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婧,譚艷慧
(煙臺大學建筑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二年級建筑專業(yè)教育仍處于基礎階段,對學生來而言,基本空間概念依然模糊,基本設計技能依然欠缺,想要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方案絕非易事;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又相對抽象,需要簡潔易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方法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導他們將大量收集的相關資料,通過內(nèi)心智性和詩意的轉化,行成設計的有效資料。本文以獨立式小住宅設計為例,將前期調(diào)研工作拆解成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并不斷深化的可操作步驟,從片段開始,不斷建構空間的完整圖景,使學生從對空間的認知、操作、思考以及體驗四個層次入手,潛移默化的將知識點轉化為知識體系,進而促發(fā)后期方案的生成。
學生以任務書為指導,明確設計目的和設計要素,借助學院資料室、學校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大量資料的查閱,尤其是對單一空間的認知和學習,從而抓住設計最基本的信息和線索(表1)。
表1 獨立式小住宅建設施性能配置.關鍵詞列
分類標準沒有嚴格要求與界限,目的是在紛繁復雜的整體框架中理清各單一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首先熟知標準配置空間,具有共性特征,在不同類型建筑中幾乎都能涉及到,只是尺度和形式有所差異,對住宅類型以外的設計也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學習專項配置空間,具有專屬特征,是特定建筑類型的核心空間,能夠體現(xiàn)本類型空間布局的本質特征和美學價值;關注選項配置空間,具有個性特征,體現(xiàn)設計的靈活性和潛在的可能性,是鼓勵學生對某一個或者某一類型建筑產(chǎn)生不同理解所表達的彈性空間。
學生以《建筑設施配置性能.關鍵詞列表》為綱要,不斷學習和理解各單一空間的內(nèi)涵與外延,一方面可以以學生長期建立的幾何學模式,用直觀的方式去理解空間,即它是用墻面、地面和頂棚等平面實體所限定和圍合起來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植入某種目的、屬性以及概念等特征變量,獲得具有特殊識別性的空間感受,促發(fā)思考以人為本的建筑空間。
○⊙?●圖標表示重要程度逐級遞增
面對諸多空間要素,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單一空間本身,還有空間與空間之間,由對空間的具象審美逐漸上升為抽象感知,以關聯(lián)性為紐帶對群體空間進行組織,形成平面與立體的功能圖式,完成相對簡單的二維與三維模型,并結合優(yōu)秀實例,以一到多逐級理解復雜的空間體系。
從建筑功能出發(fā),講求其存在的合理性,有些功能關系非常密切,在設計中不應拆分,作為最基本的空間關系,如住宅中的廚房、餐廳和服務陽臺等,需要結伴出現(xiàn);而每一個空間又與其它空間存在或近或遠的聯(lián)系,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度關聯(lián),如與餐廳最關聯(lián)的空間是廚房,較關聯(lián)的空間是服務陽臺、過廳過道等,次關聯(lián)的空間是客廳、廁所等,通過建立與某空間最、較、次關聯(lián)的空間,使關系逐漸發(fā)散并延伸,產(chǎn)生一個由單一到多重,由簡單到復雜,并且具有一定邏輯關系性的交織網(wǎng)絡,形成更大區(qū)域的聯(lián)結,完成基本功能圖式關系(圖1)。
圖1 獨立式小住宅基本功能圖式
2.2.1 比例與尺度關聯(lián)
從建筑形式出發(fā),講求功能與形式的適宜性,需要學習并體會空間比例和尺度的概念,但最初空間設計的任務不是精確各空間尺寸,而是要理解其背后蘊涵的基本思想,不僅建立一個空間內(nèi)部的和諧關系,還要建立一個空間與相鄰空間或者與整體空間的和諧關系,比如客廳底面積相對較大,根據(jù)比例的概念,高度需與底面積相適宜,需要提高層高,使單一空間處于和諧狀態(tài);而客廳與相鄰空間聯(lián)系密切,常被定義為住宅的核心區(qū)域,在理解尺度的概念以后,可以夸大客廳層高,使其通高兩層,從垂直方向上擴張尺度,突出地位,從而使群體空間整體處于和諧狀態(tài)(圖2),深化基本功能圖式關系。
圖2 獨立式小住宅各空間關聯(lián)性
2.2.2 交通關聯(lián)
從建筑交通出發(fā),講求平面適用性,其是一系列復雜關聯(lián)最直接的結果,處于設計基礎階段的學生常常只關注任務書中羅列的“有用空間”,忽略了其外的剩余空間,如果作一次簡單的加減運算,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房間面積之和通常達不到要求的總建筑面積,主要是不定型的交通空間。完備的交通系統(tǒng)由具有“點”特征的樓梯、“線”特征的走道和“面”特征的空間區(qū)域組成,在住宅設計中可以通過“點”交通在垂直方向上將各“面”空間定義屬性,如動靜分區(qū),一層為主要活動區(qū),二層及以上為主要休息區(qū);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借助“線”交通將“面”空間模糊劃分為多個區(qū)域,實現(xiàn)公共性-半公性-私密性等不同性質的局部“面”空間,構建基本空間框架體系。
從資料調(diào)研到建筑設計方案圖尚存在一個轉化或轉譯的環(huán)節(jié),前期建立的基本功能圖式與建筑平面方案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符合同一功能圖式的同一類建筑設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建筑平面構圖,學生需要將前期構建的基本空間框架體系融入更加具體的調(diào)研成果,把無形的關聯(lián)屬性轉換化為有形的空間構成,為后期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建筑方案奠定結實基礎,實現(xiàn)設計由共性到個性、由一般到具體的轉變。
學生可以嘗試多種設計思路,轉變單一思考模式,不再只固定于幾何學角度,僅對點、線、面、體,這些原生元素形成建筑視角,認為建筑的生成僅從單一空間開始,經(jīng)過流線組織在水平和垂直面上不斷發(fā)生發(fā)展;也可以嘗試運用與之正好相反的思維方式,認為建筑是在它的一個、兩個或者三個維度上縮減后得到的具有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空間,實現(xiàn)從整體或者局部聚焦到微局部的過程,如先假定住宅中公共空間的模樣,再對其中的客廳、起居室、餐廳以及其它個性空間進行水平以及垂直的具體劃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只是設計的切入角度不同,完全可以綜合運用,挖掘設計潛在的可能性。
至此,學生對于空間這件事情并沒有做完,建筑營造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提供某種使用空間,用以完成某種行為活動,因此人才是建筑的主角,在客觀空間中加入人的主觀想象,設想人在其中的心理與行為,也是空間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設計中常采用的流線分析就是人在空間中的心理暗示和行為模式的動態(tài)集合,可以作為空間設計的重要依據(jù),反推空間體系構成的合理性。對于學生而言,小住宅的功能意義相對淺顯易懂,又最貼近真實生活,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根據(jù)個人的美好愿望激發(fā)設計的創(chuàng)作欲望,設想本次方案理想的模樣。
二年級學生真正邁入建筑設計領域,資料調(diào)研的有效轉化不容忽視,本文對方案前期可生成性操作的拆解,不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解答一道數(shù)學題,因為建筑設計一定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推理過程,只能在不斷嘗試中摸索生成,而拆解的步驟只是希望學生能夠避免茫然無措,有具體努力的方向,相對順利的完成設計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