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時代定位是:博物館知識教育、自治素質教育、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這三個層次構造是三位一體的并列關系,相輔相成。三者有機結合,利于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中的職能,致力于建設全民高文化、高素質的新型社會。
【關鍵詞】博物館知識教育;自治素質教育;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在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及公眾的認識中,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是學校課堂教育的“補充教育”“第二課堂”,其專業(yè)性、特殊性和資源廣泛性是其他社會教育活動所無法比擬的。作為新一代的博物館人,我們要不斷總結和探索如何充分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做好適應現代文明的新時代社會教育的定位,明確方向,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多層次目標決定了博物館社會教育應包含多層次構造,即博物館知識教育、自治素質教育、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符合新時代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定位。
博物館知識教育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基礎,許多家長帶著孩子進入博物館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學習到更多校園學習中沒有的知識。在博物館的日常觀眾調查中,“了解到很多歷史”“學習到很多博物館知識”等此類的觀后感頗為平常,因此,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知識教育。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聚集地,匯集了人類的發(fā)展歷史及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博物館都有著不同層面的知識,涉及歷史、文學、藝術、民俗、自然生物等多個領域。博物館里有大量的文物,還有非常多非物質文化遺存,每一件文物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它的功能、材質、由來、工藝……這一系列的信息覆蓋了歷史、政治、工藝、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博物館是一個非常肥沃的知識土壤。博物館社會教育應立足于博物館所蘊含的知識,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把這一些知識從具象到抽象,從抽象再聯(lián)系具象,達到傳播知識的具象教育。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中所運用的博物館知識覆蓋面廣,內容豐富,能填補學校教育中未涉及或空缺部分,提高全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的全面型人才。
詮釋是博物館的靈魂,使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進入人們的生活。博物館服務對象是進入博物館的人,為人存在的機構,應以人為本,如果不能與人們的生活結合,發(fā)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那么博物館就失去它的靈魂。博物館是值得不斷探索的地方,在公眾的眼里,博無館甚至成為了新形式的一種旅游景點,很多人本地域的博物館都不曾進入,意識中,公眾認為博物館是一座無法融入生活的象牙塔,因此,公眾對博物館的認識和親近欲望相對薄弱。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還應致力于博物館學知識的推廣,通過社會教育手段,讓公眾重新認識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引導公眾關注和走進博物館。
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再是以“教”為重點,而是引導和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地“學”,以往的學習是以知識本身的學習為目的,現在更多的是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啟發(fā)性的自我教育能力。博物館社會教育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理解。狹義方面,通過社會教育活動,使教育對象學習到一些博物館有關的文化知識;廣義方面,社會教育活動中的教育是一種教養(yǎng)教育,有別于學校的課堂式教育,注重教育中參與對象的互動性,達到自治素質教育,團體中的互相教育。
博物館社會教育是一個豐富多彩而又生動有趣的知識載體,參與其中的人,本身的求知欲望較容易受到激發(fā),自然而然地顯現出很多問題:這個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它是這個顏色?它是什么工藝呢?……這種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沖動,是極為珍貴的學習動力,也是學習最放松的狀態(tài),人們探究學習,答疑解惑的過程,即是自我學習、自治素質教育的過程。博物館社會教育無論采用任何教育形式,都應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積極引導、啟發(fā)參與者進行自治素質教育。博物館社會教育通過講座、沙龍、DIY制作、親子課堂、場景表演等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參與者會迸發(fā)出新的自我個體,彼此之間產生互動的親密關系。這種知識本身之外的重新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潛能的激發(fā),就是參與者自治素質教育的過程,亦是博物館社會教育質的提升。博物館的自治素質教育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社會教育活動中,在獲得知識本身的基礎上,都能夠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地得到不同的自治素質教育,各得其所,各得其樂。針對不同階層與不同年齡段的受眾,自治素質教育的側重點也應相應的變化,比如青少年側重于公民基本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成人側重于政治覺悟和社會責任心;殘障人士側重于正視自身和建立自信。
博物館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單方面的收獲知識、掌握技能,建設健康的心理,而是從知識到技能到價值觀到生活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通過自治素質教育達到人格完整、完善、健全。自治素質教育有助于個體社會性以及公共性的的養(yǎng)成,是現代人人格形成的組成之一,而自治素質教育促使個體在群體中互相影響和互相教育。因此,自治素質教育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本質。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城市或地區(qū)文化展示、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教育作用,主要職能是在實現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展覽展示、社會活動等形式,提高文物利用水平,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博物館的歷史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同的歷史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側重點因適應時代的需求而有所差異,但歷史教育這一功能一直受到重視,新時代的博物館社會教育仍需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歷史教育功能。國家歷史文化是地域歷史文化宏觀的組合整體,國家歷史文化教育能夠加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地域歷史文化是微觀的組成部分,地域歷史文化教育可使同地域民眾加強對本土歷史文化的熱愛,產生“共同體”意識。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復合體,博物館社會教育應將兩個部分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這些都能夠激發(fā)民眾對祖國、家鄉(xiāng)的大好河山和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所以,宣傳和發(fā)揚愛國主義思想要求我們要進行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博物館社會教育應加強以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為載體,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民眾通過對歷史的重溫和剖析,使民眾認識和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光輝歷史,認知偉大的中華民族,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過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fā)展歷程,各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卓越貢獻,中國歷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重大事件,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封建腐朽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浴血奮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和不朽的業(yè)績,銘記為了革命勝利、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通過這些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民眾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進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tǒng)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恒古不變的主題,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的民族思想和行動準則,也是中華名族民族意識的重要體現,鼓舞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團結奮斗,是推動我國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新時代,發(fā)揚和傳承愛國主義,對于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感,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愛國主義教育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核心,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是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石,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形象地反映國家與地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可以教育民眾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具有使民眾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認知歷史、弘揚道德、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功能,在國民素質教育中,其貢獻功不可沒。
盧浮宮館長H.Valorette曾說:“博物館是公民責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創(chuàng)造地,它保存著理解世界的鑰匙?!比藗冊诓┪镳^社會教育中了解到的歷史,學習到的知識,所帶來的感動,會成為人生的積淀,會讓人們的生命變得厚重而溫暖。博物館社會教育具有巨大的潛能,不僅有助于現代社會穩(wěn)定和更新,更是促進其品質和卓越的一股改革力量。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時代定位是,博物館知識教育、國家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自治素質教育,這三個層次是三位一體的并列關系,相輔相成,亦是實現博物館知識教育、自治素質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發(fā)展的良好模式,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中的職能,致力于建設全民高文化、高素質的新型社會。
作者簡介:林閩敏(1984-),女,福建漳州,本科,館員,研究方向:閩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