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提起《百家姓》,幾乎人人都能背出它開頭的幾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說來有趣,“百家姓”版本眾多,不少朝代都有編寫。然而無論怎么變更,我們最為耳熟能詳?shù)摹鞍偌倚铡保琅f還是那個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的古老版本。
“百家姓”的“百”是個虛指。按照通行的今本《百家姓》,書里其實總共收錄有504個姓氏。然而,我國實際上的姓氏數(shù)量還要遠遠高于這個數(shù)字,僅是常見于古代文獻的姓氏就多于五千個。
因為全文基本由姓氏排列而成,所以《百家姓》的內容其實相當單調直白。然而,就在這沒有任何文理的單字排列中,也傳遞著編者的思想觀念,暗合著王朝更替之際風云變幻的歷史,甚至,根據(jù)一些學者的推斷,可能還包含著復雜的政治意圖。
根據(jù)南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百家姓》的開篇諸姓順序是這樣來的:“ 如市井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無可疑者?!?也就是說《百家姓》的起首八姓,“趙”為宋朝國姓,因而排于首位;“錢”為作者故國吳越之國姓,因而次之;“孫”為當時的吳越國王錢俶(即忠懿王)正妃,所以位列其后;“李”則為南唐國姓;次句“周吳鄭王”則都是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镠(即武肅王)而下的后妃之姓。
武肅王錢镠,被后世傳為美談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即是這位吳越國主寫給他夫人書信中的句子。吳越國從來奉中原政權為正統(tǒng),而錢镠在臨終前亦曾囑托諸子,“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這“事大”可謂是吳越一以貫之的國策。
錢镠之孫錢俶,即忠懿王,是吳越國末代國君。即便吳越國一直以來對宋俯首稱臣,且對于宋朝皇帝,錢俶是畢恭畢敬,出錢出糧出兵力,可謂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然而,吳越國還是免不了要被宋吞并的命運。錢俶在宋的不斷施壓之下甚感憂懼,知道已經(jīng)不能負隅頑抗,不如主動退讓,于是他下令撤去境內所有御敵之制,“文軌大同,封疆無患”(《吳越備史》,補遺)。
當代有學者推測,《百家姓》作者很有可能是錢俶之弟錢儼(字誠允)。
錢儼其人文思敏捷,好學而博聞,《吳越備史》即為其所著。假如《百家姓》作者真是他,那么在這王朝更替惶遽不已之際,其輯錄《百家姓》,以“趙”為首,“錢”在其后,便相當好理解了。這既是奉趙宋為正朔,體現(xiàn)出恭順與臣服,又是在暗暗提醒北宋無忘君臣之恩義,力求“保俶”,希望宋朝廷能夠善待吳越王錢俶與其舊臣。
如今家喻戶曉的《百家姓》,只是作為童蒙識字讀本通行于市,大概也早已無所謂當初的真相究竟怎樣了吧。
Jessie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