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西征的孤篷上,林則徐佇立船頭。岸上,前來送行的將士和百姓揮手泣號。
這是1841年7月,不久前,他接到道光帝的旨意,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fā)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在浙江鎮(zhèn)海前線被就地押送流放。此時,他正取道杭州,遠赴伊犁。
路過鎮(zhèn)江,他巧遇深交多年的好友魏源,于是將自己苦心搜集的異國信息和翻譯編纂的《四洲志》手稿鄭重交付魏源,囑請他撰寫《海國圖志》,啟發(fā)君心民志。
次年5月,林則徐行抵西安,暫駐休養(yǎng)后再次上路——前方是大漠邊關(guān)、孤星冷月,后邊是兵荒馬亂、烽火狼煙和萬里家國的殘局。再度啟程時,他心緒萬端,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句句滾燙,字字熾烈。此時的他,并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心中所放不下的依然是國家。
林則徐,近代中國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被譽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它是國際天文學(xué)史上極少的、用中國政治家名字命名的行星——林則徐星,這是1999年國際天文學(xué)聯(lián)合會為表彰林則徐禁煙與水利這兩大功績而命名的。
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出生于福州侯官左營司巷(今福州市中山路19號)。據(jù)說他出生那天,父親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聯(lián)想到南朝才子徐陵,于是為他起名林則徐:則,效法也;徐,徐陵也,是林賓日為兒子樹立的一個楷模。
林賓日十分重視對林則徐的教育,在林則徐4歲時便將他“懷之入塾,抱之膝上”,與童生們一同聽講,“自之無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歲時,林則徐已熟習(xí)諸種文體,堪稱神童。
林賓日特別注重身教。當時考秀才須由廩生保送,有人送來很厚重的禮物,請林賓日保送,林賓日回絕了。還有個同鄉(xiāng)出重金聘林賓日當家庭教師,林賓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絕。林賓日平日為人處事的作風(fēng)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林則徐。林則徐后來回憶父親:“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文?!?/p>
母親陳帙對林則徐的影響也非常大。林則徐小時候,母親帶著幾個姐妹做女紅,日夜操勞,讓林則徐“見而愀然,請代執(zhí)勞苦或推讓飲食”。母親卻正色道:“男兒務(wù)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母親的話,讓林則徐豁然明白了自身的價值。
1798年,14歲(虛歲,后文同)的林則徐中福州侯官第一名秀才,隨后入讀當時福建的最高學(xué)府——鰲峰書院。書院的山長(院長)鄭光策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一身錚錚鐵骨,進士出身的他沒有步入仕途,而是選擇在閩中各大書院講授經(jīng)邦濟世之學(xué)。在這位耿介鴻儒的諄諄教誨下,林則徐小小年紀便有了經(jīng)世救國之抱負。
據(jù)說,林則徐八九歲時,有一次先生帶著學(xué)童們登上閩江北岸的鼓山之巔,大風(fēng)鼓蕩,海浪滾滾,先生興之所至,一句上聯(lián)脫口而出:“海到無邊天作岸?!弊寣W(xué)童們對下聯(lián)。孩子們紛紛抓耳撓腮時,林則徐已對出下聯(lián):“山登絕頂我為峰!”小小年紀,出此豪言,先生登時震驚。
彼時,這個孩子或許想不到,未來他會一手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大幕,在近代中國的大變局中,將一生不變的愛國情懷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一生踐行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誓言。★
(責(zé)編/袁棟梁 責(zé)校/陳小婷 來源/《海祭——從虎門銷煙到鴉片戰(zhàn)爭》,陳啟文著,花城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山之巍峨:林則徐傳》,郭雪波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