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丹丹
摘 要:在當今多元化發(fā)展的主流趨勢下,動畫藝術要尋求新的發(fā)展方向,可以從泛義的層面上進行衍生創(chuàng)作。紙,這種古老而多變的媒材為從更多層面上進行衍生創(chuàng)作提供了研究方向。文章從動畫的本質出發(fā),結合紙藝的動畫衍生形式,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方面進行歸類陳述。
關鍵詞:跨學科;動畫的本質;動畫衍生;紙藝
注: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2018GZQN14)研究成果。
動畫藝術發(fā)展百年,其傳統(tǒng)定義為以單格或定格方式,以攝影機或電腦軟件等媒介所完成的活動影像。大眾對動畫普遍的認識停留于屏幕載體的二維或三維影像。然而,“animation”這個英文單詞,源于拉丁文的“anima”即“靈魂”。動畫的內涵其實是把原先不具有生命的,或者說不會活動的東西,變成有生命的,也就是動態(tài)的事物。從這個層面出發(fā),本文所討論的動畫衍生形態(tài)注重動畫的本質,即“故事”與“表達”,“故事”的要素是創(chuàng)意和劇本,“表達”的要素是角色、運動、播放(也可稱為展現方式)三個方面,所有與之相關的藝術形態(tài),我們都可將其納入到研究范圍。故此,動畫衍生的內容變得豐富而有趣,甚至可作為一個跨學科式的嘗試,如偶劇演出、剪紙紙偶劇場、大型操縱偶舞臺表演等都可以歸入動畫衍生。
本文從紙藝創(chuàng)意的方向探討動畫的衍生形態(tài),是指以紙質媒介制作的各種動畫衍生藝術為方向。紙是從古至今用途最廣泛的媒材之一,其性能多變,用途廣泛,改變其特性,可有紙品、紙漿、紙黏土等多種形態(tài)。
一、從靜態(tài)動畫衍生形態(tài)入手
所謂的靜態(tài),是指動畫中的造型因素,包括了角色、場景、道具等。結合紙藝研究,主要從制作層面上分類。
(一)結合故事主題的紙品藝術
紙品,是指利用紙的原生形態(tài),僅通過紙表繪畫、打印、剪裁等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如中國的剪紙文化、西洋的paper doll(換裝娃娃書)、立體書等。繪制不同景觀的紙板通過多層前后放置,能快速產生前中后的景深效果,這也是舊式舞臺布景板的原理。利用這種方式,用紙品制作的動畫衍生可考慮采用立體隧道書形態(tài)。
(二)結合故事主題的紙漿藝術
紙漿藝術,英文Paper mache,來自于法語Papier-m■ché。紙漿藝術非常多樣化并且極具創(chuàng)意空間,是全世界藝術創(chuàng)作流行的媒材,雖然它在中國的普及率并不高,更多是用于幼兒美術教育。2018年,筆者組織有興趣的學生組成學生團隊“奇偶劇團”,構思出極具童話色彩的故事劇本《糖果鎮(zhèn)》,以其為藍本,篩選出四個性格和造型迥異的角色作為巨型紙漿操控偶形象。耗時兩個多月,筆者帶領學生制作出四個兼具故事背景及趣味性的巨型操控偶,是比較成功的動畫衍生作品。圖1為四個角色成品及其部分制作過程圖。
(三)結合故事主題的黏土藝術
