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我如何不愛她——海南黃花梨藝術(shù)大展》為例"/>
卞艷玲
(福建博物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小眾”是指被少數(shù)人接受的事情和愛好,而之所以小眾,是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該事物無法被大眾深入接觸和了解。展覽恰恰是使小眾事物走入大眾視野的重要手段。以小眾內(nèi)容為主題的展覽,針對的往往是特定的愛好者,最容易被吸引來的也是這些特定的愛好者,展覽只在小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影響,從而成為“小眾展覽”。相對“小眾展覽”而言,“大眾展覽”所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可以在更大、更普遍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影響。要將小眾內(nèi)容做成大眾展覽,就要實現(xiàn)圈層的突破,而要實現(xiàn)圈層的突破,展覽就要立意新穎,表達獨特,陳列形式上更要豐富多彩、趣味十足,以吸引大眾更多地參與到展覽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從而達到知識的普及、教育的推廣。福建博物院于2019年12月31日開展的《教我如何不愛她——海南黃花梨藝術(shù)大展》(下文簡稱《黃花梨展》)就是把小眾內(nèi)容做成大眾展覽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圖一 海南黃花梨藝術(shù)大展序廳
《黃花梨展》是海南省博物館與福建博物院聯(lián)合舉辦的跨年大展(圖一)。此次展覽的主體是海南黃花梨(簡稱“海黃”)藝術(shù)。自古以來,海黃蜚聲海內(nèi)外,因其原料之稀少、材性之穩(wěn)定、色澤之潔瑩、紋理之多姿、氣味之馥郁,被譽為“木中皇后”,是高端木料市場和家具界的寵兒,霸踞紅木家具第一梯隊。又因其為海南島特有的地方產(chǎn)物,真正了解并能接觸到它的普通公眾并不多,這是福建博物院引進該展的初衷之一。
博物館的展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思考與觀眾對話的內(nèi)容,引導觀眾接受或喚醒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海黃的“珍貴、稀缺”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命題,海黃家具工藝天然的藝術(shù)魅力也提供了極大的策展空間,這是福建博物院舉辦該展的第二個原因。
《黃花梨展》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嘉木如佳人”,展示了黃花梨的生長過程、木料特性、木材紋理,突出了海黃的成木之難,木質(zhì)之堅,紋理之美。第二部分“秀外而慧中”,展示了榫卯結(jié)構(gòu)、蘇作技藝、瓊作花梨等黃花梨制作工藝,突顯了黃花梨制作上的大巧若拙,匠心獨運。第三部分“文心與匠意”,展示了黃花梨家具與匠人、文人的關(guān)系,以及文人情懷和工匠精神在黃花梨家具中的絕妙融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展覽前期只開放了20多天就遭遇閉館,后期疫情平穩(wěn)后,應觀眾強烈要求,展期又順延了78天,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從受眾層面看,涵蓋了社會各界、各年齡段的觀眾,既有資深的海黃收藏家或家具愛好者,也有對海黃不甚了解的青少年;從觀展頻次上看,出現(xiàn)了多次參觀的現(xiàn)象;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銷售看,有一日內(nèi)文創(chuàng)銷售額突破萬元的情況。可見《黃花梨展》不僅吸引了黃花梨愛好者,也吸引了眾多普通群眾,在更大范圍內(nèi)造成了影響,成為大眾展覽。該展覽從小眾內(nèi)容切入,通過由本及末的內(nèi)容安排,形式多樣的展覽手段,別具一格的互動設計,使得展覽受眾面得到拓展,為大眾所喜愛。
展覽在主題的凝練上,突出了一個“愛”字,標題“教我如何不愛她”則用了擬人化的方式來表達主題思想。這個“愛”,既是字面上的喜歡之意,更是珍愛自然、傳承技藝、追求審美的文化之愛。一者,海黃生長周期漫長,成長不易,加上人類無節(jié)制的伐取,造成嚴重稀缺。通過展覽,觀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見海黃的瀕危,領(lǐng)悟到“伐取易、再生難”,從而生發(fā)出珍愛自然之心。二者,海黃為代表的明式家具在蘇州工匠對傳統(tǒng)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精益求精,達到了外在文之美與內(nèi)在質(zhì)之美的高度統(tǒng)一,喚起了人們對傳統(tǒng)技藝的珍重。三者,明代文人傾向于追求事物本真之美,在其積極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充分展現(xiàn)出物與人的共鳴,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成就了明式家具的審美典范,引發(fā)觀眾的審美追求??梢哉f,本展覽在策劃和設計過程中,始終貫穿升華著一條“愛”的主線。
