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這個詞,用來稱呼一個國家的君主。對現(xiàn)代人來說,一提起它,最先想到的一般會是英國、西班牙這些西方國家的元首。
秦始皇(中)塑像
然而,在一些描寫中國古代人、事、物的文藝作品或其他文章著述中,卻出現(xiàn)了“國王”這個稱謂,如“××國國王”。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秦朝之前,人們稱呼國家的君主,習慣用“王”。比如《左傳》里講“燭之武退秦師”的時候說過一句:“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边@里把君主稱呼為“大王”。再比如《左傳·昭公十三年》里還有一句“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用的稱呼是“君王”。翻遍史書,從古至今,中國古人也不用“國王”這個稱呼。所以有人稱中國古代國君為“國王”,是缺乏最起碼的歷史常識的表現(xiàn)。
其實,古代中國對君主的稱呼也是有演變的。
古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但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帝”專指天神。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如殷紂王、周武王、周平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爭雄,紛紛稱“王”,“王”已失獨尊之意,故有霸者產(chǎn)生稱“帝”之念。公元前288年,秦昭帝依勢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齊湣王約諸侯合縱攻秦,迫使秦昭王取消帝號,但王者稱帝之舉由此發(fā)端。
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諸臣議上尊號,勸嬴政稱“秦皇”。但秦王嬴政猶不滿足,下令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自稱“始皇帝”(世稱“秦始皇”)?;实壑醋源耸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