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序
天堂有羽:如果有正反方,正方“有文化”,反方“沒有文化”。我覺得反方的觀點可能會是“流水線生產的工業(yè)品談何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廣告商給消費者洗腦的工具。
我的立場屬于正方。對于文化這種虛的東西不能理解,沒接觸過,缺乏感受,不等于沒有。真實情況是,普通消費者沒有義務去了解球拍文化,因為球拍只是普通消費品,而利益相關方也可能過度吹捧與抬高了這些文化,就像把手機當成信仰的老羅,把日常消費品的地位拔得過高,反而被人質疑信仰不值錢。
對于文化,可以是粉絲之蜜糖,也能是路人之砒霜。先問“有沒有”,再說“是什么”。我認為現在主流的球拍文化主要分兩類:
鉆研球拍本身的科技與工藝,這種文化貫穿在整個球拍行業(yè)當中。M40X出來了,同時提升了剛性與模量,所以手感與塌陷伴生的困境就能被解決嗎?Namd新次元材料能解決普通消費者對高硬手感的恐懼嗎?上市約四十年的T700材料怎么這么能打,至今還占據重要位置……
這些材料的演變與進步,本身是特別讓人著迷的。一部分拍迷收藏與使用的,正是不同時代的各種球拍之科技與工藝,尤其是那些被很多品牌大膽嘗試卻最終沒有持續(xù)使用的材料——如TC四軸、水滴拍、Y型拍、工字拍、月眉拍、三風管拍、80T等等。市場的天空也許已經沒有了這些痕跡,但我們應該記住它們努力飛過的樣子。
球拍與某個歷史片段或文化現象有聯系,從而賦予了這款球拍屬于它自己的文化,小眾而獨立。
最典型的也許就是AT700舊色這款球拍,江湖人稱“老七”。陶菲克2004年奧運會拿著它奪冠,并實現了大滿貫,它便開始沾上了冠軍氣;2008年,林丹憑著自己的偏執(zhí),硬是繼續(xù)帶著“老七”征戰(zhàn)北京奧運會,冠軍氣開始翻倍。也曾聽說這個型號的所有庫存都被調劑給林丹使用,導致供求關系瞬間失衡,再經由炒家操作,繼續(xù)升值。正因為兩個王者持續(xù)賦予的美好回憶甚至是傳奇經歷,從而產生了額外的價值與意義。這個過程有時還會融進個人的經歷,從而讓這支球拍開始承載回憶與故事。
大文化交織小文化,匯聚在一起,就是球拍文化的開端,多年后也就形成了文化的核心。
無須避諱的是,無論是哪種文化,都會最終被品牌方、經銷商或拍販拿來放大并商業(yè)化,因為這些環(huán)節(jié)存在逐利空間。這也是“消費情懷”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好的品牌方是發(fā)展的做法;差的品牌方是消耗的做法。
我們所應抵制的是違背文化積累、產品豪無誠意、卻要用情懷讓消費者埋單的情況。抵制這些做法,為的正是保護來之不易的文化。
當品牌方淪為販子的時候,他們便需要熱度、炒作與流量,他們不希望消費者去思考商品的真實價值,也不希望消費者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與適合,用鋪天蓋地的熱度與流量沖暈他們的頭腦,成交、付錢、落袋為安才是他們最想要的局面。最恨他們的人,不是普通消費者,正是那些喜歡這些文化的人。
上面這段話摘自知乎日報的《如何看待當前的球鞋文化》,對于羽毛球拍的文化,我也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