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菁菁
馬菁菁?
宋徽宗推行以詩如畫,讀書讀不好可以考畫學,畫得好一樣能做官,自上而下大力推廣,這就算是給宋朝繪畫定下了基調(diào),一直沿用至南宋。
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畫的繪畫風格與北宋相比小了很多。首先是尺寸上的小,五代至北宋,”荊關(guān)董巨四大家“擅長畫巨幅大山水,像《溪山行旅圖》那樣以高大的主峰作為主角,群山環(huán)繞,人物、建筑、瀑布溪水一應精心安排在畫面當中,讓看畫之人仰視,贊嘆宇宙天地之偉大,不由得產(chǎn)生敬畏之心。更多的是以儒家思想入畫,一幅畫就是一幅微縮的中國社會圖景。主峰代表皇帝,圍繞著他的群山代表臣子,臣民們在山水之間自得其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諧、莊重、依法度而成,不失藝術(shù)之美。
再者就是畫的功用上的小。當統(tǒng)治者都不把畫當作國家形象的時候,畫也松了一口氣。南宋徹底繼承了宋徽宗以來的傳統(tǒng),趙家人愛作詩,愛詩情畫意,也許是因為到了南方,人也變得更加溫柔起來。山水畫不再以大山大水布局,喜用邊角一景的小畫,人與山水相融。詩歌往往篇幅有限,以表達文有盡而意無盡,南宋的邊角之景正好能達到畫有盡而意無盡的韻味,二者天生絕配。大山大水萬物俱備雖好,但太滿反而無情可抒,人人所見皆為敬仰,連點惆悵詩意的空隙都不配有。
馬和之《月色秋聲圖》(一版)
如果詩入畫,中國歷史上,當數(shù)唐詩。南宋皇帝愛以唐詩入畫,唐詩給了南宋小畫無盡靈感,現(xiàn)成的好文字,配上曲子就行,聰明。
這幅馬和之的《月色秋聲圖》,其意正和唐李太白《 題宛溪館》:
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
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
卻笑嚴湍上,于今獨擅名。
宛溪位于今日安徽宣城,李白一生中來過這個小城7次之多,想想古代的交通,再加上李白從來停不下來的性格,宣城是真愛無疑了。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五年,李白初見宣城。
前兩聯(lián)寫詩人初見宛溪的感受,我憐愛宛溪的好呀,百尺深潭照出我的心,心如明鏡,或說我的心也如這百尺深潭一般清明,一點也不比新安的山水差。尋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一尋為八尺,李白慣用這樣夸張的比喻。他在宣城還做過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百尺、千尋,既為了對仗工整,又強調(diào)了宛溪水的深幽清澈。第三聯(lián)最為出色,即為畫眼。前兩聯(lián)都是詩人為主角,第三聯(lián)純寫景色,皎潔的月光灑在白色沙灘上,綠竹隨著秋風在歌唱?!傲簟焙汀爸绷⒓醋尵吧盍似饋恚咨吃趺纯赡芰糇≡律?,擬人化的手法瞬間把人在空間的位置讓給了物,仿佛是地上的白沙灘牽扯著天空中的月色,天地融為一體,白色的月光和白色的沙灘形成一個大舞臺?!熬G竹助秋聲”讓我想起另一名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這個時刻,天地間都為你準備好了,水到渠成,志得意滿。最后一聯(lián)還要嘲笑一下另一處名勝新安江嚴子灘,居然獨擅其名。
這便是李白,被美景觸動不管不顧,此刻就要把你捧得高高的,從千尋深潭到天上明月,無一不助他對宛溪的憐愛。
《月色秋聲圖》-右畫(局部)
宋人以唐詩如畫,通常只取一聯(lián)。馬和之選第三聯(lián)為畫眼——“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也是全詩的詩眼。白沙、月光、綠竹,具體的物都好畫,可怎么畫出白沙與月亮的纏綿,畫出秋風與綠竹的歌聲,也就是,如何畫出詩意?