這里的黏土包含很多種類,如傳統(tǒng)紙黏土、超輕黏土、石粉黏土等等,它們的形態(tài)雖然是固體軟泥,但其成分主要是紙纖維。黏土與紙漿不同,紙漿是紙品浸泡膠質(如乳膠、聚丙烯酸等)通過層敷黏貼逐漸成型,而黏土則是以紙纖維混合灰質(如長石)及膠質等以一定比例搗碎混合而成,根據類型不同各具韌性和可塑性。在特性上,紙漿較輕薄,韌性好,適用于面具、頭套等有空洞的造型,可以用逐層疊加粘貼的方式覆蓋大骨架,做出空腹的大形態(tài),所以多數大型偶體會用其做面部和肢體。而黏土較重,易碎,不耐撞擊,但可塑性強,多用于制作小尺寸的實心模型和場景道具。筆者在定格動畫課堂上實踐過紙質黏土創(chuàng)意的動畫衍生實驗。學生以小團隊為單位創(chuàng)作單一場景故事,用木板結合石粉黏土等材質搭建微縮劇場,用紙和布及黏土塑造活動關節(jié)偶,最終進行扯線傀儡偶演出。圖2為筆者的微縮劇場和傀儡偶示范作品。
(四)結合故事主題的紙布藝術
紙布工藝是筆者在紙漿工藝上進行的一種改良。為解決紙漿表層易磕碰、粘貼不均等問題,在紙漿工藝表層再覆蓋混合石粉黏土漿的布,使制作出的工藝品帶有肌理表層。不同質地不同織法的布面還為紙漿品增加了豐富的肌理類型。筆者動畫角色《動物森林中的英式下午茶會》道具衍生設計作品,就采用了這種紙布工藝,如圖3所示。
二、從動態(tài)動畫衍生形態(tài)入手
所謂的動態(tài),是指本文動畫泛義中的運動、播放(也可稱為展現方式)因素,包括了故事的敘述、角色的演出、展現載體等。靜態(tài)是動態(tài)的基礎,結合前述對紙藝動畫衍生品制作的研究,這里從故事排演表達上分類,有以下多種可能性:
(一)紙藝微縮劇場類演出
前述的紙品隧道書劇場、小型傀儡偶劇場都屬于這類,它們有體積小、便于移動、對演出時間和場地要求不高等特性,非常適合小范圍排演。筆者曾進行實驗,在美術教育專業(yè)學生進行中小學實習教學期間,讓其在美術課堂上展示微縮劇場傀儡演出。青少年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旺盛,這種有觸感有互動的現場演出,比屏幕上的多了真實性,同時也拓展了他們對動畫的理解。
(二)大型紙漿操控偶演出
筆者在此動畫衍生研究中讓大型偶的排演跳出舞臺限制,用巡游和即興演出的方式代替,增強互動性。這也有別于傳統(tǒng)動畫只能觀看不能介入的展示模式,讓其成為一種集視覺奇觀性和參與性于一身的動畫衍生形態(tài)。這種演出方式使大眾高度融入,是傳統(tǒng)動畫普通觀演所不能達到的,而從“演出”和“表達”的層面看,這些使用偶體和面具結合真人表演創(chuàng)造奇幻角色和奇幻空間、劇情的演出,無不是動畫的衍生變體形式。
(三)紙藝角色和道具的互動展示
紙藝制作的小面具、活動關節(jié)偶、場景道具等除了演出功能外,還具備展示及互動功能,這也是動畫衍生的一種形式。這種市集是一種更為多元化的民眾交流形式。市集內擺攤的多為普通大眾,通過申請,他們可以擺售自己的手作工藝品、玩偶、藝術創(chuàng)作等任何形式的自制物品。市集舉辦方還會邀請街頭藝術表演者和工作坊參與,讓路過的民眾有直接的互動體驗。
本文是筆者對個人近年來結合紙藝與動畫的實驗經驗總結梳理,希望從廣義上進一步打開動畫創(chuàng)作的大門,提出多種動畫衍生形態(tài)藝術。這種嘗試是一種跨學科式的,匯集動畫造型、雕塑、綜合材料、戲劇、服裝等學科形態(tài),讓學生以“玩”的心態(tài)融匯所學,做出更具多元化創(chuàng)意性的藝術形態(tài),而多元化也是國際新媒體藝術發(fā)展的一個總趨向。
參考文獻:
[1]余為政.動畫筆記[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王茜濡,王睿.實驗動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弗尼斯.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4]楊清貴.立體書不可思議[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