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濟夫
山東省菏澤市李村鎮(zhèn)蘭口村東南隅原大王廟舊址,屹立著一通石碑。帽頂鏤刻二龍戲珠,原碑陽面楷書“障東堤”三個大字,也叫“新筑障東堤碑”,高2.9米,寬1.32米,厚0.36米;碑頭高0.7米,寬1.4米,厚0.43米;碑座寬1.84米,厚0.78米,高0.59米。碑文共330字,銘刻于陰面。
碑文主要記述了清光緒元年(1875年), 丁寶楨修筑大堤治理黃河的事跡。石碑完美無缺,圖文有驚世之美,書法風(fēng)格為隸書并糅雜顏體。新碑陽面為草書“修復(fù)東大堤”,背面為丁寶楨撰書碑文。碑文面積為一張半六尺宣紙,至今完好無損,字體厚重大方,大有別開生面之感,極具考古和歷史價值。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畢節(jié)市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他生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清咸豐三年(1853年)考中進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步入仕途;清同治二年(1863年),丁寶楨由長沙知府調(diào)任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清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晉升為山東巡撫。他任職期間,察知民情,體恤民困,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黃河治理,與魯西南沿黃各縣十分結(jié)緣,并留下碑文這一歷史記載。
丁寶楨任山東巡撫近10年,多次督修黃河大堤,檔案記載中最重要的有三次:清同治十年(1871年),黃河在鄆城縣侯家林決口,交通阻塞,多個州縣被淹。丁寶楨親赴工地,指揮搶險。負責(zé)治河的大臣建議,第二年動工堵筑。丁寶楨力請水涸時動工,并請命親自督修,與役夫同甘共苦,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龍”,堵住了決口,未及兩月工竣,費半而功倍。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河)決開州焦丘、濮州蘭莊,又決東明之岳新莊、石莊戶民埝”(《清史稿·河渠志》)。河水奪溜南趨,山東、江蘇、安徽數(shù)百里為災(zāi),運河交通廢棄,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丁寶楨毅然奏請督工堵筑,同年十一月,堵復(fù)東明石莊戶口門。清光緒元年(1875年),黃河在東明石莊戶北十余里的菏澤賈莊復(fù)歸原河道后,丁寶楨又挺身而出,親自督修,軍民同心,三月動工,五月堤成,筑起了先由賈莊龍門口向下修到東平縣十里堡,后由賈莊向上,修到東明縣謝家莊,高14尺、頂寬30尺、身厚百尺、全長250里的障東堤。堤修好后近百年黃河沒再決口,保證了方圓幾百里村莊百姓的安全。
新筑障東堤碑文,記述了“光緒紀(jì)元,歲在乙亥”,即1875年在菏澤賈莊督監(jiān)修筑長堤。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因為古先人逐水而居,助推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菏澤就是黃河支流直接催生的古文明發(fā)源地。古菏澤有四大澤、十三條河流,縱橫交錯,草木繁茂,很適宜人類居住生活,成為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菏澤古來就是黃河入魯?shù)谝徽?,既受益黃河水的滋潤,也曾因幾次決口而飽受水患之苦。昔日的幾大湖澤和河流被黃河泥沙淤沒,沉埋地下8~10米,形成而今的地貌。這從菏澤城區(qū)因樓盤開發(fā),挖出的元代古沉船和價值上億的青花瓷就可略見一斑。菏澤縣境內(nèi)這一段大堤,屬于關(guān)鍵部位,清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開始動工,三月初主體完成,“長二十一里二十六丈”。
障東堤250余里,碑文僅用70個字描述,著墨甚少。工期從農(nóng)歷三月到五月,“五閱月而堤成”。最主要的社會效果是“庶幾,民安其居,運道永固”。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跨省域(直隸、山東)、連六縣(東明、菏澤、鄄城、鄆城、梁山、東平)的浩大工程,戰(zhàn)勝了水患,使得黃河安全改道,流入渤海。并且從南向北,一直修到黃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東平,保住了運河的水源,恢復(fù)了大運河漕運、灌溉、經(jīng)貿(mào)功能,保障了南北運輸?shù)拇髣用},使得人口最密集的半個中國受益。
丁寶楨在碑文中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記述工程賬目,這種做法極為罕見。碑文語言平實,記述具體,從大堤的長度、寬度、高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可以看出障東堤工程浩大。此工程造價,最初估銀470萬余兩,經(jīng)勘查壩工約需120萬兩,堤工約需150萬兩,后堤工又核減到81萬兩。“帑銀五十四萬兩”是工程花費國庫銀兩的總數(shù),雖是庫銀,也是民脂民膏。丁寶楨這樣記述的目的,一是為了讓后人永遠牢記人民群眾的歷史功績,后面有“今幸借民力,獨告厥成功”;二是為了客觀真實地給工程做個總結(jié),而核心的一句話則是“工用物料有稽”。丁寶楨是要告訴天下人,障東堤工程善始善終,清清白白,皇天后土,均可為證。
丁寶楨在工程施工中,不僅成立了指揮部,還專門設(shè)立類似現(xiàn)在的會計、統(tǒng)計、檢查、審計、紀(jì)檢、監(jiān)察等在內(nèi)的機構(gòu)。工程結(jié)束后,拉出了“菏澤賈莊大工合龍收支各款清單”,尾數(shù)精確到“六錢九分八厘”,余款精確到“四十五兩三錢二厘”。可見,丁寶楨立碑的目的不是炫耀,而在于向朝廷、向百姓、向歷史交一筆明白賬。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員能做到這樣,可謂是有膽有識、有胸懷、有氣節(jié)。
據(jù)史載,丁寶楨創(chuàng)建的黃河南岸的“官堤”——障東堤,就是現(xiàn)在的南金堤,1946年人民治黃以前為臨黃堤,后為黃河的二線堤防,1954年曾全面進行修補。1958年以后,隨著臨黃大堤的復(fù)修和防洪能力的提高,障東堤只作為綠化林帶,仍由黃河河務(wù)部門管理。至今人們漫步林間、乘涼樹下,仍念念不忘丁巡撫功績。
