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琳 (天津市安定醫(yī)院C18病區(qū),天津 300074)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據統(tǒng)計,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發(fā)病率約為1.0%左右,可見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較為巨大[1]。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當進入后期后,可出現自言自語、思緒紊亂、打人和自傷等,對自身和他人均帶來了嚴重威脅。為了進一步提高后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從保持患者外貌和著裝整潔、有效心理護理、情感護理和康復鍛煉等角度進行優(yōu)質護理,經過為期1年的護理實踐,取得了預想的護理效果。
將2018年7月—2019年6月天津市安定醫(y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4例作為護理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病程≥1年;③可與護士進行基本交流;④經患者家屬同意參與本次護理研究。排除標準:①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等。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各27例。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21~55歲,平均 (40.4±6.8)歲。觀察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20~57歲,平均 (40.9±6.6)歲。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如合理布置病房環(huán)境,遵醫(yī)囑用藥并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密切觀察患者心理和情緒變化等。
觀察組進行優(yōu)質護理。包括:①保持患者外貌和著裝整潔。護士每日早晚協(xié)助患者洗臉、刷牙、梳頭和更換衣物等,以保持患者外貌整潔得體。②有效心理護理。護士對患者開展有效心理護理干預。如在首先通過耐心溝通等方式,使精神分裂癥患者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病情。然后在后繼的交流和交談中,逐步融入精神分裂癥相關治療知識,最后積極鼓勵患者重建康復的希望[2]。③情感護理。護士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開展簡單的情感培訓,告知患者家屬哪些護理方法或言語對患者康復有益,相反哪些護理方法或言語會導致患者情緒和心理惡化等,以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親情的溫暖。④康復鍛煉。護士根據患者的興趣和愛好,組織患者開展集體運動為主的康復鍛煉。在患者運動的過程中,護士不對運動時間加以嚴格限制,但需要注重患者體力和精神方面的變化,當出現異常,及時終止。再視患者情況,評估是否可以繼續(xù)參與集體性的運動鍛煉[3]。
①患者精神病評分結果比較,以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為標準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評分,量表包括焦慮抑郁和活力狀態(tài)等5個部分,患者評分越低,表示康復情況越好[4];②患者社會功能評分比較,以社會功能缺陷量表為標準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評分,患者評分越低,表示社會功能越好;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為標準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評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差。
患者精神病評分結果比較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精神病5項評分結果比較,護理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5項評分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 1 患者精神病評分結果比較(分,
2.2患者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患者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對照組護理前、后如分別為(3.38±0.85)分和(2.34±0.62)分,觀察組護理前、后如分別為(3.42±0.77)分和(1.68±0.55)分。兩組患者護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對照組護理前、后如分別為(18.02±3.11)分和(15.02±3.11)分,觀察組護理前、后如分別為(18.29±3.25)分和(12.31±2.60)分。兩組患者護理前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評分結果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重性精神病,其致病因素主要與患者個體心理的易感素質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不良刺激密切相關,且患者人群多以中青年為主,老人和兒童患者較為罕見?;颊甙l(fā)病后,隨著病情的進展,后期可出現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和認知功能等多種障礙,甚至會毆打他人和自殘等,從而對家庭和社會均帶了嚴重影響[5]。
為了進一步提高后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天津市安定醫(yī)院采取優(yōu)質護理的方法,如保持患者外貌和著裝整潔、有效心理護理、情感護理和康復鍛煉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精神病評分結果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社會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顯提高,護理效果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