn)阿米爾父親的性格。在文章的第三章提到阿米爾父親的性格用了“傳說”兩個字。這個傳說主要說阿米爾的父親赤手空拳和一只黑熊搏斗,而且身上還留下了三道彎彎曲曲的傷痕,這就是證據(jù),沒人懷疑這件事[1]。從這個“傳說”可以窺見阿米爾的父親堅定而勇敢,不畏懼一切困難。阿米爾的父親還有另外一個綽號——“颶風先生”[2]。從這個綽號可以知道阿米爾的父親行動力很強。阿米爾父親的勇敢和行動力在以后的故事發(fā)展中也得到了證實。阿米爾和父親在逃亡白沙瓦的路途中,路過占領軍把守的檢查站,當一名士兵企圖欺負一個年輕的阿富汗女性時,車上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阿米爾的父親挺身而出,阻止了士兵的丑惡罪行。文章這樣描寫的“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讓這齷齪下流的發(fā)生”[3]。從這里可以看出阿米爾父親的勇敢和果斷,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
文章關(guān)于阿米爾父親還有另一段描寫,從這里可以看出阿米爾父親的另一種情懷。在阿米爾五六歲的時候,阿米爾的父親決定建造一座孤兒院,爸爸親自設計施工圖紙,但爸爸之前沒有任何經(jīng)驗。大家都勸他雇個設計師,不需要自己冒險。但是,爸爸并沒有接受,人們都認為爸爸會失敗。但最后爸爸成功了[4]。當人們對爸爸表示懷疑時,爸爸總是用行動證明他們是錯的,用阿米爾的話說就是“爸爸隨心所欲的打造他身邊的世界”[5]。
三、阿米爾的性格
作者在小說中用了多個事件和細節(jié)向讀者展示阿米爾的性格。
事件一,當阿米爾和哈桑一起在山上玩的時候,遭到了阿塞夫的挑釁。書中說小孩都害怕阿塞夫。因為阿塞夫的兇殘狠毒,使得小孩們見到他都要遠遠地躲開。如果你跟他作對,你只有找死的份。當阿塞夫擋住阿米爾和哈桑的路時,阿米爾只希望能出現(xiàn)奇跡,爸爸會來到這里,當奇跡沒有出現(xiàn)時,阿米爾只能顫抖著哀求阿塞夫放過他們[6]。
事件二,事件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事件,這也是阿米爾背叛友誼,背負罪惡,走上自我救贖道路的關(guān)鍵事件。事件發(fā)生在1975年的阿富汗的冬天,阿米爾參加阿富汗的一年一度的追風箏大賽。阿米爾在哈桑的幫助下贏得了冠軍,當哈桑幫阿米爾去撿風箏的時候,遇到了阿塞夫。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阿米爾目睹了哈桑遭受的侮辱。由于阿米爾的膽小懦弱,害怕阿塞夫,導致不敢出聲,只能悄悄地跑開,躲在遠處觀望[7]。
事件三,在阿米爾和父親逃亡白沙瓦的途中,在過占領軍看守的檢查站時,一名士兵試圖侮辱一名年輕的阿富汗女性時,阿米爾的表現(xiàn)是“按住他的大腿,心怦怦直跳,你就不能忍哪怕一次嗎”[8]。最后說,“坐下吧,求求你”[9],并拉住他的衣袖。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阿米爾的性格和爸爸的性格完全相反,阿米爾膽小怕事,缺乏擔當和勇氣,做事猶豫不決。
四、阿米爾爸爸對待阿米爾的態(tài)度
阿米爾爸爸對待他的態(tài)度有點疏遠和冷漠。小說中說,爸爸平時很少跟我說話,更別提把我抱在膝上,也很少用“親愛的”來稱呼我。爸爸經(jīng)常對我不耐煩,這很刺痛了我,因為爸爸不是一個沒耐心的人,經(jīng)常半夜才回來,留我一人在家吃飯。阿米爾的爸爸對他寫小說很不感興趣。書中這樣寫道,我手里拿著稿紙,來到爸爸的書房,爸爸和拉辛汗正在抽煙,爸爸看到我問,那是什么,應該寫得挺好的吧。并沒有想拿過去看的意思。最后還是拉辛汗接過去看了。然后爸爸像如釋重負,得到解脫般站了起來[10]。有一次在和爸爸看比武競賽的時候,血淋淋的場面讓我放聲大哭,爸爸的厭惡溢于言表,我記憶深刻,爸爸想培養(yǎng)我踢足球,可我實在沒有天賦,爸爸只好轉(zhuǎn)而培養(yǎng)我當球迷??晌乙残牟辉谘桑职种缓梅艞塠11]。有次偷聽爸爸和拉辛汗聊天,爸爸說,“要不是看到醫(yī)生從我老婆的肚子里把他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兒子”[12]。
五、阿米爾對爸爸的愛和認可的追求
小說中多次描寫了阿米爾對爸爸的愛和認可的追求。在阿米爾八歲的時候,爸爸帶他到喀爾卡湖去玩,爸爸讓我叫上哈桑,但我騙我爸爸說哈桑有事,因為我想獨占爸爸,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和哈桑在湖畔打水漂,哈桑的石頭跳了八下,我用盡力氣只跳了五下,爸爸拍拍哈桑的后背,還用手臂摟著他,所以這次我讓爸爸屬于我一個人[13]。在孤兒院落成的典禮上,爸爸的帽子被風吹掉了,我很高興地去撿,這樣別人就知道我是爸爸的兒子了[14]。
在1973年夜里的雷鳴般的響聲過后第二天爸爸回來,臉上出現(xiàn)從來沒有的恐懼,向我們張開雙臂,把我們攬在懷里。那一刻,在爸爸的懷里,我竟然覺得非常高興[15]。還有一次,當爸爸在哈桑的生日給他修補兔唇的時候,我非常嫉妒,希望我也有什么殘疾[16]。
在1975年的冬天,阿米爾在和爸爸在書房聊天的時候,我覺得你今年能贏得巡回比賽,這句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要贏得比賽,然后帶著風箏回家,給爸爸看,向他證明,他的兒子不一般,沒讓他失望。如果我贏得了比賽,我就不再孤獨,家里就會充滿歡樂的笑聲,爸爸就會帶我去帕格曼,會帶我去看獅子,對我也會變得有耐心,也許最后還會看我寫的故事[17]。
這些細節(jié)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在向讀者傳達阿米爾對爸爸的愛和認可的追求這一信息,阿米爾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得到爸爸的愛和認可的機會。也可以說這次的風箏大賽使阿米爾對爸爸的愛和認可達到高潮。而在風箏比賽的過程中,哈桑為了幫他撿風箏,遇到了阿塞夫,在拒絕交出風箏時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阿米爾本可以挺身而出幫助哈桑,就像哈桑無數(shù)次為了他挺身而出那樣,但他卻逃跑了,一方面是因為膽小,軟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卑鄙、自私的心理作怪。小說中寫道:“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代價”[18]。
六、結(jié)語
小說的前半部,有很多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了阿米爾對爸爸的愛和認可的追尋。這一切的發(fā)生源于阿米爾并不像爸爸對他期望的那樣,不是爸爸理想中的兒子。因為這一追求,所以才導致了最后故事的發(fā)生,才導致了阿米爾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2][4][7][13]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
[3][8][9]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2–113.
[5][14]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15.
[6][10]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42.
[11][12]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23.
[15[16][17][18]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