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兒童再發(fā)性腹痛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特點為病因隱匿、體征模糊及癥狀突出的腹部綜合征,多以鎮(zhèn)靜劑和解痙劑對癥治療,復發(fā)率較高,臨床療效不佳。有研究顯示[1],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發(fā)病原因較多,既往多認為與腸胃功能紊亂及不健康飲食等有關。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2],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桿菌內含有大量的尿激酶,可直接參與上消化道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是最為常見的感染源之一[3]。研究證實[4],幽門螺旋桿菌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和慢性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等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密切關系。本研究探討兒童再發(fā)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以期為提升臨床治療兒童再發(fā)性腹痛提供借鑒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再發(fā)性腹痛患兒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再發(fā)性腹痛診斷標準且腹痛發(fā)作次數(shù)>3次;無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者;疼痛為非特異性間歇性發(fā)作;疼痛部位無固定區(qū)域;意識清晰具備正常的認知能力和讀寫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各項問卷調查者;均為自愿參與該研究者。排除標準:檢查前6個月內服用過抗生素者;不能進行胃鏡檢查者;意識模糊且神志不清者;不具備正常的交流認知能力;消化道出血者;臨床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者。98例患者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10~14歲,平均(12.43±1.25)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2.67±3.86)個月;其中食欲差36例,惡性嘔吐42例,反酸2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資料調查表收集患兒的年齡、性別、病程、住院天數(shù)、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頻率、疼痛類型、血清標本及胃鏡檢查等信息。
1.2.2 血清Hp-IgG抗體檢測方法[5](1)將待檢血樣進行1∶200稀釋。(2)設置陰性對照孔和陽性對照孔各兩個,分別加入100 μl的陰性和陽性對照,同時設置一個空白對照孔,加入100 μl稀釋后的待測樣本。(3)將樣本放置于37 ℃溫箱進行培育30~40 min。(4)將稀釋的洗液注滿個孔,靜置30 s后甩凈,反復進行3次。(5)將陰性和陽性對照孔加入100 μl的酶標記物,空白對照孔不添加液體。(6)放置于37 ℃溫箱培育30~40 min后,進行洗滌反復3次。(7)每孔加入50 μl的底物緩沖液后,再加入100 μl底物液,搖勻震蕩后放置于37 ℃溫箱進行培育30~40 min。(8)每孔加入50 μl的H2SO4終止液,震蕩混勻后,進行490 nm波長處測量OD值。
1.2.3 血清Hp-CagA抗體檢測方法[6](1)將待檢血樣進行1∶200稀釋。(2)將濃縮洗滌液稀釋10倍后配成洗液。(3)將所需用量的反應微孔條分別加入100 ul待測血樣。(4)每孔加入100 ul緩沖液,震蕩混勻后放置于37 ℃溫箱進行培育30~40 min。(5)甩干凈孔中液體后,用洗液反復沖洗和甩凈3次。(6)每孔加入酶結合物100 ul,混均后放置于37 ℃溫箱進行培育30~40 min。(7)每孔加入50 ul的H2SO4終止液,震蕩混后,在波長490 nm處測量OD值。
1.2.4 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7]采用13C尿素呼氣試驗,指導患者服用80~100 ml涼白開水送服1粒尿素13C后30 min進行呼氣,將收集的0~30 min時間段的呼氣樣本進行CO2檢測,檢測值(DOB)=δ‰(30 min)-δ‰(0 min),當DOB值≥(4.0±0.4)則判定為幽門螺桿菌感染。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和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率 98例患者中33例Hp-IgG抗體陽性,Hp-IgG抗體陽性率為33.67%;其中男56例,Hp-IgG抗體陽性18例,陽性率為32.14%;女42例,Hp-IgG抗體陽性15例,陽性率為35.77%;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Hp-IgG抗體陽性率呈上升趨勢,14歲陽性率高于10歲陽性率,見表1。
表1 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率(n=98)
2.2 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患兒血清Hp-CagA抗體陽性率 98例患兒中26例患兒血清Hp-CagA抗體為陽性,陽性率為26.53%,其中男18例,血清Hp-CagA抗體陽性14例,陽性率為77.78%;女性15例,血清Hp-CagA抗體陽性12例,陽性率為80.00%,見表2。
表2 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患兒血清Hp-CagA抗體陽性率
2.3 兒童再發(fā)性腹痛13C尿素呼氣陽性檢出率 98例患兒中陽性檢出例數(shù)為34例,陽性檢出率為35.69%,其中10歲陽性例數(shù)為3例,陽性率為23.08%,14歲陽性例數(shù)為12例,陽性檢出率為46.15,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13C尿素呼氣陽性檢出率越高,見表3。