在內(nèi)容上,展覽并非簡單地進行家具藝術(shù)展示,而是對海黃做了較全面的介紹,觀眾眼中的海黃是鮮活而豐滿的。如在第一部分“嘉木如佳人”中,既有海黃木料生長周期的介紹,也有木料獨特材性的介紹。厚重、深藍的幕布分隔出一處靜謐且相對獨立的空間,3個投影屏幕上滾動播出的視頻展示了海南黃花梨緩慢的生長過程及各時期可制作出的成品,時間跨度為190年,以此突顯海黃木料之優(yōu)質(zhì),成器之珍貴。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海黃真正能打造成器的是心材部分,即“格”,而從幼苗開始要生長約15年才能結(jié)出心材,20年樹齡的心材也只有約2~5厘米,野生黃花梨更是要成長300年的心材方可用以制作家具。展覽通過馥郁芬芳的香氣、溫潤質(zhì)樸的手感、立竿見影的藥效、油性密度的足弱、花色紋理的不同等等,多方位表現(xiàn)了海黃材質(zhì)的特性。再如第二部分“秀外而慧中”中,通過對量角器、墨斗等工具,刨料、開榫等工藝,以及干燥、配料、漆工等蘇作傳統(tǒng)家具工序的展示介紹,讓觀眾系統(tǒng)而全面地認識到,正是經(jīng)過這樣一件件專業(yè)的工具和一道道繁瑣精細的工序,以及成百上千次的純手工精工巧作之后,才能打造出大形闊氣、細節(jié)完美的明式家具(圖二)。這樣的工藝之美充滿了工匠精神,只有年復一年的勤奮積累,堅韌好學,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換來日臻化境的工匠技藝。
展覽在形式上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段。
一是華彩呈現(xiàn)。將一批精美的蘇作家具藝術(shù)作為重點進行展示,讓觀眾沉浸在明式家具最華美的篇章中,流連忘返。
明清時期的紅木家具工藝可粗略分為“京作、蘇作、仙作、廣作”,其中蘇作是指以紅木為原料,采用蘇式技法制成的家具。明代文人在大思想家王陽明“心本論”的影響下,傾向于弘揚人的本真性情,重視物料的自然紋理和色彩光澤,再通過蘇州工匠技壓群雄的精工細作,共同創(chuàng)制出明式家具“材美而堅,工樸而妍”的獨特氣質(zhì)。海黃與蘇州文心匠藝的相遇,成就了我國古代紅木家具的巔峰之作。以瓊料蘇作等為代表的明式黃花梨家具曾常年入貢皇室,深受達官貴人們的喜愛。
圖二 傳統(tǒng)工藝、工具展示
二是藝術(shù)對比。作為海黃的產(chǎn)地,海南民間對海黃的使用也是非常廣泛的,為了體現(xiàn)“瓊作家具藝術(shù)”和“蘇作家具藝術(shù)”的不同風格,展覽采取了對比陳列的方式,分別設置了展示場景。瓊作家具展示場景由大至宮閣、供桌、太師椅、轎廂等家具,小至水瓢、抄板、木鏟等生活用品組成,黃花梨木古樸的黃褐色澤,親切樸拙的雕刻風格,展示出瓊島先民簡樸、勤勞的漁獵生活以及黃花梨木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用途,加之“門”外懸掛的蓑衣草帽,觀之仿佛有一股清新海風撲面而來(圖三)。而蘇作家具的展示場景則是以一組明亮的蘇作黃花梨書柜、案桌、大官帽椅、茶幾等家具為主的書房內(nèi)景,輔以鏤窗翠竹、落地宮燈、造型筆架,營造出華美典雅的意境,散發(fā)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神韻,觀眾駐足于此,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人在這樣的氛圍里讀書、撫琴、對弈、聞香、談笑風生的詩意生活(圖四)。
三是雙軌路線。與常規(guī)的單向觀展路線不同,該展覽可順向參觀,亦可逆向參觀。觀眾既可以按照展陳順序,從樹木到工藝到精品家具,也可以逆向參觀,以精品家具藝術(shù)為始,追本溯源至木料。這種頭尾雙軌的特殊設計,考慮到了觀眾參觀的舒適度和自由度。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觀眾可以層層解讀,往復體會,沉浸、徜徉在海黃的世界里,既獲得新知,又體味了美與藝術(shù)。
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是本展覽的最大特色,是將小眾內(nèi)容推及大眾的重要手段。觀眾能在玩中學習,玩中感悟,展覽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親民。
如別具匠心的沉浸式觀展區(qū),引領(lǐng)著觀眾探求木料之美所帶來的各種奇趣。整個展區(qū)就是樹木的世界,以遠處海南島的“深山老林”為背景,中景是棵棵筆直的“黃花梨樹”,近前橫放的木墩滾筒裝置是認知游戲的載體。遠、中、近景相結(jié)合,增強了展廳的立體透視感和延伸感,多項互動模塊將黃花梨的與眾不同串聯(lián)起來,使木料充滿鮮活的生命力。于是,觀眾在“五官總動員”中主動地接受科普,得到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圖三 瓊作家具藝術(shù)場景
