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樸淑慧(天津農學院)
2014 年教育部研制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課 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程曉堂教授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與英語和英語學習有關聯(lián)性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彼此關聯(lián),有些素養(yǎng)相互之間還可能有交叉和重疊之處。
文化理解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影響大學英語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學英語的核心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中,由于時間限制,教師會把重點放在聽力的操練上,導致學生的文化輸入很少,文化理解力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同時,在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習慣于被動聽教師播放的聽力材料,存在畏難和應付了事的現(xiàn)象,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筆者研究探討以培養(yǎng)學生文化理解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基于“多媒體課堂+網絡平臺”的混合式聽力教學。教學過程包含課前預習、課內學習、課后復習擴展和評價反饋。
在課前一周教師將與課堂教學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以文稿、音視頻等形式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給學生,學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上的App對這些英文新聞、原聲電影、英文歌曲、文化速覽等內容反復觀看,并完成相關的練習。
課上,老師對預習效果進行考查,并通過學生的反饋講解并進行課程主題導入。然后,教師播放聽力內容,學生對語言知識在實際語境中的運用進行認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掌握學習情況,針對學生遇到的聽力困難及時進行聽力策略訓練。在整個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借助新媒體技術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聽力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語言輸入,僅僅靠課堂時間不夠,同時,由于學生的聽力水平存在差異,課堂教學無法最大限度體現(xiàn)差異性。因此,教師需要在網絡平臺上布置課后擴展自學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聽力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聽力材料完成聽力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聽力自主學習能力。為了避免學生出現(xiàn)挫折感或應付了事的情況,教師需要督促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不僅如此,教師要掌握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困難,有的放矢進行個別化指導,為下一單元的教學提供借鑒。
混合式聽力教學的評價手段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手段。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在Welearn 隨行課堂App 上的成績(活躍程度、課前預習情況、課后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課堂活躍程度、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評價成績計入平時成績。終結性評價為學期末的統(tǒng)一聽力考試。在學期總評中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
為考查混合式聽力教學是否促進學生的聽力能力的提高,筆者研究選定2018 級非英語專業(yè)12 個班的學生共計609 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大學英語1、2 一學年的混合式聽力教學。第二學期末收集學生兩個學期的聽力平時成績并取均值。通過成績排序確定聽力平時成績高分組(304 人)和低分組(305 人)。一學年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統(tǒng)計出12 個實驗班級共599 名學生的四級聽力成績(剔除沒有參加四級考試的10 人)。
運用SPSS18.0 對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的四級聽力成績進行t 檢驗,結果如下表:
不同分組四級成績統(tǒng)計
表中高分組的四級聽力成績平均分高于低分組的四級聽力成績平均分,而t 檢驗和 P 檢驗結果表明,高分組的四級聽力成績與低分組的四級聽力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英語聽力平時成績高的學生聽力水平明顯高于平時成績較低的學生。
研究表明,基于多媒體課堂+網絡平臺的混合式聽力教學有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移動學習手段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大量導入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提高聽力水平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系2018 年度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項目編號為2018TJ0027B 的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