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正說是理,反說也是理,甚至亂說還是有理?不是因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順序,而是因為只要一段話有一種循序漸進的趨勢,聽起來就特別有道理。這時,說話的人甚至不需要給出事實根據(jù),聽話的人就會自動腦補。
無處不在的“滑坡謬誤”
從小到大,我們常聽很多人講兩種句式。每次聽,都會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卻又一時無法反駁。其一:“再這樣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怎么得了?”
比如,你不愛收拾房間,其實也沒多大事兒,可是架不住媽媽天天嘮叨:“連個房間都整不清楚,你這樣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家里豈不成垃圾堆了?”像這種說法,你要怪她無事生非,可你確實也有不對的地方;你要說她小題大做,可人家說自己是以小見大。就算你拍著胸脯說“我不會這樣下去的”,對方又憑什么信你?左說不對,右說也不對,這個特別容易把人帶到溝里的邏輯陷阱,就叫“滑坡謬誤”。
所謂“滑坡謬誤”,就是對方看一件事不順眼,可事情本身又找不出大問題,所以他就把這件事推向極端,來凸顯其中的壞處。就像把你放在一個滑坡上,從后面一推,讓你一下子滑到溝里,本來沒事也變成有事。
回到剛才這個例子,你本來只是不喜歡收拾屋子,結果對方拋出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于是你好像突然輸?shù)袅苏麄€人生。
實際上,很多人在分析嚴肅的社會事件時,也會陷入這種“滑坡謬誤”。社會上出點兒什么雞毛蒜皮的事,都有一堆人跳出來說什么“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可是最后往往被證明是杞人憂天。
為什么會被帶進溝里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滑坡謬誤”?這是因為人有一種本能——“秩序偏好”。也就是說,人們會特別喜歡談趨勢、談走向,喜歡在變化與成長背后找出規(guī)律。因此,“循序漸進”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來”是漸次延伸遞進的關系,就會天然地具有一種說服力。
比如這段話: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是不是很發(fā)人深???可是你把它調(diào)換一個順序再看:命運改變性格,性格改變習慣,習慣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思想。是不是同樣也覺得頭頭是道?甚至你還可以試試把順序打亂:習慣改變思想,思想改變性格,性格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居然還是覺得有道理。
為什么正說是理,反說也是理,甚至亂說還是有理?不是因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順序,而是因為只要一段話有循序漸進的趨勢,聽起來就特別有道理。這時,說話的人甚至不需要給出事實根據(jù),聽話的人就會自動腦補。
因此,我們需要警惕,不然一不留神,就會被這種偏好帶到溝里。比如,《禮記》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蹦憧催@里面的趨勢,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短短幾句話,就描繪出了一整套從小到大、從內(nèi)到外、從知識到德行、從個人求學到天下太平的流水線。
可是,這里的順序關系,真的是必然的嗎?一個人如果對“格物”沒興趣(比如一代大儒王陽明),他就勢必“心不正”嗎?當你想到這一層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個鏈條不一定錯,但它只是一種可能的預判而已。換句話說,“滑坡謬誤”的結論不一定錯,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當成嚴格的邏輯推導。
用好兩招心智防身術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應對這類謬誤?在此提供兩個思路:第一,回歸效應;第二,集中議題。
什么是回歸效應?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事物變化是像波浪般圍繞著一個正常值上下波動。所以,當你覺得有可能出現(xiàn)極端時,反而可能即將“回歸正常值”。
比如,歷史上,裙子的長短一直在起伏波動,甚至有人提出了“裙邊理論”,認為這跟經(jīng)濟的波動成反比,也就是經(jīng)濟越好裙子越短,經(jīng)濟越差裙子越長。既然經(jīng)濟總有波動,那么裙子的長度也不至于一路短到底。姑且不論二者是否嚴格對應,至少此類現(xiàn)象都有一種“波動”的特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保守和自由主義的潮流經(jīng)常是風水輪流轉。但是千百年來,這世上的風氣,也沒真的“沉淪”到哪去。
再說“集中議題”。喜歡玩“滑坡謬誤”的人,往往會把一個說不上好還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讓它們一下跌進泥潭里,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顯就不對的事綁定在一起。
所以這時一定不要上當,集中討論原來的議題,別被帶偏了。比如某大學曾發(fā)生過一個爭議,當校園全面禁煙時,因為一些老教授多年的煙癮實在戒不掉,所以學校打算在校園里開設吸煙專區(qū)。結果,這個專區(qū)引發(fā)了少數(shù)學生代表的質(zhì)疑,他們對校方說:“如果因為有人想抽煙,學校就要設立吸煙區(qū),那么還有人想喝酒,學校是不是也要為他們設立喝酒區(qū)?那還要不要設立麻將區(qū)、火鍋區(qū)、嚼檳榔區(qū)?”碰到這種情況,就要把議題焦點緊緊鎖定在“是否設立吸煙區(qū)”上,避免事情的焦點跑到其他地方。
總之,應對“滑坡謬誤”有了“回歸效應”與“集中議題”這兩招心智防身術后,再去看類似的問題時,你的思路就會清楚多了。
(《視野》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