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xiāng)縣故城鎮(zhèn)東邊大約五里,有個北涅水村,再向南,跨過涅水河,則到達了南涅水村,一水之隔,南涅水已經(jīng)屬于沁縣牛寺鄉(xiāng)地界了。
在村北的坡地上有一座歇山頂?shù)墓沤ㄖ?,當?shù)厝朔Q之為水閣涼亭,實際上這是一座清代建筑,叫作觀音閣。就是在一池清泉之上修建的一座佛殿,里邊供奉著觀音和文殊、普賢三位菩薩,并有十八羅漢侍立兩旁。池塘之內泉水如玉,清澈碧透,可見水草豐茂,有小魚游弋其間。正中央修起平臺一座,上邊面南背北建有小巧的佛殿,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皆為三間,設隔扇門,檐下為一圈回廊,房子體量不大,造型十分精致。池塘四周有石欄板圍護,雖多有損壞殘缺,但一些欄板上仍然保存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在欄板東側基石下砌有水渠,泉水從這里流向村北的涅水河中,不過現(xiàn)在河水已成涓涓細流,更似一條小溪。
在村邊野外忽然見到這樣一座造型傳統(tǒng)古樸的小小廟宇,感覺既新穎又驚喜,雖然建筑規(guī)模不大,年代也較晚,但水閣的形式頗為獨特,是中國早期建筑理念的一種繼承和延續(xù)。這種閣水相依的古建筑現(xiàn)存的實例已經(jīng)不多了,早期的也只有在壁畫里才能見到了。水閣勝在有水于閣下,亭閣與泉水一古樸一輕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人賞心悅目。圍著池欄觀賞,喜愛之情不能自已,于是動筆畫上一幅。
早起下地干活的鄉(xiāng)親們,扛著鋤頭,推車獨輪車從我身邊走過,見我在畫水閣,湊過來圍觀,并且惋惜地跟我介紹,說原來水閣在水中的平臺部分都是木制的,很漂亮,前些年維修的時候,施工隊為了圖省事,把木平臺換成了水泥的,效果比從前就差多了。我只能善意地推測,也許是因為木制的平臺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太易損壞吧。
我在晉東南的鄉(xiāng)村里經(jīng)??匆娨恍┐孱^小廟,主要是近些年鄉(xiāng)親們修建的,供奉的是土地或者菩薩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本土神仙,大部分其實就是個硬山小磚房,與古廟相比實在沒什么藝術性和審美可言。但武鄉(xiāng)與沁縣一帶與別處不同,都是很認真地修成單開間懸山頂?shù)臉邮?,木構架做得有模有樣,似乎是早期大廟的微縮版,別致而獨特,讓我好感倍增??上Рo一座與水閣涼亭類似者,因而這座水閣就更顯與眾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