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世鴻
楊鎖強教授及其研究生團隊完成的新著《周原金文書法藝術》,確實是研究地域文化藝術的杰出成果。它立足于金文書法研究,而涉及文字學、書法學、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等諸多領域。圖文并茂,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關照“周原金文”,并由此追尋“中華文化之源”和“書法藝術之根”,指出“中國書法的文化基礎是在周文化這一源頭的嬗變”,而周文化是歷代主流文化變遷之源。此書三個特點非常明顯:
一、全方位地關照和闡釋“周原金文”,尤其是從文化到技法的雙重意義。
文化與書法、地域與金文、周原與華夏的交織,構成了復雜而又清晰的周原文化精神圖像。周原文化的演變在殷商、西周、東周、秦漢直至明清,歷史沿革各有不同,而其內在的周文化精神卻貫徹始終。而對各期金文之風格分類闡述,圖文配合,生動形象,如西周時期的質樸類、古厚類、勁健類等,給研究者及學書者帶來了很好的資料借鑒和類型把握。著者雖然為多人,卻能夠整體協(xié)調統(tǒng)一,他們從周原金文書法的文化比較、審美類型、藝術分期、技法研究、書法創(chuàng)作、個案解析等諸多方面剖析了周原金文書法,揭示出其文化內涵與技巧法則之間的對應與嬗變,對于我們了解古代青銅器所代表的禮樂文化和書法審美都有著雙重意義。
二、宏觀把握與微觀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從禮樂制度到點畫形態(tài)的對應。
周原金文本為禮樂制度而生,體現(xiàn)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社會規(guī)范與文化精神。其書法法則亦伴此而生。作者抓住形而上的周文化精神與形而下的周原金文的對應物化形態(tài)進行論證,從宏觀之“道”到微觀之“器”“藝”“技”的心理對應,來展示周原金文書法藝術所承載的審美含量,層次豐富,內容飽滿,史料充分。具體而言,作者宏觀方面反復闡述“西周的禮樂文化是周原金文的文化皈依”“周原金文書法完成了由神化書法觀向自然書法觀和比德書法觀的轉變”“周原金文書法審美的文化闡釋”等重大研究課題。而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將本研究的重點放在具體的、微觀的、細致的考證、釋文、技巧和創(chuàng)作上,讓已經塵封千年的器物變得“活潑”起來,從而增強了可讀性。三、厘清了書法史的淵源和流變關系,尤其是源頭與清代金文之關系。
作者沒有停留于對商周時期的金文的斷代研究,而更宏觀地將金文在各時期的興衰沉浮進行了對比。以史為經、以藝為緯,增加了此書之厚重感。周原金文之演變史,就是中國古文的演變史,甚至是中國書法之演變史。從周原金文之發(fā)展脈絡,可以管窺中國書法之歷史變遷。作者指出,縱觀金文發(fā)展史,金文經歷了由古體演變到今體,由廟堂到民間,由范鑄到刻鑿,由原始象形到自由靈動的藝術發(fā)展歷程。這與中國書法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本書對各時期金文書法的演變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對于周原金文書法創(chuàng)作的地位與貢獻,涉及諸多問題,如“金石味”等問題,更為直接地揭示出文化之根性、審美之自覺及德與理性的崇尚,同時也探討了周原金文毛筆書寫之難處、文字選擇之難處、正體與便體之別、金文表達之誤區(qū)等問題。
總體而言,楊鎖強教授及其團隊的集體智慧,可見此書傾注了大量心血。對于周原金文書法的研究、解析和創(chuàng)作,既全面深刻,又具體生動,將學術性、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起來,尤其是將科研、教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給書壇古文書法研究帶來了福音,堪稱典范。當代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更需要多一些這樣的研究成果,既精深又普及,既精英又大眾,才能使高華之藝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