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不少教師過多地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了解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上,這樣的教學關注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但是對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幫助不大。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讀思結合的方法,關注學生在課堂生成中出現的各種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樣就能構筑生成式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分析語言,產生心靈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析作品的語言,不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內容,而且要深入下去,嘗試理解作品暗藏的深意。若能透過文字表面的意思,看到其中蘊藏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更為深入。
《滕王閣序》一文展現了滕王閣的美景,尤其是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更是傳唱千古。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不只是為了展現滕王閣的美景,更重要的是想要表達作者的報國情懷,體現了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抓住作品中的某些詞句,分析其中的深意,嘗試體會場景、情感之間相互滲透的寫作特點。如鼓勵學生閱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句,鼓勵學生嘗試了解一下典故中的“馮唐、李廣”分別是什么人,然后思考一下:“作者寫的是滕王閣,為何又要將馮唐、李廣這樣看似無關的人引入呢?后面作者又提到了賈誼、阮籍等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呢?”圍繞這些詞句加以理解,學生認識到:“作者雖然境遇艱難,但是依然沒有忘記凌云之志,所以,雖然感嘆命運不順,但還是想要把握機會,建功立業(yè)?!?/p>
學者孫紹振認為,要了解藝術,不能被動地接受,而要還原當時的情境,嘗試進入其中展開分析,這樣就有了主動權。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也要如此,要關注課堂生成資源,看看學生是否發(fā)現了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然后結合學生的即時理解情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嘗試逐步深入理解,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
二、發(fā)現矛盾,豐富情感體驗
由于文言文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學生的生活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學生常常很難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常常發(fā)現一些矛盾點。學生自主發(fā)現了文章中的矛盾之處,這就是可供利用的生成資源,在生成式的課堂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矛盾處展開分析,嘗試結合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歷史環(huán)境加以理解,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認識到反常之處出現的原因。
在閱讀《六國論》的時候,有學生產生了困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一開始覺得這篇文章是在批評六國的政策不對,分析它們?yōu)楹螘斀o秦國??墒俏恼潞竺嬗终f:‘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這里的‘大國是說哪個國家呢?是說秦國嗎?為何前面批評六國,后面又說秦國比六國還要不如呢?”教師應鼓勵學生圍繞這里的矛盾點展開分析,并適當給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發(fā)現:“當時的北宋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去賄賂契丹和西夏等國家。大宋自詡為大國,卻做出了和六國一樣的事情,所以,這里的大國指的是大宋。但是,作者又不敢明言自己的國家,所以,用隱晦的語言來表達這層意思?!痹谶@樣的分析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在讀思結合的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中的反常處,嘗試展開矛盾對比,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印象,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對于作品主旨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若不同的學生存在不同的觀點,也要充分利用生成資源,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嘗試通過辯論的方式提升思維能力。
三、想象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文言文一般都比較簡練,在展現人物形象的時候也總是寥寥幾筆帶過,對于人物對話等細節(jié)描寫不夠深入。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嘗試補白,補充其中的對話內容,然后借助這些對話深入體會人物形象。這樣就讓學生找到了探究人物的新角度,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為活躍。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現了燭之武的語言智慧,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燭之武說服秦伯的場景,并思考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若有條件則鼓勵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嘗試將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讓人物對話變得更豐富,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燭之武這個形象。有學生便在改寫的過程中提到:“秦伯,請您先聽我說完,我現在所說的一切,可都完完全全是站在您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啊。我可是為了您好啊。”學生加入了這樣的臺詞,能很好地展現燭之武的辯論藝術。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伯,就是因為他站在了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在這樣一番改寫后,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燭之武的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閱讀詩歌等作品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大體把握其意思,然后還要根據其中的內容描述場景,體會作品的情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也是如此,也要嘗試進行語言補白,這樣學生能再現作品的形象,也能深入探究作者的深厚情感。
四、聯系背景,辨析個性情懷
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有學生發(fā)現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作風格有所不同,所展現的歷史背景也有所不同。在學生有了這方面的感悟后,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樣的生成資源,鼓勵學生嘗試聯系作品的背景進行分析,嘗試了解作者特定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并思考該作品展現了怎樣的個性情懷。
在學習《陳情表》的時候,學生若能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體會當時的背景,那么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有學生提出:“文章中的親情我覺得很感人,但是報效國家不也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嗎?為何作者如此不忠呢?”若能聯系背景,學生就能理解作者的選擇了?!白髡咴瓉硎鞘駶h的官員,在晉朝成立后,他成為了亡國之臣。他若是向晉朝盡忠,那么就是對自己故國的背叛。所以,作者就借著要奉養(yǎng)祖母的理由,委婉地拒絕了對方的要求?!痹谶@樣一番理解后,學生發(fā)現,作者不僅是一個孝順之人,同時也是忠誠之人。這個時候再來讀“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話語,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深情。
學者孫紹振認為,閱讀就是讀者主體、文本主體和作者主體進行同化和調節(jié)的過程,這種調節(jié)是從表層逐漸向深層過渡的。教師要抓住各種生成資源,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下去,聯系作品背景和作者、文本進行同化和調節(jié),嘗試理解作者的個性情懷。
生成式的課堂指的是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結合學生出現的各種想法進行引導,充分利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各種思維訓練。這樣的語文課堂能促使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內蘊,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文言文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中學(2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