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印度尼西亞作為東南亞諸國中最大的群島國家,有著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宗教人文,這些因素一直以來都影響著印尼傳統(tǒng)建筑的形成與發(fā)展。本文嘗試通過分析印尼的地理環(huán)境與宗教人文條件來理清印尼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從而獲得一些關于印尼乃至整個東南亞建筑的共性與差異。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地理環(huán)境對印尼建筑產生的影響,包括在平面布局與通風遮陽兩方面;第二部分則闡述了印尼宗教文化對其建筑產生的影響,主要關注點為印尼的伊斯蘭教建筑與佛教遺跡。
關鍵詞:印尼;傳統(tǒng)建筑
1? 引言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其位于亞洲東南部,赤道橫穿其中,是典型的熱帶島嶼國家。印尼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作為南島文明的遺存,印尼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傳統(tǒng)建筑是東南亞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印尼傳統(tǒng)建筑的分析,可以窺見東南亞建筑的一些共通特點,以及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2? 印尼的地理環(huán)境對建筑產生的影響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000多個小島組成,陸地面積約為190.4萬平方千米。其島嶼分布較為分散,各島嶼內部多崎嶇山地和丘陵,僅僅在沿海地區(qū)有狹窄平遠,并有前海和珊瑚環(huán)繞。其水文資源也相對豐富,許多島嶼中都有河流穿過。
印度尼西亞橫跨赤道南北,屬于赤道氣候帶。但不同于傳統(tǒng)的熱帶氣候,印尼因其由大量的島嶼組成,受海洋的影響較大,因此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印尼的年平均溫度在25℃~27℃,沒有四季的區(qū)別。其北部的島嶼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豐富,南部的島嶼則手南半球季風影響,12~2月降水豐富,年降水量在1600mm~2200mm之間。
受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印度尼西亞的傳統(tǒng)建筑也形成了其獨特的形式。
2.1? 平面布局
炎熱多雨的氣候使得印尼的建筑關注點落于通風透氣,與之相對應的平面布局也多數(shù)為簡潔開敞的形式。舉印尼的民居為例,無論是城市或是鄉(xiāng)村中,民居的平面布局一般都為正方形或長方形進行簡單的組合。鄉(xiāng)村的住宅有時候在房屋一角留下部分空間,不圍外墻,使之構成開敞的涼廊作納涼之用。而城市的住宅則將起居室與庭園聯(lián)通,多做大窗,使得在室內也可以直接看到室外。公共建筑的平面也是如此,有的甚至直接臨街開門。由于有遮陽避雨的需要,很多建筑有雙面走廊,也有四面圍廊的形式。至于建筑朝向則由于印尼橫跨南北半球,在南北部兩部分有所區(qū)別,因此多因地制宜,但大部分走向均以東西為長軸,以減少西曬的影響。
2.2? 通風遮陽
在熱帶地區(qū),建筑的通風遮陽是建筑舒適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印尼建筑的通風形式在印尼不同地區(qū)雖然有一定區(qū)別,但其方法實則殊途同歸。多數(shù)房屋均是采用在墻上開洞的方式,但其形式則各不相同。在某些島嶼的村屋中,房屋采用檐下花格通風窗和百葉窗等通風形式。而在另外一些城市鳳舞中,則會在窗的上方開通風孔洞;有些甚至會在墻上開許多通風孔。
在印尼傳統(tǒng)建筑中,最常見的遮陽方式是利用屋檐進行遮陽。印尼建筑的出檐一般較大,除了遮陽還能起到擋雨的作用。單層房間的出檐十分顯著,但檐高較低。而一些高級的傳統(tǒng)建筑也會利用圍廊兼作遮陽作用。同時,有的房子還會結合通風百葉窗,同時解決遮陽、通風和擋雨等問題。
3? 印尼的宗教文化對建筑產生的影響
印尼的宗教文化興盛,雖然并無國教,但規(guī)定民眾一定要信仰宗教,否則視為非法。在印尼,伊斯蘭教是最大的宗教,印尼國民中有約87%的人信封伊斯蘭教,因此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在印尼也有著相當大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而佛教則很早便傳入印尼,因此印尼有許多遺留下來的佛塔建筑。受到印度教-佛教的影響,遺留下來的古典時期建筑與城市很多都圍繞著軸線建造,表現(xiàn)出了“塔祠”的形式。
