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蒙蒙 丁亮
摘要:《山東經(jīng)會錄》保留了相對完整且較為全面的明代山東布政司的財政數(shù)據(jù),其中均徭役銀差力差均標注了工食銀以及反映額外耗費的打討銀。因此,銀力差的財政負擔均可以精確的量化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負擔各府縣重要財政部門的徭役無論是銀差還是力差一般都是重差,而負責次要部門徭役無論是銀差還是力差大多屬于輕差。
關鍵詞:明代;山東;均徭役;山東經(jīng)會錄;財政負擔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役”即是指國家以基層行政組織為控制基礎,以國家強制為保障,為一定的行政目的征調(diào)所需要的人力和資源。明朝初年的徭役分為里甲正役和雜泛差役兩個類別,其中雜泛差役在正統(tǒng)年間由江西僉事夏時規(guī)范改革為均徭役。成弘以后,均徭役出現(xiàn)了銀差和力差的分別,一些應役民戶不再需要直接親身應役,轉而交銀由政府自行雇募的均徭役中的項目被稱為銀差,仍需民戶親身應役的被稱為力差。①
學者們基本認為力差折銀可以減輕民戶的負擔。巖見宏認為最初折銀的柴薪皂隸、馬夫、齋夫和膳夫等四個徭役項目主要是用來補貼地方官員,且從需要繳納的白銀數(shù)量來看,應役民戶負擔也不輕松。②當然隨著力差的額外負擔加重,后續(xù)力差的銀納化確有減輕應役民戶負擔的作用。③劉志偉認為,早期銀差負擔較重,而隨著力差的負擔加重漸漸變成了重差。④丁亮指出,銀力差與輕重差之間并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其通過對海瑞《興革條例》中均徭役耗銀的分析指出,徭役的輕重要用其實際的財政負擔衡量。⑤本文即《山東經(jīng)會錄》為中心,對明代山東地區(qū)的均徭役的負擔問題進行分析。
二、山東布政司均徭役應役類型分析
《山東經(jīng)會錄》是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十月,山東布政使司編寫的一本供官府內(nèi)部進行財政預算、分配經(jīng)費的會計冊,內(nèi)容被分為稅糧、均徭、里甲、驛傳、馬政、鹽法六大項。⑥因該簿冊涉及內(nèi)容較多,而本文主要討論山東布政司均徭役問題,遂選取濟南府歷城縣的均徭役數(shù)據(jù)為例說明。
歷城縣的均徭役項目按銀力差兩項進行區(qū)分,以工食銀、打討銀等進行價值核算。銀差的只有工食銀并無打討,其中柴夫3.1兩,驛館夫、門子等役9兩,撫按衙門皂隸10.8兩,禁子、庫子等役12兩、馬快手27兩。
力差負擔由工食銀和打討銀構成,其中團操民壯的工食銀7.2兩、打討銀12兩,守城民壯工食4兩、打討8兩,縣官書院門子、鋪司兵、庫子均工食3兩、打討6兩,禁子工食5兩、打討12兩,預備倉斗級工食6兩、打討12兩,巡檢司弓兵工食3兩、打討9兩。
雖然均徭力差用銀核算,但只具會計學意義,方便政府核算徭役負擔,民戶實際的應役狀態(tài)仍需深入分析。⑦丁亮將其劃分為“征銀除役”和“編銀僉役”兩種類型?!罢縻y除役”指民戶不親身應役而是“輸銀代役”。“編銀僉役”指地方政府以白銀核算差役但并不征銀,應役民戶可以親身應役,也可雇人代役。⑧
那么山東布政司均徭役的應役形態(tài)屬于哪一種類型呢?我們首先看均徭銀差部分,據(jù)《均徭因革》記載:
“郡王民廚,每位欽定四名,惟原無護衛(wèi)者有之……每名銀一十兩,俱解布政司轉發(fā)各府雇役?!雹?/p>
可見,銀差中的民廚是“征銀除役”型,應役民戶“輸銀代役”,再由布政司雇役。再看力差的情況:
“巡攔在商貨流通之地,倚借公法網(wǎng)羅市利,其差為至輕。在商賈不通之處,舊額課數(shù)責令包賠,其差為至重。各府查議平度、高密、掖、濰、福山、棲霞六州縣課多賠累,每名編銀六兩,歷城、泰安、臨清四州縣商貨輻輳,嶧縣課鈔甚少,每名編銀五錢……齊河縣課銀止該十二兩,免編巡攔,即令縣官帶收,其余俱照舊,每名編銀四兩?!雹?/p>
可見,巡攔是“編銀僉役”型差役,官府只是準銀定差,再進行相應的僉派,實際并不征銀而需要親身充役。由上可見,山東地區(qū)的銀差就是“征銀除役”型,而力差屬于“編銀僉役”型。此種情況下,力差的實際財政負擔便成了我們關注的重點。
三、均徭役輕重的量化分析
《山東經(jīng)會錄》中的“打討”銀額為我們解析均徭役負擔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一項力差的實際勞役費用應該等于工食銀加上其相應的打討銀額,我們只有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據(jù)才能核算出徭役的負擔。因此,本文依據(jù)上文所列數(shù)據(jù)中各項差役的工食銀和打討銀量化分析均徭役的輕重。筆者將各項均徭役的負擔劃分為“極重、重、輕”三個等級。
