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平 于堯 張睿
【摘要】糖尿病隸屬于祖國醫(yī)學“消渴病”的范疇,但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在中醫(yī)中沒有明確的病名,許多醫(yī)家將其歸屬于“痹癥”的范疇。消渴病痹癥為其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歷代醫(yī)家對于痹癥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有著不同的認識,本文通過收集、整理、總結不同醫(yī)家、不同著作對于痹癥(消渴病痹癥)的認識,分析總結治療痹癥的方法,為后世治療痹癥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痹癥;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醫(yī)案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1
1 《黃帝內經》中對痹癥的認識
1.1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中有很多關于痹癥的論述,對于痹癥,分別用以五體辨證、臟腑辨證、脈象辨證、病因辨證等方法加以論述。其中,涉及到臟腑辯證法的:如“肝痹者,夜臥則驚……?!备鶕湔撌隹芍园Y不僅是發(fā)于四肢筋脈關節(jié),還可涉及到五臟六腑,而消渴病痹癥的患者是以四肢涼麻為主要表現(xiàn),還會兼有數(shù)飲而出不得、時發(fā)飧泄、小便澀等癥候表現(xiàn)。涉及到脈象辨證的《脈要精微論》中提到:“胃脈搏堅而長,當病食痹……,與消渴病日久,導致氣陰兩虛的病理機制相符。久病易致虛致瘀,虛則脈沉。涉及到病因辨證的《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消渴病痹癥以痛痹最為常見,常有靜息則痛,夜臥而痛,因此有些醫(yī)家善于從肝論治痹癥。
1.2 治則治法
《內經》中對于痹癥的治療著重于針刺的療法,內經中言“關刺者以取筋痹……等。由于《黃帝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惫屎笫泪t(yī)家在治療痹癥的過程中重視風、寒、濕三個要素。①馬承泰分析寒熱錯雜證的病因認為:人體的先天稟賦有陰陽偏勝偏衰的不同,感受外邪也有風暑寒熱燥濕之分,二者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寒熱錯雜之證。②陳啟后認為:平素身體陽氣不足,外感濕熱之邪,痹阻肢體筋脈;或者體內濕熱,外感寒邪,阻滯經絡,均可導致寒熱錯雜痹證。
1.3 醫(yī)案分析
患者李某,52歲,糖尿病病史5年,平素血糖控制不佳,近2個月出現(xiàn)雙足發(fā)涼,麻木疼痛的癥狀,自行應用風濕膏藥外敷,效果不佳,2019年11月5日就診于我院,查感覺閾值提示:雙側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兩個頻率下極重度感覺減退(感覺缺失);刻下癥:雙下肢涼麻疼痛,夜間較重,平素畏寒肢冷,飲食尚可,睡眠欠佳,舌暗淡,苔薄白,脈弦遲。通過患者四診分析可知,患者以雙下肢涼麻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故可辨為寒凝血瘀之消渴病痹癥,入院后針刺命門、關元;雙側的太溪、足三里、三陰交、伏兔、陽陵泉等穴,其中足少陰腎與足少陽膽經的五腧穴,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互為表里,可以溫陽散寒?!比幗粸榻粫ǎc太溪穴同用可起到滋陰之效;太溪為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故可治療因消渴病痹癥引起的疼痛。諸穴同用,可解決消渴病的陰虛燥熱之病因,又可緩解久病所致之痹癥。
2 《四圣心源》中對痹癥的認識
2.1 病因病機
《四圣心源》中將痹癥稱之為“歷節(jié)”,書中認為痹癥的病因是由于中焦氣機運化失常,導致全身氣機紊亂,在這時如果有外來的邪氣侵犯,就會使機體發(fā)病,出現(xiàn)肌肉、筋脈的疼痛,這種外來的邪氣是病機。黃元御認為脾氣左升,胃氣右降,脾為己(陰)土;胃為戊(陽)土;肝腎隨脾而升,心肺隨胃而降。土濕不升,太陰腎水與厥陰肝木下降,則癸水寒生,肝木風起。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脈,因此導致痹癥的發(fā)生,多以四肢麻木疼痛作為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③后世醫(yī)家根據黃元御從肝論治消渴病的思想,將從肝論治思想貫穿于臨床消渴病的辨證施治過程中,使其治療消渴病的臨床思維廣泛應用于臨床。
2.2 治則治法
黃元御對于消渴病、消渴病痹癥的治療基于“一氣周流”的理論思想,他認為中土斡旋,土樞四象,認為歷節(jié)病的根本在于人體氣機中部分環(huán)節(jié)的失調,由于歷節(jié)病在《金匱要略》中屬于痹癥的范疇,在治療上將桂枝芍藥知母湯與一氣周流理論相結合,從三因致病理論出發(fā)指出:內因生于氣,外因生于邪。④血糖的升高可以應象于五行的脾土濕阻,肝木郁滯,因木主疏泄,木氣暢達與否是一氣周流正常循行的關鍵??偠灾S氏對于有關消渴病及其并發(fā)癥的論述始終圍繞“厥陰風木之經”,治療過程中重視疏木清肝。
2.3 醫(yī)案分析
呂某,女,60歲,糖尿病病史10年,2年前自行應用胰島素降血糖,近半年來出現(xiàn)雙足疼痛,刻下癥:面色暗淡,雙眼發(fā)黑。急躁易怒,雙足刺痛,痛勢劇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大便不成形,小便黃,舌質暗紅、有瘀斑,苔中間黃膩、邊白膩,脈弦無力。腹部及腰部偏涼。方予: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白術30 g,桂枝15 g,紅花15 g,附子5 g,黨參15 g,柴胡15 g,枳殼10 g,白芍15 g,知母15 g,水煎取汁450 Ml,150 mL,日2次溫服。服5劑后,癥狀明顯緩解。黃元御治療疾病善于從氣出發(fā),氣為一身之主,腎為一身之氣之根,而腎中之氣既不可生發(fā)太過,有不可降之太急,腎陰與肝陰可相互滋生,又可防止肝陽升發(fā)過度。本醫(yī)案從滋腎陰,補肝陰,抑肝陽的角度來治療消渴病痹癥。
參考文獻
[1] 馬承泰.內服外治相結合治療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臨床及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23(3).
[2] 陳啟后.寒熱錯雜痹證初探[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19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