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摘 要] 中國這些年建造的許多所謂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筑,在柱式的運用方面很不規(guī)范。古希臘柱式所包含的構件的中文名稱在許多書籍和教材中并不統(tǒng)一,應該統(tǒng)一名稱或者在使用一種中文翻譯名稱時在注釋中列出其他翻譯名稱??紤]到這類建筑的牢固性,應該在不改變外觀的情況下運用現代技術手段。
[關鍵詞] 柱式;標準;名稱;現代技術手段
[課題項目]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校級重點項目“對歐洲古典建筑裝飾風格及其在當下中國建筑領域應用方面的研究”(SZD201706)
[作者簡介] 程 剛(1967—)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歐洲古典建筑。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9-0110-03? ? [收稿日期] 2019-10-08
一、中國是否需要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筑
中國人實際上從古時起就愿意接受任何有益的外來事物,中國人始終是一個善于學習和包容的民族。中國所有城市中最多的建筑是以方直、簡潔、較少裝飾、以鋼筋混凝土梁架結構為主要承重框架的公共和民居建筑。那么,這種建筑是不是本民族的?肯定不是。它們來源于西方現代主義興起以后的建筑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本著美觀實用的原則建造了大量的建筑,近些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都拆了舊的辦公樓,建起了氣派漂亮的新辦公樓;很多地方建起了看上去還算漂亮的商品房小區(qū)。其實中國城市中數量最大的這種建筑不論是早建的還是近年來新建的都不來源于中國,它們都是西方現代建筑的延續(xù)和變體。我們能說它們不是我們本民族的,就把它們都拆掉重建嗎?絕對不能,僅從經濟一個方面考慮,這樣做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承受不起。我們在建造具有標志意義的國家重要建筑時,經常還要聘請西方著名建筑師來設計,從極簡單的層面來理解,這不是與所倡導的思想背道而馳嗎?當然不能這樣理解。其實真正中國本民族的建筑(從系統(tǒng)比較完備和成熟度方面講)只有明清時期的皇家宮苑建筑和南北方傳統(tǒng)民居、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當然歷朝歷代的建筑樣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在如何挖掘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資源寶庫以及如何用現代建造手法再現和如何在當代建筑設計當中吸取傳統(tǒng)建筑的因素方面,我們尚有很大的研究范圍,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再談古典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內容和組成部分。柱式的運用充分體現出古典建筑的美感,也正是由于當今中國國內有關柱式運用的不夠標準才展示出這類建筑的不倫不類和拙劣感。在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回顧一下西方古典柱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古典柱式是指古希臘的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柱式以及古羅馬在此基礎上又增加的塔司干和復合柱式(也譯做混合柱式),在此筆者將主要討論古希臘三種柱式。柱式本身經歷了一定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所以每種柱式的具體形態(tài)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建筑中是有一定變化的。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維尼奧拉(Vignola)和阿爾貝蒂(Alberti)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制定出柱式規(guī)范,成為后世學習和采用的標準。
(一)多立克柱式的演變。多立克柱式是經過了長期的演變才發(fā)展到最后的基本定型了的樣式的。起源于木構還是石構的爭論仍將延續(xù),但木構起源說看起來似乎更為合理一些,總的變化趨勢是:(1)柱身由細變化到粗、到較粗、再到細,但這只是總體的趨勢,具體的實例變化常常出現相反的情況,如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錫拉庫薩奧爾堤吉島的阿波羅神廟和公元前6世紀中葉塞利農特神廟C是經過了大約是公元前7世紀的德爾菲第一個雅典娜神廟比較細的柱身而變得比較粗的柱身的實例,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塞利農特神廟F,柱身又變得相對較細,這以后,柱身在粗和細之間又有一些交替變化,到了公元前447—前432年雅典衛(wèi)城帕提農神廟時,柱身又變細,柱高與底徑之比為5.48:1,這以后,柱身都保持較細的比例,變化較小,如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舒尼翁的波塞冬神廟、公元前4世紀中葉泰耶阿的雅典娜神廟、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奈邁阿的宙斯神廟、公元前3世紀薩莫色雷斯島的卡必里神廟,維特魯威的柱式比例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時期的實例比例制訂的。(2)饅形托由比較寬、外輪廓弧線比較大變化到饅形托逐漸縮小和外輪廓弧線漸趨于直線。(3)柱身由棱錐直線到稍大的弧線再到變化比較平緩的弧線(卷殺entasis)。
