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
崔顥的《黃鶴樓》一舉成名,引發(fā)后代詩人的競相模仿。在眾多擬作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李白擬崔詩以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樂道,《唐詩紀事》《詩林廣記》等文獻中多有記載。崔顥《黃鶴樓》作于天寶三載(744年)之前,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應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758)之后。李詩難免受到崔作的影響,對照二詩文本也能發(fā)現(xiàn)模仿的痕跡。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詩開篇都寫登臺或登樓之后,傳說中的事物已不存在,僅余空樓空臺,留給后人惆悵與感慨。李詩首聯(lián)用了兩個“鳳凰”和三個“鳳”字,體現(xiàn)出對崔詩重復使用“黃鶴”的效仿。李白對崔顥的模仿不僅在一些特別的句子,比如開頭的敘述手法就極為相似,都以一種主體“缺席”的存在和流暢的話語開始,氣勢豪邁開闊。
頷聯(lián)亦是懷古,轉(zhuǎn)入對歷史的憑吊。頸聯(lián)皆是寫景,崔詩中寫到“鸚鵡洲”,因而李詩此聯(lián)亦以“洲”來押韻煞尾,但崔詩融進了禰衡的典故,在寫景中寄寓感傷之情,李詩只是純粹寫景。尾聯(lián)抒懷,點出不見長安、壯志未展的失意之愁,在表現(xiàn)愁情方面也是明顯模仿崔顥詩的。
總體看來,無論是構(gòu)思立意,還是謀篇布局、用韻,李詩都與崔詩如出一轍。二詩之間存在多方面的互文關(guān)系,但論立意之高遠、涵蘊之深邃、格調(diào)之渾成、語言之自然,李詩都不及崔詩。
李白另有一首《鸚鵡洲》亦是模仿《黃鶴樓》:
鸚鵡來過吳江水,
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
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
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
長洲孤月向誰明?
鸚鵡洲在今武昌城南,對南樓;黃鶴樓在城西,向漢陽。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前四句與崔詩如出一轍,前三句連用三個“鸚鵡”,五六句寫景,尾句寄寓感嘆?!饵S鶴樓》獨特的七律體稱之為“崔顥體”,即“律間出古”的“七律變體”或“以古筆為律”的變體七律。“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皆是“律間出古”,體現(xiàn)了李白詩對“崔顥體”的詩體模仿。
李白的兩首擬詩在音韻追隨、語詞借鑒、章法模仿、詩體模仿等方面體現(xiàn)出和崔詩的互文關(guān)系,崔顥《黃鶴樓》即是《鳳凰臺》《鸚鵡洲》的“文下之文”。因此,崔顥的《黃鶴樓》使詩仙李白甘拜下風,更被后人推為唐代七律壓卷之作。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