丁寶楨在山東任巡撫,為官廉潔剛烈。禮部尚書李端芬感于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這表明丁寶楨不僅在治理黃河上有顯著的成就,就是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在督工堵筑決口、專注黃河治理入海時,日本挑釁,以武力侵略中國。丁寶楨密陳海防計策,在煙臺、威海、登州(今蓬萊)等處構(gòu)筑炮臺,加強海防建設(shè)。同時,他面對外界“船堅炮利”的現(xiàn)實,積極致力于“求富自強”的洋務(wù)運動。他放眼看世界,“仿照外洋槍炮之巧如法制造”“棄我之短,奪彼之長”。
清光緒元年(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上奏清政府批準(zhǔn),開山東近代工業(yè)之端,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興辦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shè)備,制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范。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jīng)驗,創(chuàng)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制造工廠——四川機器局。山東、四川機器局的創(chuàng)辦,成為兩省近代工業(yè)的開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制造了一批性能優(yōu)良的武器。
丁寶楨從小就熟讀孔孟著作,仰慕孔孟之鄉(xiāng),又長期在山東任職,早已將山東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努力為山東父老辦實事。清同治八年(1869年),丁寶楨創(chuàng)辦了山東第一家新式學(xué)堂——尚志書院,不但傳授傳統(tǒng)儒學(xué),還教學(xué)天文、地理、算術(shù)等,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還創(chuàng)辦了山東第一家官辦書局——山東書局。丁寶楨在百忙之中,為山東書局??笨瘫尽妒?jīng)讀本》。清同治九年(1870年),丁寶楨協(xié)助整理輯書史的巨著——《玉函山房輯佚書》594種,分訂一百冊印刷行世,為后世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清朝晚期出了一個紅極一時的太監(jiān)安德海,先后侍奉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多年。咸豐帝死后,安德海成為慈禧太后心腹,頗受寵信,在宮廷內(nèi)外驕橫無比,連同治皇帝載淳、恭親王奕■都不放在眼里。清同治八年(1869年)秋天,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到江南采購?fù)位实鄞蠡樗弥?。安德海在未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出宮游玩,借機公然巨額索賄。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八月二日,他以清宮祖訓(xùn)“太監(jiān)不得私自離京”為由,派騎兵將行至泰安境內(nèi)的安德海抓獲,押往濟南,并火速上報與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八月六日得旨,獲許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删驮诖藭r,慈禧太后發(fā)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八月七日,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后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濟南泉城西門外丁字街(今飲虎池街北段)斬首,生米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丁寶楨太歲頭上動土,此舉震驚朝野。曾國藩贊嘆丁寶楨為“豪杰士”,慈禧太后也親筆題寫了“國之寶楨”。
清光緒二年(1876年)十月,丁寶楨調(diào)升四川總督,治蜀十年,多有建樹。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病逝于成都任上。丁寶楨本應(yīng)葉落歸根,但貴州早已無家。原來,丁寶楨母親去世,他返鄉(xiāng)丁憂期間,貴州發(fā)生“匪患”,丁寶楨變賣祖?zhèn)骷耶a(chǎn),組建隊伍剿匪,老家蕩然無存。丁寶楨任職山東按察使后,便攜家眷和族人到山東,任職長達13年之久,其妻和二哥等人先后辭世。丁寶楨向朝廷請旨同意,在濟南購置10畝土地作為墓地。因此,丁寶楨病逝后,山東父老聯(lián)名具奏朝廷,請求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濟南安葬。朝廷下旨:“準(zhǔn)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辈⒆焚浧涮犹?,謚號“文誠”。按照規(guī)定,丁寶楨的靈柩可以一路直行,遇水搭橋,逢屋拆屋。丁寶楨的長子認為這樣做會擾民禍國,不符合丁寶楨心愿,便舍近求遠,走水路。第二年,丁寶楨的靈柩回歸濟南,安葬于丁家林地、原配諶夫人墓東側(cè)。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吊,軍民悼哭”。在丁寶楨陳列館里有丁公銅質(zhì)雕像,身后額匾鐫題“高山仰止”,兩側(cè)鐫有金字楹聯(lián)“平遠奇男撫東督川勇于任事懲惡揚善一身正氣;晚清重臣愛國為民睿智超群廉潔奉公兩袖清風(fēng)”,高度概括了丁寶楨“勤勉為官,清廉自守”的光輝一生。
現(xiàn)在有一道名菜——“宮爆雞丁”,原名叫“宮保雞丁”,由丁寶楨發(fā)明。據(jù)傳,丁寶楨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總督任上創(chuàng)制了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原本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來越傳越廣。所謂“宮?!?,本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恰皩m?!敝唬谑撬l(fā)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他的紀(jì)念。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敝?,就把“宮保雞丁”按炒制方法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卻失去了對丁寶楨的紀(jì)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