表3 兒童再發(fā)性腹痛13C尿素呼氣陽性檢出率(n=98)
2.4 胃鏡檢查結果與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率情況 對98例再發(fā)性腹痛患兒進行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鏡下異常改變的Hp-IgG抗體陽性例數(shù)為33例,陽性率為52.38%;慢性淺表性胃竇炎Hp-IgG抗體陽性18例,陰性8例,見表4。
表4 胃鏡檢查結果與再發(fā)性腹痛兒童Hp-IgG抗體陽性率的關系(n=98)
再發(fā)性腹痛是由多種器質性和功能性的原因所致的慢性腹痛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其病因涉及廣泛,且具有長期持續(xù)和反復發(fā)作的特點[8]。兒童再發(fā)性腹痛是一種功能失調性疾病,多因腸壁缺血或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而導致腸壁肌肉痙攣引發(fā)疼痛,并無器質性病變[9]。研究表明[10],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主要病因源與內臟感覺高敏感、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及胃腸動力功能失調等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有密切關系。目前針對兒童再發(fā)性腹痛并無特效治療方法,臨床多采取解痙劑、促進胃動力藥物及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藥物等保守治療,但總體療效不佳且治療依從性較差。
研究證實[11],消化道疾病是引發(fā)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患兒腹部疼痛不適,可演變?yōu)槁愿腥?。幽門螺桿菌能夠產(chǎn)生大量的尿素酶,感染后難以根除,是胃癌致病的首要因素[12]。本研究采用ELISA檢測發(fā)現(xiàn)有33例Hp-IgG抗體陽性,陽性率為33.67%,其中14歲年齡段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于10歲年齡段患兒感染率。此結果表明,兒童再發(fā)性腹痛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fā)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3]。分析原因可能是年齡越小的患兒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概率越小,其活動范圍窄,接觸感染機會較少,飲食和生活多受到保護[14]。為此應加強對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提升家屬及患兒對相關知識認知和預防能力,倡導健康飲食和規(guī)律作息,減少外出就餐次數(shù),降低感染接觸頻次,定期來院復查和健康指導。
幽門螺桿菌的典型形態(tài)為C型、S型或海鷗狀彎曲,其致病機制包括幽門螺桿菌定植和生長抑素調節(jié)失衡等導致的胃酸分泌異常[15]。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患者并無特異性癥狀,這可能與幽門螺桿菌菌株不同有關,其中CagA是具有高致病因子的常見感染菌株。CagA蛋白是幽門螺桿菌產(chǎn)生的主要細胞毒素,可誘導急性炎性細胞活化聚集,促進潰瘍發(fā)生和發(fā)展,導致胃上皮細胞凋亡[16]。有研究證實[17],CagA陽性幽門螺桿菌菌株可增加萎縮性胃炎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26例患兒血清Hp-CagA抗體為陽性,陽性率為26.53%。分析原因可能是CagA抗體和腺體面積減少,使作用于細胞膜上的Na+-K+-ATP酶,影響離子轉運,影響胃黏膜生長機制調節(jié),引起細胞修復功能抑制,導致細胞空泡樣變性,在上皮細胞中形成空泡[18]。此結果表明,幽門螺桿菌菌株感染與萎縮性胃炎、異性增生及腸化生等癌前期病變有密切關系。
本研究經(jīng)胃鏡檢查及13C尿素呼氣試驗等手段對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病因病原學進行診斷和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檢出例數(shù)為34例,陽性檢出率為34.69%,其中10歲陽性例數(shù)為3例,陽性率為23.08%,14歲陽性例數(shù)為12例,陽性檢出率為46.15%;鏡下異常改變的Hp-IgG抗體陽性例數(shù)為33例,陽性率為52.38%;此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再發(fā)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密切相關,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染率呈上升趨勢。分析原因可能是幽門螺桿菌與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所致,對胃黏膜上皮細胞刺激后產(chǎn)生IL-8,形成了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浸潤,同時伴隨有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及漿細胞浸潤,而在炎癥反應中,幽門螺桿菌具有超氧化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等,使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組織造成損傷[19]。因此,臨床應重視和關注幽門螺桿菌與兒童再發(fā)性腹痛的關系,加強健康教育,切斷傳播途徑和感染源,提倡分餐制,講究衛(wèi)生保護易感人群,實施標準化護理措施,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20]。
綜上所述,兒童再發(fā)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為此應積極治療和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提倡健康飲食和生活作息,對提高兒童再發(fā)性腹痛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