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圓圓,劉娟
1.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yī)院古北分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上海 201103;2.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色醫(yī)學中心神經(jīng)內(nèi)科,重慶 400010
失眠癥在人群中較為常見,發(fā)病率為10%~20%,而癌癥幸存者的失眠癥發(fā)病率為30%~60%。乳腺癌患者失眠患病率高,部分原因可能為疼痛、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激素治療、焦慮、抑郁等[1]。雖然乳腺癌、失眠確切因果關系尚不清楚,但睡眠差與腫瘤相關疲勞程度增高、免疫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生活質(zhì)量下降、全因死亡率增加及癌癥復發(fā)等風險有關[2]。因此,乳腺癌患者失眠的治療尤為重要。雖然藥物治療仍然是失眠最常用的選擇,但催眠藥物如苯二氮卓類受體激動劑存在藥物依賴、耐受等副作用,通常不能治愈該病,需要多年的維持治療。失眠癥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手段,是失眠癥的首選治療手段。CBT-I 短期效果與藥物治療相當,長期療效優(yōu)于藥物治療。2013年田浪等[3]系統(tǒng)評價CBT-I 對乳腺癌患者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CBT-I 可縮短主觀入睡潛伏期、提高主觀睡眠效率,但對主觀總睡眠時間、入睡后覺醒時間無明顯改善,對客觀入睡潛伏期、睡眠效率、總睡眠時間、入睡后覺醒時間均無明顯改善,但僅納入5個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未對患者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癌性疲乏等進行評估。因此,本研究重新評估了ICBT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的療效。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隨機對照研究;②研究對象為乳腺癌合并失眠患者;③干預措施:試驗組接受CBT-I干預,CBT-I包括認知治療、放松療法、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至少包括其中的2種);對照組接受健康教育、等待治療、常規(guī)護理、安慰劑治療、健康飲食、沒有治療等;④結(jié)局指標: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疲勞評分、焦慮、抑郁、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入睡后覺醒時間、睡眠效率;至少報道一項主要結(jié)局指標相關數(shù)據(jù)。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乳腺癌外其他腫瘤患者;②非英文、中文文獻;③無法提取相關數(shù)據(jù)計算效應值,且聯(lián)系作者無法獲取。
1.2 文獻檢索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PsycINFO、CBM 和CNKI 數(shù)據(jù)庫,搜集認知行為療法對乳腺癌患者失眠的隨機對照試驗,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0年1月。英文檢索詞:“breast cancer*/breast carcinoma*/breast neoplasm*/breast tumor*/insomnia*/sleep disorder*/sleep quality*/sleep problem*/sleep disturbance*/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ognitive therapy*/behavioral therapy*;中文檢索詞“睡眠障礙/睡眠質(zhì)量/睡眠困難/失眠、乳腺腫瘤/乳腺癌、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以PubMed 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如下:#1 breast cancer*OR breast carcinoma* OR breast neoplasm* OR breast tumor*;#2 insomnia*OR sleep disorder*OR sleep quality* OR sleep problem* OR sleep disturbance*;#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R cognitive therapy* OR behavioral therapy*;#4#1 AND#2 AND#3。
1.3 文獻質(zhì)量評價 由兩位研究員單獨進行;根據(jù)Cochrane 手冊5.0.1 版隨機對照試驗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研究進行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分配方案隱藏、隨機分配方法、數(shù)據(jù)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研究結(jié)果、盲法、其他偏倚等。如遇分歧,通過討論或咨詢第三位研究者。
1.4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 由兩位研究員獨立進行,交叉核對,如遇分歧討論解決。文獻篩選,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然后閱讀全文以確定是否納入。納入研究資料提取,內(nèi)容主要包括:①基本情況(第一作者、發(fā)表時間、研究實施地等);②干預措施、干預時間、隨訪時間等;③研究對象基線特征(樣本量、年齡、失訪例數(shù)等);④提取結(jié)局指標均數(shù)和標準差;對于未報道的標準差,則根據(jù)Cochrane手冊將相關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標準差值。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RevMan 5.2軟件進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2 軟件進行Meta 分析,采用P值和I2判斷異質(zhì)性大小。對連續(xù)性資料,如采用同一測量工具,采用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的可信區(qū)間來分析;如果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采用標準化均數(sh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SMD)及95%的可信區(qū)間進行分析。
