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敩
春節(jié)已經(jīng)過去好長一段時間了,對今年的春節(jié),很多人表示,“挺沒意思的”。
在城市里過年,仿佛和平時沒多大區(qū)別,只是多了煙花、鞭炮的聲音,但此時,這樣巨大的聲音并不會令人愉悅,反而顯得嘈雜,掩蓋了電視的聲音,也使人無法安心入睡。而且別人家放的煙花,總是與我們隔著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或者是隔著一扇冷冰冰的窗戶,與我們并不相干,絕不會有人在街上駐足停留,欣賞空中的五彩繽紛。
除此之外,我們在春節(jié)貼對聯(lián)、掛燈籠、放鞭炮、看春晚等仿佛都成了流程,成了在特定時間必須做的一種任務(wù)。做完任務(wù)后,便待在家,關(guān)好房門。仿佛,少了一些熱鬧,少了一些該有的情緒,少了一份“年味”。
那年元宵,我回到老家。一路上,隨處可見的紅色,紅的春聯(lián)、紅的燈籠,紅得映在我的臉上。而在城市,我們卻把春聯(lián)藏在內(nèi)部。
晚上,老家在扛臺閣。臺閣還未開始,人群已經(jīng)在路面密集??諝庵?,處處彌漫著熟悉的閩南語?!芭_閣開始了嗎?”“大奏鼓在哪兒,我要去看看”……雖然音色并不熟悉,這樣的語言、語氣、腔調(diào)卻格外熟悉。我們隨機問了一位陌生的老太太,用家鄉(xiāng)話問她臺閣運行的方向,她指了指一條小道,用家鄉(xiāng)話說道:“前幾天都是從這兒過,今晚應(yīng)該也是。”
臺閣開始了。臺閣里是耀眼的燈光、是化著濃妝、穿著亮麗衣裳的孩子們,臺閣前后,有各種色彩的彩燈、燈籠,有舞龍的隊伍,有大奏鼓演員們與眾不同的裝扮、夸張的舞姿。空氣中,飄動著火的味道、敲鑼鼓、吹嗩吶等極具節(jié)奏感的曲調(diào)??傊?,在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上,都能感受到熱情。道路的兩旁,是興奮地觀看著的群眾,有的拿出手機拍照,有的把孩子扛在肩上,有的跟隨著臺閣的隊伍行走……
臺閣運到了其他地方,原先熱鬧的街道瞬間冷清了許多,但并沒有完全沉寂。幾位行人還在詢問著臺閣即將出發(fā)的方向;幾位鄰居一邊收拾屋子,一邊談?wù)搫偛诺呐_閣;一位過路人經(jīng)過一家便利店,與店里的老板寒暄,他說道:“剛才的臺閣好看嗎?”
我立刻向爺爺奶奶的小店跑去。幾位我不怎么熟悉的婦女、老太太站在門口,與奶奶閑聊。她們看到我,便對奶奶說:“看,你孫子來了!”奶奶拉起我的手,開始問東問西:“你什么時候過來的?怎么過來的?晚飯吃過了嗎?”其他幾位我并未怎么接觸過的婦女也熱情地招呼我,問我:“什么時候去上學(xué)?剛剛有沒有去看臺閣?你爺爺在敲鑼鼓,你看到了嗎?”在這幾位陌生人面前,我并沒有害羞,而是很大方地回應(yīng)她們。
這才是“年味”。在老家,在我生活過的街道里,家家戶戶都把門敞開著,每個人都是在“外面”生活。不僅僅有街坊鄰居、熟人來家中光臨,隨意地聊聊天,聊著最近發(fā)生的事,還會有陌生人時不時地在門口停留、閑坐,不會有人驅(qū)趕。就算沒有過年,就算沒有臺閣,街道上還是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一絲絲“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