其中極重差役基本上是供役于運司和縣衙的馬夫,供役于縣衙的庫子,供役有馬民兵和團操有馬快手,這一類差役或因負擔馬匹開支,或因負擔地方府庫的開支,故而耗費極大,是極重的差役。
重役有力差中的民壯、預備倉斗級、禁子、鋪兵,這些差役基本上都有相當高的額外負擔,如斗級需要對倉糧收支的損耗進行貼補,禁子需要負責采買地方政府行政用品等。此外重役中還有銀差中的禁子、庫子以及皂隸,這些差役因其要負擔地方政府或王府的日常行政、往來支應等項開支,所以財政負擔重。但很多銀差項目的耗費也等于打討后的力差,可見差役輕重已經(jīng)超越均徭銀力差的劃分。
輕役中有力差中的洛口批驗所腳夫、縣官兩學書院門子、急遞鋪的鋪司、兩學庫子、本府稅科司巡攔,這些差役需要的消耗與貼補并不多,因此算是輕差。腳夫的職責是“聽候遞送秤盤”,屬于供上官驅(qū)使的服務性人員,幾乎沒有買辦責任,因此也屬于輕差。巡攔負責催征稅收,情況特殊,如果在商業(yè)繁華的地方,其役甚輕,如果在偏僻的地方,甚至需要自己貼補稅款,所以這個差役的實際負擔時重時輕,而此處探討的地區(qū)為歷城縣,該縣為濟南府中商業(yè)繁華地段,故而可以將其劃分為輕差。其余的部分銀差因本身定額很少,又不用親身應役,沒有額外的財政負擔,故屬于輕差。
四、結論
本文以《山東經(jīng)會錄》中濟南府歷城縣的均徭役財政數(shù)據(jù)為中心并結合山東地區(qū)均徭役的基本情況均徭役的負擔輕重問題進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徭役負擔的輕重與徭役本身負擔的財政額度相關,不能簡單的將差役的輕重與銀力差之間劃等號。有些注明的工食銀額并不高的力差項目,因負有為官府采買辦公用品或貼補相關損耗的額外財政責任,反而成了極重的差役。我們只有通過工食銀和打討銀的量化分析才能對差役的實際負擔進行量化分析。當然由于目前此類數(shù)據(jù)非常少,本文立論是否成立,仍需更多史料檢驗。
參考文獻:
①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M].東京:東京女子大學學會,1966:109-117;劉志偉.明代均徭中的銀差與力差[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2(2);(日)伍躍.明代中葉差役改革試論[J].文獻,1986(2).
②僅以《山東經(jīng)會錄》上記載的數(shù)據(jù)來看,銀差中的馬夫一項所需承擔的財政負擔就是四十兩白銀,環(huán)比來看,這是一個相當重的差役。
③(日)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M].109-117;(日)巖見宏.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M].京都:同朋舎,1986:166-169.
④劉志偉.明代均徭中的銀差與力差[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2(2).
⑤丁亮.明代均徭役財政負擔解析——以海瑞《興革條例》為中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5-171.
⑥申斌.明朝嘉靖隆慶期山東均徭經(jīng)費初探:基于《山東經(jīng)會錄》的分析[C].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
⑦丁亮.明代均徭役財政負擔解析——以海瑞《興革條例》為中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5-171.
⑧丁亮.明代均徭役財政負擔解析——以海瑞《興革條例》為中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5-171.
⑨(明)山東布政使司.山東經(jīng)會錄·均徭因革上[M].山東:齊魯書社,2018:526.
⑩(明)山東布政使司.山東經(jīng)會錄·均徭因革上[M].546-547.
作者簡介:
董蒙蒙(1998-),男,漢族,安徽阜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17級歷史學(師范)專業(yè)本科在讀;
指導教師簡介:丁亮(1985-),男,漢族,遼寧朝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