3.1? 印尼的伊斯蘭教建筑
傳統(tǒng)的觀點一般認為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2世紀至13世紀,通過印度古吉拉特商人傳入印尼的。之后伊斯蘭教逐漸傳遍全國,發(fā)展為如今在印尼占主導地位的宗教。現(xiàn)在印尼有約87%的國民信奉伊斯蘭教,各大城市也均有伊斯蘭教堂。這些伊斯蘭教堂也可認為是直接從印度傳入印尼境內,并且在形制等各方面也并未產生較大的變化。印尼的伊斯蘭教堂屬于印度派,一般仍是以禮拜大殿為主體建筑,其方向朝向麥加克爾白。禮拜大殿有著顯著的圓形穹頂,大殿四周是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圓柱支撐的一系列拱門。較大一些的伊斯蘭教堂還有宣禮塔,宣禮塔塔頂一般也是圓形穹頂,與印度相似。而由于地理環(huán)境對建筑產生的影響,印尼的伊斯蘭教堂一般也會采取其他建筑的圍廊式布局,或是通透舒朗的立面形式,但比之其他建筑仍有較強的圍合程度,以保持宗教建筑的莊嚴肅穆與神秘性質。
比較著名的伊斯蘭教堂有雅加達獨立清真寺,又稱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是印尼的國家清真寺,也是東南亞最宏大的伊斯蘭教堂之一。該寺建于1979年,占地約93.5公頃,建筑面積93000多平方米。該寺平面類似T字型,中間禮拜大殿仍是傳統(tǒng)的方盒子上覆蓋圓形穹頂形式,而宣禮塔則一改尖塔的形式,直接建立在兩翼建筑之上,高度也與禮拜大殿的穹頂一致。由于建立年代較近,該清真寺也吸收了不少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手法,特別是立面,使用了兩組線條縱橫交織分隔,使建筑整體顯得簡潔典雅,蔚為壯觀。
3.2? 印尼的佛教建筑
佛教在很早便傳入了印尼,并且與印度教相互融合,成為了印尼的宗教之一。雖然佛教并未在印尼國內取得主要地位,但其漫長的傳播過程卻在潛移默化中對印尼建筑產生了極度深遠的影響。印尼古代的歷史已收到印度教-佛教的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下,印尼古典時期的建筑主要是磚石的人造房屋。早期印尼的古代城市和聚居地城市也有圍繞著軸線建造的,則體現(xiàn)出了“塔祠”的形式。
印尼最著名的佛教建筑應屬婆羅浮屠塔。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后逐漸傳入印尼,浮屠塔則是古印度用于珍藏佛家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婆羅浮屠塔位于印尼爪洼島中部馬吉冷婆羅浮屠村,其總面積達2500m2,是印尼最大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遺跡。婆羅浮屠塔外觀如埃及階梯式金字塔,其佛塔實心,無門窗梁柱,也無膜拜或祭祀之處。佛塔共有十層,用附近何種200多萬塊巖石砌成,塔頂距離地面約42m。佛塔的頂端為一座巨大的中興窣堵波。佛塔基地呈四方形,其上有依次遞減的五層方形臺,再其上是三層圓形平臺,形成了下方上圓的立體姿態(tài),以此迎合了佛教“地界”與“天界”的釋義。
4? 結語
印尼作為東南亞乃至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其獨特的氣候條件與人文宗教下孕育出的傳統(tǒng)建筑,是東南亞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其特點的分析,筆者對印尼建筑乃至東南亞建筑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理解。印尼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一邊繼承其傳統(tǒng)建筑,一邊也在快速發(fā)展中,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也產生了不少值優(yōu)秀的案例,值得我們學習。由于筆者學識水平有限,在本文中難免會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海涵,也真誠期望各位的意見與指正。
參考文獻:
[1] 董卓超.印度尼西亞建筑介紹[J].建筑學報.1963(5).
[2] 帥民風.解讀印尼婆羅浮屠佛教建筑的方圓意韻[J].美術大觀,2012(3).
[3] 林德榮.伊斯蘭教在印尼的傳播及其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J].廈門大學學報,1993(3).
[4] 張雪峰.清真寺建筑的特色和地域特征[J].阿拉伯世界,2002(3).
作者簡介:
鄭舒韻(1991—)女,廣東省廣州人,碩士,畢業(yè)于華南理工大學,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