2.1 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 初步檢索相關文獻233 篇,其中Cochrane Library (55 篇)、MEDLINE (12篇)、EMbase (64 篇)、PubMed (49 篇)、PsycINFO (23篇)、CBM(4 篇)和CNKI(26 篇),剔除重復后余下192篇,通過閱讀文題和摘要剩余35 篇,排除大會摘要9篇,剩余26 篇。仔細閱讀全文,其中,8 篇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計算效應值,2 篇非隨機對照試驗[4-5],4 篇并非所有患者均為乳腺癌[6-9],最終納入12 篇文獻[10-21]。均為隨機對照試驗,且全部為已發(fā)表的文獻。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研究的實施地分別在美國(5 篇)、加拿大(2篇)、丹麥(1篇)和中國(4篇)。納入研究中,樣本量最少為56 例,最大為255 例;干預組最小樣本量為27例,最大為133 例,總樣本量700 例;對照組最小樣本量為28 例,最大為122 例,總樣本量622 例。CBT-I 實施手段包括面對面、團體、網(wǎng)絡、電話等方式;對照組包括等待治療、健康宣教、健康飲食、常規(guī)護理、安慰治療、沒有治療。CBT-I 包括睡眠健康教育(11 篇)、認知治療(8 篇)、刺激控制(12 篇)、睡眠限制(11 篇)、放松訓練(3篇),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文章的一般情況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jié)果
2.2 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jié)果見表2。
2.3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的療效
2.3.1 睡眠質(zhì)量評分 6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患者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睡眠質(zhì)量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0.98,95%CI:-1.38~-0.59,P<0.05),見圖2。
2.3.2 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 5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患者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1.27,95%CI:-2.07~-0.46,P<0.05),見圖3。
2.3.3 入睡潛伏期 6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患者主觀入睡潛伏期的影響,2 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患者客觀入睡潛伏期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主觀入睡潛伏期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8.27,95%CI:-12.83,-3.71,P<0.05),見圖4;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客觀入睡潛伏期短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4.54,95%CI:-9.91~0.84,P>0.05)。
圖2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質(zhì)量評分影響的Meta分析
圖3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影響的Meta分析
圖4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入睡潛伏期影響的Meta分析
2.3.4 總睡眠時間 7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患者主觀總睡眠時間的影響,3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患者客觀入睡潛伏期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主觀總睡眠時間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0.87,95%CI:-7.85~9.59,P>0.05),見圖5;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組客觀總睡眠時間短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9.26,95%CI:-22.99~4.47,P>0.05)。
圖5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總睡眠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2.3.5 入睡后覺醒時間 6 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患者主觀入睡后覺醒時間的影響,3 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患者客觀入睡后覺醒時間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 分析顯示,CBT-I 組主觀入睡后覺醒時間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12.88,95%CI:-19.73~-6.03,P<0.05),見圖6;固定效應模型Meta 分析顯示,CBT-I 組客觀入睡后覺醒時間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2.89,95%CI:-8.48~2.70,P>0.05)。
2.3.6 睡眠效率 6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睡眠效率的影響,2 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客觀睡眠效率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Meta 分析顯示,CBT-I 組主觀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6.88,95%CI:4.07~9.69,P<0.05),見圖7;固定效應模型Meta 分析顯示,CBT-I 組客觀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2.19,95%CI:-0.31~4.69,P>0.05)。
2.3.7 生活質(zhì)量 4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CBT-I 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0.14,95%CI:-0.05~0.33,P>0.05),見圖8。
圖6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入睡后覺醒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圖7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睡眠效率影響的Meta分析
圖8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Meta分析
