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學習語文離不開閱讀,細讀文本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方式。高中生應該如何細讀文本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以下幾種方法,希望能給其他教師帶來幫助。
一、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作品中的詞語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作品中的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以《父親的菜園》為例。《父親的菜園》講述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辟出了一處菜園的故事,贊揚了“父親”執(zhí)著、勤勞的品質(zhì)。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而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的故事,重點描寫了他開荒、填土和育肥的過程,生動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這篇文章看似在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如果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他們就能體會到作者對身邊普通勞動者的贊美之情,歌頌了他們堅強不屈、勇于開拓的精神品質(zhì)。這也是當前年輕人身上所欠缺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以下句子:
1.望著我們困惑的神情,父親堅毅地說:“我們?nèi)ラ_一塊新的菜地!”
2.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yǎng)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干它,以后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p>
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細細品味作品中的詞語。學生會發(fā)現(xiàn)“堅毅”一詞刻畫了一位勇于開拓的農(nóng)民的形象?!半y為”和“拼了命”,體現(xiàn)了這塊菜地的貧瘠與荒涼,“父親”不僅非常了解這篇土地,還非常熱愛它。所以才會不顧眼前的利益,決定把這一季的豌豆翻進土里,育肥土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其中的詞語,就能讓他們深入文本,和文本對話。
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作品中的句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品味作品中的詞語,還要帶領他們品味作品中的句子,體會其中的情感,探尋其情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這篇散文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jié)晶,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這個句子。作者一連用了五個問句,可見他是在深入思考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帶著殘缺的身體努力地活著,這對于健康的人來說,難道不是莫大的鼓舞嗎?學生通過品味文中的句子,就能體會到苦難對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三、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探究作品的主題
探究作品的主題,是讀書人的任務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探究作品的主題。例如,在講解蘇洵的《六國論》時,一些教師特別注重講解文中的字詞句,而不是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主題。這樣教學,學生是無法真正讀懂《六國論》的。學生學習這篇古典論文的難點并不在于知道六國的覆滅與秦的強大,而在于了解當時的歷史,包括六國是怎么一步步滅亡的,滅亡的時間和順序、各國與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關(guān)系……熟知這些歷史文化常識,他們才能更好地探究作品的主題。首先,蘇洵并不是戰(zhàn)國末期的人,他寫這篇論文的目的并不在于陳述或者記載歷史 ,而是要借六國的滅亡警示宋朝統(tǒng)治者,期望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蘇洵在文章中指出:“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笨梢?,六國滅亡是因為政治上太保守,因循守舊,忽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對付秦國的“連橫”,進而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逐一擊破了。此外,“商鞅變法”增加了秦國的國力,使其具備了統(tǒng)一的實力,再加上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統(tǒng)一符合人們的愿望,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者依據(jù)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抒發(fā)了對大宋的擔憂之情。
簡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讓他們逐漸掌握細讀文本的方法,閱讀更多的文本。學生的閱讀能力越強,他們能夠讀懂的文本就越多,也能積累更多的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