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倩芝
(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川崎病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因其具有自限性病程特征,多數患兒預后良好[1]。但仍有少數患兒存在冠狀動脈病變,若不能給予早期確診與治療,則可能進一步誘發(fā)兒童后天性心臟病[2]。因而,本次研究針對我院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30例川崎病患兒為觀察對象,對其展開超聲心動圖檢測,并分析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選擇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川崎病患兒30例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兒18例、女性患兒12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5.5±2.5)歲,其中完全性川崎病者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者10例。所有參與本次研究觀察的患兒家屬皆知情同意,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所有患兒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測,應用飛利浦iE33超聲診斷儀,設置探頭頻率為3.5~8.0MHz;隨后指導患兒呈左側臥位狀,在其睡眠或是情緒穩(wěn)定狀態(tài)下展開檢測,對心功能、瓣口流速及房室內徑進行測量,并詳細查看其冠狀動脈是否存在血栓、狹窄或冠狀動脈瘤;在患兒胸骨旁大動脈短軸切面檢測冠狀動脈主干與分支近端,對其主干與分支近端內徑進行測量。隨后將探頭逆時針旋轉,使右冠狀動脈主干顯現(xiàn),對其內徑測量,若懷疑患兒存在冠狀動脈病變,需反復進行3次檢測,最后取其平均值。
統(tǒng)計所有患兒經超聲心動圖檢測后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情況,分析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記錄患兒性別、年齡、川崎病類型、發(fā)熱持續(xù)時間、血小板、血沉、白細胞計數(WBC)、C反應蛋白(CRP)、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等指標。
將研究數據納入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危險因素行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兒經由超聲心動圖檢測顯示,30例川崎病患兒中冠狀動脈正常者16例,冠狀動脈病變者14例;其中右冠狀動脈擴張者2例、左冠狀動脈擴張3例、雙側冠狀動脈擴張6例、巨大冠狀動脈瘤3例。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基礎資料得知,其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血沉、WBC各項指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但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患兒發(fā)熱持續(xù)時間、CRP、AST、ALT指標高于正常組,血小板水平則低于正常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單因素分析[(±s)%]
表1 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單因素分析[(±s)%]
?
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fā)熱持續(xù)時間、CRP、AST、ALT水平增高,血小板水平降低是誘發(fā)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
川崎病多發(fā)病于嬰幼兒及學齡兒童群體,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病理改變的一種急性發(fā)熱性出疹性疾病,主要癥狀包括發(fā)熱、皮疹、口唇皸裂、手足硬腫等,極易累及中小動脈[3]。冠狀動脈病變是川崎病患兒常見并發(fā)癥,常發(fā)生于川崎病后2~3周,可持續(xù)多年,也是導致患兒成年后冠心病發(fā)生的直接因素。超聲心動圖作為用于臨床疾病診斷的常用方法,其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準確率高的優(yōu)勢,尤其在對冠脈擴張或是冠狀瘤等病癥檢測中,特異性高[4]。
在本次研究中,30例川崎病患兒經由超聲心動圖檢測顯示,14例患兒并發(fā)冠狀動脈病變,進一步分析其發(fā)病危險因素得知,其與臨床癥狀發(fā)熱持續(xù)時間、CRP、AST、ALT水平增高及血小板水平降低有相關性。這是因患兒發(fā)熱時間越長,其全身血管炎性反應越嚴重,易導致冠狀動脈病變。CRP作為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是在病情發(fā)展至急性期出現(xiàn)的異常蛋白質,可與血小板激活因子結合,與血小板聚集與血栓成形相關[5]。另一方面,川崎病作為一種由免疫介導的全身性血管炎,肝臟器官最宜受累,當其血小板水平增高后,聚集的血小板活化后會釋放炎性介質及血管活性物質,形成冠狀動脈附壁血栓[6]。因此在行超聲心動圖檢測中可將之作為關鍵參考指標。
綜上所述,對川崎病患兒在臨床檢測中應用超聲心動圖,可幫助醫(yī)師實時觀察其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而發(fā)熱持續(xù)時間、CRP、AST、ALT水平增高,血小板水平降低是誘發(fā)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