2.3.8 疲乏評分 5 個研究報道了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疲乏的影響;其中,4 個研究中疲乏評分采用PFS、POMS-F 及MFI 量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疲乏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0.22,95%CI:-0.39~-0.04,P<0.05);1 個研究疲乏評分采用FACIT-F 量表,疲乏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0.42,95%CI:0.14~0.69,P<0.05)。
2.3.9 焦慮、抑郁評分 2 個研究報道了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CBT-I 組與對照組的焦慮(SMD=-0.22,95%CI:-0.57~0.12)、抑郁(SMD=-0.03,95%CI:-0.37~0.3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乳腺癌患者失眠患病率高,原因可能為:第一,患者對于疾病、預后等產(chǎn)生焦慮、恐懼、抑郁等;第二,放療、化療等帶來不適;第三,部分患者缺乏運動,在家時間長,容易疲勞,臥床較多,日間睡眠增多,夜間睡眠差;第四,由于乳房在形體上的特殊性,易產(chǎn)生負性情緒[22]。乳腺癌失眠患者,對疾病、失眠常有錯誤認知,夸大失眠帶來的后果(如增加腫瘤復發(fā)轉(zhuǎn)移、傷肝腎、導致心臟疾病、疲乏等),導致過度覺醒(如軀體過度覺醒、皮層過度覺醒等)[23],另外,乳腺癌失眠患者常通過提前上床、懶床等行為以期獲得更多的睡眠時間,實際中,難以入睡、醒后難以再次入睡、早醒等更重,則焦慮更加明顯,睡眠越差,惡性循環(huán)[24]。CBT-I通過睡眠限制療法、放松療法、認知治療、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療法等手段干預失眠,對于原發(fā)性失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可縮短入睡時間、提高睡眠效率、延長總睡眠時間、減少入睡后覺醒時間、減輕焦慮抑郁、改善睡眠質(zhì)量,被多種國內(nèi)外指南推薦為原發(fā)性失眠的一線治療手段。但對于乳腺癌失眠患者療效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討CBT-I 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參數(shù)、睡眠質(zhì)量、生活質(zhì)量、疲乏等療效。
3.1 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的影響 本Meta 分析結(jié)果顯示,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均有明顯改善,標準化均數(shù)差分別為-0.98(95%CI:-1.38~-0.59)、-1.27(95%CI:-2.07~-0.46)。改善可能原因為:乳腺癌患者在家養(yǎng)病居多,臥床時間長,久之易出現(xiàn)睡眠、時間、床之間的聯(lián)系減弱,CBT-I采用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策略,在床時間縮短,減少在床上進行與睡眠無關的活動,睡眠壓縮,睡眠質(zhì)量提高,失眠嚴重程度下降,重新建立睡眠、時間、床之間條件反射[25];CBT-I通過矯正技術,改變患者對乳腺癌、失眠等不合理認知觀念,改善或消除失眠者對睡眠等恐懼,對主觀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有改善作用。既往研究表明,CBT-I對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也有明顯改善[26]。
3.2 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參數(shù)的影響 CBT-I可明顯改善乳腺癌失眠患者主觀入睡潛伏期、入睡后覺醒時間、睡眠效率,對疲乏評分、主觀總睡眠時間無明顯改善,對客觀入睡潛伏期、入睡后覺醒時間、睡眠效率、總睡眠時間無明顯改善。乳腺癌患者在家養(yǎng)病時間較多,在床時間延長,CBT-I中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認知治療等,使得患者規(guī)律作息,睡眠恐懼心理改善,在床時間減少,主觀入睡潛伏期、入睡后覺醒時間、睡眠效率可明顯改善[27]。CBT-I 對客觀睡眠參數(shù)無明顯改善,可能是由于客觀檢測手段不同,且腕關節(jié)活動變化記錄儀可能存在高估總睡眠時間、低估入睡潛伏期等缺陷;另外,可能是由于隨訪時間較短。
3.3 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疲乏、焦慮、抑郁、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癌性疲乏是腫瘤患者常見的一種虛弱、令人缺乏激情的、易受累的主觀感受[28],既往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超過70%經(jīng)歷過疲乏。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疲乏的影響,采用PFS、MFI、POMS-F及FACIT-F 量表評估,其中,F(xiàn)ACIT-F 評分越低,疲乏越重;PFS、MFI 及POMS-F 評分越高,疲乏越重。將PFS、MFI 及POMS-F 評分進行合并,效應值為-0.22;FACIT-F評分效應值為0.42;均提示CBT-I可改善乳腺癌失眠患者疲乏;這可能是由于睡眠參數(shù)、失眠嚴重程度等改善導致,也可能是由于放松治療、認知治療等改善患者疲乏。本Meta 分析顯示,CBT-I 對乳腺癌失眠患者焦慮、抑郁、生活質(zhì)量無明顯改善;可能是由于納入研究少、測評量表不同、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等所致。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①部分研究未報道分配隱藏,均未提及盲法,因此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分配隱藏、評價者單盲等手段;②納入研究中的乳腺癌患者治療手段等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可能對療效存在一定影響,可能導致一定的臨床異質(zhì)性;③部分研究樣本量較小,CBT-I 的具體干預措施、干預時間等不一致,可能導致臨床異質(zhì)性;④可能存在一定發(fā)表偏倚,因僅檢索中、英文公開發(fā)表文獻;⑤未評估CBT-I對乳腺癌失眠患者對睡眠、疲勞、焦慮、抑郁等長期療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開展;⑥報道客觀睡眠參數(shù)的相關研究少,在今后研究中可統(tǒng)一測量儀器、擴大樣本量等。
綜上所述,CBT-I明顯改善乳腺癌患者睡眠質(zhì)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主觀入睡潛伏期、入睡后覺醒時間、睡眠效率、疲乏,對主觀總睡眠時間、客觀睡眠參數(shù)、焦慮、抑郁、生活質(zhì)量無明顯改善。受納入研究質(zhì)量、數(shù)量等限制,上述結(jié)論需進一步大樣本、高質(zh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加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