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革 郭 武 吳鄧婷 季 江 劉 濤 吳劍波
1河南省兒童醫(yī)院皮膚科,河南鄭州,450000;2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江蘇蘇州,215004;3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皮膚科,陜西西安,710038;4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皮膚科,湖北武漢,43007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病毒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丘疹、水皰為主要癥狀。2000年,國外學者首先報道HFMD痊愈后延遲出現甲脫落[1],自2013年國內陸續(xù)開始出現手足口病相關甲改變的報道[2]。目前報道的甲損害包括米斯線(Mee’s線),甲橫溝(Beau’s線)和甲脫落(onychomadesis)等[3]。為進一步了解HFMD甲改變的特點及與HFMD肢端指(趾)部位皮疹的關系,本研究對480例兒童HFMD 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6年6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河南省兒童醫(yī)院、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皮膚科門診確診的兒童手足口病患者480例。所有患兒手足口病經治療后均連續(xù)隨訪半年,整理患兒確診時全身和指(趾)皮損分布情況和數目,并有照片記錄。隨訪時詳細記錄甲損害發(fā)生的時間、類型、數目和分布,并拍照記錄。治療結束后每周復診1次(現場或者微信方式),連續(xù)觀察3個月。甲損害出現后或者3個月內無甲損害患者,每月隨訪1次,共半年。
排除標準:(1)先天性、外傷、服藥和嚴重內科疾病引發(fā)的長期或暫時性的甲損害;(2)濕疹和銀屑病等皮膚病伴甲病變;(3)有剝甲或咬甲習慣。
本研究通過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K-010),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總結上述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HFMD的皮疹分布情況、指(趾)皮疹分布特征,甲損害特點,分析甲損害數目與HFMD皮疹分布范圍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不同組別內甲損害出現的指趾數目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一般情況 480例患兒中,男298例,女182例,年齡7個月~11歲,平均(36.2±18.6)個月。58例(12.1%)出現甲損害,其中1~3歲36例(62.1%);3~6歲12例(20.7%);6~11歲10 例(17.2%)。
2.2 HFMD的皮疹情況 58例出現甲損害的HFMD患者中,21例具有典型的肢端紅斑、丘皰疹、口周/肛周水皰以及口腔黏膜或舌面出現水皰或淺表糜爛的癥狀,占36.2%;超越肢端部分或者全身性紅色丘疹、丘皰疹、水皰37例,占63.8%。發(fā)熱47例,占81.0%,持續(xù)1~3天,體溫37.5~39℃。手足口病發(fā)病到出現甲損害的時間為(31.8±13.6)天。
58例發(fā)生甲損害的HFMD患兒中,共445指(趾)發(fā)生甲變化,占38.4%。發(fā)生甲損害的手指有261個,足趾184個。其中,發(fā)生在手中指89個(34.1%),拇指68個(26.1%),環(huán)指47個(18.0%),食指37個(14.2%)和小指20個(7.6%)。發(fā)生在足部大拇趾65個(35.3%),第三趾 50個(27.2%),第二趾 39 個(21.2%),第四趾 20個(10.9%),小拇趾10 個(5.4%)。
發(fā)生在指(趾),且皮疹(紅斑、丘皰疹或水皰)數目小于5個的指(趾)為606個,其中出現甲損害的指(趾)有106個(17.5%);出現皮疹數目為5~10個的指(趾)有317個,其中發(fā)生甲損害的指(趾)有151個(47.6%);出現皮疹數目為10個以上的指(趾)有237個,其中發(fā)生甲損害的指(趾)有188個(79.3%)。
2.3 HFMD甲損害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甲損害主要有3種表現:米斯線(甲乳白色橫線或黃白色空鼓區(qū)),甲橫溝和甲脫落(部分和全甲)(圖1)。發(fā)生甲乳白色橫線的甲損害的指(趾)有7個,占發(fā)生指(趾)甲變化的1.6%;發(fā)生黃甲或者部分黃色空鼓有18個,占4.0%;發(fā)生Beau’s 線有23個,占5.2%;發(fā)生甲板與甲床部分剝脫和全甲脫落的指(趾)397個,占89.2%。