在大約公元前7世紀晚期到6世紀初的德爾菲第一個雅典娜神廟(Athena Pronaia)的柱子中,柱身較細,被學者認為是模仿樹干,柱身總長(包括柱頭在內)為底部直徑的6.5倍,柱身外棱線基本呈直線,柱身收分較大,饅形托較大,饅形托高度和冠板幾乎相等,冠板寬度(饅形托直徑)為上部柱徑(上部柱鼓石)的2.5倍;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西西里的賽利農特神廟C的柱子中,由于石楣梁(柱頂過梁)和檐壁等上部結構的使用使柱身變粗,饅形托相對變小;而在大約同一時期的位于亞平寧半島西海岸的帕埃斯圖姆“巴西利卡”的柱子柱身棱線已呈現出曲線;后兩個例子中的柱高約在4.5至5倍底部直徑的范圍內變動,柱頭(冠板和饅形托)高度和柱身比為1∶8;以后柱身又開始向細的方向演變,到了雅典衛(wèi)城帕提農神廟時,柱身又變細,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舒尼翁的波塞冬神廟在比例上基本上延續(xù)雅典巴特農神廟的比例,只是后者在柱子向上升起到一倍柱底直徑時才有收分,因此柱身下部略呈弧線;而前者直接從柱底向上收分,柱外棱線呈直線。到公元前4世紀以后,柱子向更細的方向發(fā)展,公元前330年奈邁阿神廟的柱身總高與柱底直徑之比為6.5∶1,又回到了大約公元前7世紀德爾菲第一個雅典娜神廟(Athena Pronaia)的柱子比例中了。
柱頂盤的總體變化趨勢是其高度在比例上不斷降低。公元前6世紀時,柱頂盤高大約是柱高的一半;到公元5世紀后期為1/3;到公元前4世紀時變?yōu)?/4。由于三隴板和隴間壁高度的降低,和寬度已經不成比例。為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每個跨間內增加三隴板和隴間壁的數量,每個跨間內最多容納至三個三隴板。這種做法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時成為流行做法。
(二)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愛奧尼柱式是希臘柱式的另一種柱式,這種柱式在中國的許多建筑中使用得很多,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制作得都很不標準(指近幾年的)。
愛奧尼柱式一般被認為是由于多利安人入侵而被迫到小亞細亞建立殖民地的愛奧尼人創(chuàng)造的,維特魯威認為,愛奧尼柱式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也很有可能是建筑師切爾西夫隆創(chuàng)造了愛奧尼柱式。這種柱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柱頭外側的螺旋形渦卷。關于這種渦卷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和推測,成熟時期的愛奧尼柱式顯然和多立克柱式一樣體現著希臘的古典精神。愛奧尼柱式與多立克柱式一樣,也由基臺、柱身以及柱頂盤組成。愛奧尼柱式各組成部分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有些愛奧尼柱式的檐壁是由齒飾代替的,也就是說,在這種建筑中沒有檐壁,檐壁的位置是齒飾,如公元前320年普里恩的雅典娜神廟。與多立克柱式相比,愛奧尼柱式都有柱礎,有些立柱還有底座(plinths)。愛奧尼柱式的凹槽與多立克柱式的凹槽的區(qū)別是:凹槽間不是尖棱,而是平條線腳,凹槽斷面為半圓形,多立克柱式的凹槽相對較淺。愛奧尼柱頭在正面和背面都有一對渦卷,側面是中部變細的渦枕。在神廟角柱的柱頭中,由于兩面都有渦卷,為了視覺協(xié)調,只能把拐角上的渦卷做成45°向外伸展。愛奧尼柱頂盤在古典盛期是柱高的五分之一,愛奧尼柱身高度(包括柱礎和柱頭)大約是底部直徑的9~10倍;在希臘東部地區(qū),由于沒有檐壁而只有柱頂過梁(楣梁)和齒飾,因而柱頂盤只有柱高的六分之一。多立克柱式的檐壁由三隴板和隴間壁組成,而愛奧尼檐壁則是連續(xù)的浮雕帶或沒有任何裝飾的平滑表面。希臘多立克柱是沒有柱礎的,而愛奧尼柱都有柱礎,柱礎的樣式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表現。
科林斯柱式在中國近幾年的許多建筑中也經常出現。同樣是制作得很不標準!大部分這樣的建筑的柱頭部分還勉強過得去,但是柱身部分仍舊沒有收分。
科林斯柱式的柱身和柱礎與愛奧尼柱式的類似,柱高一般是柱底直徑的10倍。柱頂盤一般是整個柱式高度的五分之一,這點和愛奧尼柱式很類似,也有觀點認為科林斯柱式脫胎于愛奧尼柱式,甚至認為希臘柱式只有多立克和愛奧尼兩種柱式,科林斯柱式從屬于愛奧尼柱式。
(三)名稱不統(tǒng)一的問題。名稱不統(tǒng)一是指中文名稱不統(tǒng)一,歐美國家語言不存在這個問題。當然這是由于由不同的人和人們在不同時期翻譯而造成的,對這個問題不能過于苛求,但這個問題肯定會造成一定混亂和誤解。筆者在這里建議,通過注釋解釋清楚,將英語原詞列出,如,在教材中假如使用“額枋”,則應在注釋標明“architrave,中文也譯作‘楣梁”。否則,外行或初學者會認為“額枋”和“楣梁”是兩種東西。其他建筑術語翻譯不同用詞的問題也應該用類似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還很多。應該由相關學者和權威人士協(xié)商后確定一個統(tǒng)一名稱,在未確定前至少在用到一種時,用注釋說明其他譯稱。