畫面前景處,一位高士臨河而坐,面向水面,身后一株高大的樹木搖曳生姿,幾乎占據(jù)了2/3畫面。這棵樹與我們想象中北宋繪畫中高大挺立的樹木很不一樣,十分舒展,他似乎并不在意長高,只是要扭動身姿,盡可能地隨風舞動,與樹下靜止的高士自然形成了一動一靜的對比。我們好像能從畫面中感受到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的聲音。
馬和之用他獨特的筆力,畫出了聲音。
關(guān)于這位畫家,歷史上并無太多記載,《圖繪寶鑒》記載:馬和之,錢塘人,紹興中登第。善畫人物佛像山水,效吳裝筆法飄逸,務去華藻自成一家。高孝兩朝深重,其畫每書毛詩三百篇令和之圖,官至工部侍郎。南宋詞人、收藏家周密更稱贊馬和之:“御前畫院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p>
“效吳裝筆法飄逸,務去華藻自成一家?!痹谀纤萎嬙褐校R和之的繪畫風格無疑是最獨特的,他在學古,效法吳道子飄逸的筆力。吳道子技法被后世稱為“吳裝”,兩大絕技:“蘭葉描”和“鐵線描”。
“蘭葉描”是通過筆力中的抑揚頓挫來表現(xiàn)人物衣服的褶皺,形狀似蘭葉,特別像書法中的狂草,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吳帶當風”的氣勢,下筆很重但看上去飄逸,舉重若輕。
《八十七神仙卷》代表了中國白描繪畫的最高境界,“吳帶當風”也是對吳道子高超技法最好的概括。
馬和之顯然將“蘭葉描”的精髓用在了他的畫中,水面上的波紋、樹木枝干、高士的衣飾,每一筆都在一個美妙的弧度中形成,說他自成一家,是因為他沒有單純的照搬,而是把“蘭葉描”的筆觸變細,吳道子由草書轉(zhuǎn)化而來的疾風閃電般的仙氣,化為一股清風,馬和之將南宋楷書的筆力調(diào)和進“蘭葉描”的筆法中,溫柔了下來。
北宋是高聳的群山,筆直的樹木,威嚴肅穆。馬和之筆下的樹木是美好的姑娘,柔若無骨,波紋是她的裙擺,陪在高士身邊,身軀融入無盡的月光與沙灘之中,正是李白筆下的仙境。
百年后,元人趙孟頫將李白這句詩題在了畫面左側(cè)空白處,蓋上自己“趙氏子昂”私人印章。馬和之流傳于世的作品很少,只有幾幅,作為皇家畫師,他畫什么是由領導宋高宗決定的,完全有理由推斷這幅畫也是由宋高宗授意。趙孟頫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是宋皇室嫡親子孫。血脈這個事兒,玄。趙家人在藝術(shù)上有一貫的好審美,雖然馬和之并未將這首詩題在畫上,皇孫趙孟頫心有靈犀也未可知。
天寶十五年的大唐已經(jīng)過了他的鼎盛時代,戰(zhàn)亂四起,李白初次來宣城是受遠房堂弟宣城長史李昭的邀請,李昭特別強調(diào)了南朝詩人謝朓曾在宣城做過兩年太守。李白在京城不招待見,唐玄宗給了他點錢將他趕出了京城,游子之心漸衰,正在與妻子商量找個“桃花源”似的地方定居。一聽偶像謝朓的名字立刻來了精神,說服妻子自己又獨自啟程,說是去打前站探路子,其實更多是為了游覽游覽宣城的名勝古跡,登上陵陽峰上的謝朓樓,也算了卻一樁心愿。
公元753年——公元762年間,李白先后7次來到宣城,這里城景如畫,民風淳樸,李白干脆將這里當作中轉(zhuǎn)站,走遍了周邊的山山水水。上至官員,下至酒肆老叟,都把這位大詩人看作家人,禮愛有加。李白在宣城共作詩83首之多,占他現(xiàn)存詩歌的1/10,怨不得他“一生低首謝宣城?!?/p>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