圖四 蘇作家具藝術(shù)場景
1.可聞香識木料:通過對海南黃花梨、緬甸花梨、香樟木、楠木等木屑所散發(fā)出的不同香氣進行嗅聞對比,能夠較快地識別出海南黃花梨辛香濃郁的味道。這也增加了海黃愛好者們的選購經(jīng)驗。
2.可摸比辨木料:將海南黃花梨、緬甸花梨、巴西花梨、紅酸枝等一組紅木標本樣品裸展在展廳,觀眾可以在觸摸中體會手感的不同(圖五)。顯然,海南黃花梨更加溫潤細膩,光滑如玉。還可近距離比對仿生“樹干”間伸出的切片標本,結(jié)合展墻上的介紹,根據(jù)油性密度、顏色輕重等分辨海南黃花梨中油梨和糠梨、自然生長狀態(tài)和水浸狀態(tài)的不同(圖六)。
3.可觀紋賞木料:海南黃花梨在生長過程中,生成了變幻無窮的花紋肌理,有“一臉值千金”的鬼臉紋,有如“滿架葡萄”般閃爍顆粒的癭木紋,有流暢的行云流水紋或朦朧的煙雨紋,有似貍貓毛皮斑紋的貍貓紋,等等。最奇特的當屬鬼臉紋,五官俱在,似人非人,清晰而鬼魅。
圖五 觸摸體驗
4.可游戲認木料:通過木墩滾筒裝置,可參與多組互動體驗游戲。每個滾筒都設置不同的主題,如海南黃花梨的花朵和果實、不同地區(qū)黃花梨特點、海黃鑒別小技巧、各類紅木的花紋等,通過滾動拼接,以掌握相關(guān)知識?;蚴峭ㄟ^圓瓶裝置,深入觀察黃花梨、紫檀、鐵力木、雞翅木、酸枝木、櫸木等不同木料的紋理圖片。
在這些橫向、縱向、多體系、多角度的對比中,展覽的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深化了觀眾的參與體驗,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榫卯工藝的互動展示。
圖六 對比展示區(qū)和互動體驗區(qū)
榫卯制作工藝被稱為“家具的靈魂”,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無與倫比的偉大智慧。展廳中專門設置了手工技藝社教活動區(qū),將榫卯工藝設計成互動游戲,大受觀眾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圖七)。在一整面墻的空間里,或懸空垂掛或用彈力繩嵌繃著各式榫卯結(jié)構(gòu),旁邊的說明圖版上則詳細介紹了榫卯的知識點及各種榫卯結(jié)構(gòu)的連接方法與技巧,觀眾可對照學習(圖八)。人們在將一塊塊榫卯零件拼接完成后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榫卯結(jié)合后的精妙用處——既可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又可搭建出堅固的建筑物。
日本名古屋工業(yè)大學的研究室曾對日本19家博物館進行觀眾滿意度的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如果展覽中有30%的展品可供參與,觀眾的滿足感會有很大提高[1]。而《黃花梨展》中觀眾可參與的展品比例約達60%。這些精心設計的參與性互動活動,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極大樂趣,也為大眾在游戲中了解海南黃花梨相關(guān)知識提供了平臺。寓教于樂,《黃花梨展》也由此將小眾的“木中皇后”黃花梨順利地推到了廣大觀眾的面前。
圖七 榫卯互動區(qū)
圖八 觀眾互動
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國際博協(xié)的官方解讀中有這樣一句話:“在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們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體驗方面的潛力,是各博物館社會價值的中心。”[2]小眾內(nèi)容正是世界多元化的一種體現(xiàn),通過展覽讓其為大眾所了解與接受亦是一種包容?!逗D宵S花梨藝術(shù)大展》通過將小眾內(nèi)容進行主題提煉和陳列創(chuàng)新,同樣實現(xiàn)了教育和文化雙重屬性的表達,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愛好的觀眾的多種需求,是一次由“小眾”向“大眾”蛻變的有益實踐。
[1]劉衛(wèi)華.信息時代博物館價值與功能新解讀[N].中國文物報,2009-09-23(6).
[2]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ICOM正式發(fā)布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和海報[EB/OL].(2020-05-07)[2020-07-07].http://www.chinamuseum.org.cn/a/xiehuizixun/20191212/1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