圖1 手足口病甲損害:右手拇指甲脫落,近端甲完全與甲床分離;左手食指和右手中指出現橫形凹陷的溝線(甲橫紋);左手環(huán)指甲出現橫形白紋(米斯線)
甲損害始于甲近端,少數病例始于甲側緣。多數患兒只表現為上述三種甲損害的一種。50例患兒只出現甲脫落,占86.2%;2例患兒只出現甲橫溝,占3.4%,1例患兒只出現米斯線,占1.7%。2例同時出現甲脫落和甲橫溝,占5.2%,1例同時出現甲橫溝和米斯線,占1.7%。2例患兒同時表現甲脫落、甲橫溝和米斯線,占1.7%。少數患兒出現甲損害的演變過程,即初為甲板乳白色或黃白色點、橫線和空鼓區(qū),部分逐漸演變?yōu)锽eau’s線,其后進展為甲板與甲床部分剝脫。1例患兒可同時出現三種甲損害表現(圖1)。甲損害從甲近端開始、逐漸向遠端剝離,最后全甲脫落。全甲脫落后露出健康甲板。
2.4 治療方法和預后 58例患兒甲損害后未予治療,半年后所有患兒均可長出健康指(趾)甲。2例患兒出現外傷性甲下出血,經修剪和給予相應保護后均可長出健康甲。指甲損害出現至長出健康甲,需6~8周;趾甲損害出現至長出健康甲,需8~16周。
手足口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主要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因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71 等腸道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引起的甲變化主要包括米斯線(甲乳白色橫線或黃白色空鼓區(qū)),甲橫溝和甲脫落(部分和全甲)[3],其中甲脫落是HFMD主要的表現形式。米斯線是甲上的橫形白紋,長度不等,或呈黃白色斑點;甲橫溝是甲板出現橫形凹陷的溝線,兩種變化均隨甲的生長向遠端移動。甲脫落是甲近端部分或者完全與甲床脫離。手足口病的甲變化從近端開始,逐漸向遠端發(fā)展,隨著甲向上方生長,病甲漸脫離甲床,并一直向遠端生長,直至脫落。目前,有關手足口病甲損害的發(fā)生率報道較少,個別研究顯示,某個時間、某個地區(qū)會突然出現手足口病甲損害增多的情況,甚至出現流行的情況。本研究收集近3年的多個代表性地區(qū)480例門診手足口病患兒,發(fā)現12.1%的手足口病患兒會最終出現甲損害,基本能夠反映出當前我國手足口病后甲損害發(fā)生的水平。目前,手足口病引起甲病的原因尚不清楚,文獻報道與發(fā)生甲損害相關的腸道病毒包括??刹《?、4、9,柯薩奇病毒A5、A6、A10、A16、B1、B2、B3、EV17,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6和A10為多。由于引發(fā)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種類在某些時間段、某些地區(qū)可能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手足口病甲損害發(fā)生率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波動。
HFMD 引起甲受損與甲母質的受到損傷有關,但具體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損傷的程度一般認為較輕,沒有對甲母質和甲板造成永久性破壞。HFMD引發(fā)甲的損傷程度不同,結合本研究報道和既往文獻報道,甲脫落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表現形式[4]。一般來說,一個患者只表現一種甲損害的形式。但是,本研究發(fā)現極少數患者可以同時表現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甲損害形式。這說明,在同一個患者不同指(趾)甲可能受到HFMD的損傷程度有一定區(qū)別。關于HFMD相關甲損傷的病理機制,目前主要存在3種觀點:①甲母質功能受抑制可能與甲周皮疹的炎癥直接蔓延,波及至甲母質有關;②柯薩奇病毒在病甲處復制、繁殖直接引起甲損傷;③HFMD嚴重的全身性的炎癥因子影響甲母質功能導致甲營養(yǎng)不良[5]。正如臨床所表現的,手足口病引發(fā)甲損害的程度多造成甲脫落,但是,如果HFMD癥狀較輕,少數指(趾)甲損害的程度較輕,可能出現米斯線或者甲橫紋。極個別的時候,會同時出現輕重程度不一的損害。如圖1所示患者指甲同時出現米斯線、甲橫溝和甲脫落。這進一步說明,手足口病的甲損害可能是一個從輕到重的譜系變化。多數情況下,HFMD對于所有指(趾)甲損害的程度一般是一致的。但是,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同一患者,甚至同一手足部位可能會同時出現甲損害程度不一的情況,這需要值得關注。
手足口病的甲變化,多無自覺癥狀,一般不需要治療,預后較好。本研究發(fā)現極少數(2例)患者由于擦、碰等原因,出現外傷性甲出血。所以當患兒出現甲脫落時,要及時處理,并加強相應甲的保護。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后甲損害,變化多樣,值得臨床充分重視并進一步深入研究相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