(四)標準問題。在中國建筑學專業(yè)的教科書中寫到多立克柱式時,都說它有20條凹槽(溝槽),這沒有錯,但是涉及到歷史方面的內容,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如,在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清華大學(田學哲 郭遜)主編的《建筑初步 第三版》第108頁描述古希臘三種柱式的圖表中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文字中寫到:“……柱高為柱徑的4~6倍;柱身有20個尖齒凹槽……?!倍谟芍袊ㄖI(yè)出版社出版、清華大學(陳志華)主編的《外國建筑史 19世紀末葉以前 第四版》第46頁描述多立克柱式的文字中寫到:“……多立克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20個)……”柱身有20個凹槽是公元前6世紀基本定型的,在這之前凹槽數是不固定的。“古風時期柱身溝槽有12條的,如阿索斯神廟;16條的,如錫拉庫薩老廟;也有18條和24條的(前者如龐貝希臘時期的神廟;后者如帕埃斯圖姆神廟)。最早的柱子因模仿木柱,柱身較細,故槽數往往不超過16;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后柱身開始變得粗壯,槽數也隨之增多。總的來看,以20條居多;特別是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除了極少數有2~4條的增減變化外(如舒尼翁柱子為16條),20條幾成定則。這樣邊棱可以正好位于上面方形冠板的四角下,同時正面、背面和側面均有一條溝槽位于正中的位置?!睆倪@里可以看出,20條凹槽(溝槽)只是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后凹槽數基本定型后絕大多數神廟柱子的情況,而這之前出現過12條、16條、18條和24條的,既然已經出現過,如果有人說多立克柱式凹槽是12條或上述例舉中的任何一個,而不是20條的,我們就絕對不能說他是錯的!因為歷史上出現過,原因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假如你沒有這些知識,只是記住了教科書上的簡單說法,就很容易犯錯誤。解決的辦法很容易,就是在教科書上標注一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12條、16條、18條和24條凹槽的例子。同樣,愛奧尼柱式柱身凹槽數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公元前5世紀時,凹槽數是24條,在以后的不同時期,凹槽數也不盡相同,少至20條,多至48條。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反映出一個建筑師或建筑專業(yè)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筆者認為中國的建筑學專業(yè)教育應當稍微加強一下這方面的知識講授。
三“真誠性”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介于國家戰(zhàn)后的經濟狀況,人民又希望盡快地擺脫貧困,新的氣象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催生了大量新建筑。總體來說,這些建筑都是在現代建筑簡潔實用的理念和現代鋼筋水泥梁架結構框架范圍內實施建造的。鋼筋水泥結構達到了古代石材無法達到的堅固耐久程度,相對來說又經濟適用。但是如果要在外觀上體現古典建筑的美感,只有石材能夠勝任。用水泥可以完成塑形,但必須加表面涂料,方可在較遠的距離在視覺上接近石材效果。涂料長時間后會脫落,嚴重影響外觀。在外觀上要達到古典建筑的美觀效果,只有石材能夠勝任。在混凝土承重結構或磚墻的外表面貼加石材裝飾的做法古已有之。古羅馬作家蘇維托尼烏斯在《羅馬十二帝王傳》中介紹奧古斯都時寫到:“既然羅馬未被裝飾出應有的帝國尊嚴,而且還遭受過洪水和火災,他于是對它大加美化,以至于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夸口說,他發(fā)現的是個磚坯造的城市,而交付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他使羅馬成了在人類理智所能預見的未來都會是一個安全的城市?!毙虏牧闲录夹g的不斷發(fā)展,大量新的產品不斷涌現,這使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四、結論
中國近年來建造的包含歐洲古典風格元素的建筑很不標準,主要體現為在古典柱式的運用上很不標準,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柱身沒有收分(很多這樣的建筑沒有楣梁和檐壁)。我們可以不要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筑,如果要這樣的建筑,就一定要建造得標準,也就是一定要按照古典的規(guī)范去設計和建造。在這里,沒有創(chuàng)新的問題,只有標準問題。而從牢固性和美觀的角度去考慮,建筑內部承重結構可以采用鋼筋水泥框架,外部用干掛石材的方法。在這方面沒有必要一味地堅持建筑的“真實性”。這方面,需要研究和開發(fā)的領域很大,應當在研究工作中不斷發(fā)現新問題,不斷提出新課題,不斷解決新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希臘卷:上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12-214.
[2]蘇維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