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一度因為“造型太丑”而引起爭議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揭開廬山真面目后,成了2019年暑期檔的爆款?!俺竽倪浮蹦骘L翻盤,這是一個經(jīng)典人物原型的正常打開方式——“經(jīng)典”之所以有存續(xù)的能量,在于歷史的遺產(chǎn)中被不斷注入當下的活力。
1979年,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哪吒鬧海》公映,電影里矛盾沖突的頂點,是少年在滂沱大雨里自盡:“爹爹,我把骨肉還給你,不連累你。”自此,這個和底層人民打成一片、反抗父權(quán)和威權(quán)的末路少年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充盈著浪漫主義情懷的“哪吒”是一個“故事新編”的角色。反倒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主角一段又丑又混的黑歷史,歪打正著地回歸了人物的源頭。
要厘清哪吒的形象流變,必須從他爹說起。眾所周知的“托塔李天王”,是民間演繹強行捆綁了李靖和托塔天王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李靖是唐朝開國名將,而托塔天王的學名是毗沙門天王,是佛經(jīng)里的四大天王之一。
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唐代的宗教書籍里描述哪吒“惡眼見四方”,跟美少年不沾邊。元代成書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身高六丈,換算成今天的計量單位有20米高。元末羅貫中寫《三遂平妖傳》,哪吒“三個頭似三座青山,六支胳膊似六條峻嶺,一開口,血潑潑露出四個獠牙”。
吳承恩寫《西游記》時,“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后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喚哪吒以佛為父,解了冤仇”。
到了萬歷年間,《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來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寫。作者借用了《西游記》里紅孩兒的人設,把哪吒設計成粉雕玉琢的美少年,從蓮花中復活哪吒的戲份則歸給了太乙真人,把一個佛教原型改造成了道教弟子。
古代社會動蕩,難免民間浩劫,小說家對此間規(guī)律雖有朦朧的意識卻欠缺哲學思辨,就創(chuàng)造出猶如“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人物,哪吒即是這類人。
對經(jīng)典的改造和重塑,語境比情節(jié)更重要。經(jīng)歷過一段曲折進程的中國社會,不再需要一個怪力亂神的“兇煞”,也不再糾結(jié)于神佛和孝道之間權(quán)衡,于是,為了呼應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哪吒成了站在苦難的大多數(shù)一邊而和家庭決裂的“叛逆者”,來對抗驕奢淫逸的權(quán)貴。
追本溯源,畫風唯美純真的《哪吒鬧?!凡攀钦嬲念嵏舱?,而當下這個丑萌的“魔童”是出走半生后歸來的“惡煞”,既回歸了這個人物原型的兇蠻,也帶回了父慈子孝的命題。
(選自《文苑·經(jīng)典美文》,有刪改)
【閱讀訓練】
1.本文題目為“哪吒,是美少年還是小惡童”,閱讀完文章后,你覺得應該如何回答這一問題?
2.請簡要梳理一下哪吒形象的流變過程。
3.“對經(jīng)典的改造和重塑,語境比情節(jié)更重要”一句中的“語境”在文中是指什么?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