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俠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思考,語文學科的功能難道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嗎?如果是這樣,那么語文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有何區(qū)別呢?從教學實踐中,我找到了答案: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具有工具性的學科,還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要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真切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探尋不同作者的人生之路。下面,筆者就以《登鹿門山懷古》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感受。
初讀《登鹿門山懷古》,我深受感動,心中生出一種強烈的愿望,即嘗試進行情感教育,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我一直相信,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情感的傳遞者。我嘗試著以“追夢”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孟浩然的“失意人生”,達到以情傳情,讓學生勇敢追夢的目的,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追夢的幸福。
眾所周知,孟浩然一輩子沒做過官。是他不想做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代讀書人的最大夢想大概就是入仕為官吧!孟浩然自然也沒有“脫俗”。于是,我開始著手搜集資料,了解孟浩然的人生經歷。而他的“入仕之夢”也始于《登鹿門山懷古》這首古詩。
在帶領學生解讀詩歌時,我引導他們找出詩中的人和景,讓他們將人與景聯系起來,總結出人物形象的特征。學生邊讀邊思考人和景之間的關系。最容易找到的人物形象是“吾”和“龐德公”。學生在讀到“沙禽”和“浦樹”時,也知道“沙禽”與“浦樹”是作者在探尋的途中見到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又與詩人的心情有關。由第一句詩“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中的“興”字,學生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很好。一切景語皆情語,他們對此也很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還找到了“山明翠微”“巖潭屈曲”“金澗芝術”“石床苔蘚”等景物。在尋找景物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金澗芝術”“ 石床苔蘚”與詩中的另一人物“龐德公”有關,描寫的是龐德公生活的環(huán)境。隨即便認為“山明翠微”“巖潭屈曲”與“吾”有關系。在這里,教師就要提醒他們注意一句詩“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巖潭屈曲”是哪里的景?是詩人“漸至鹿門山”后見到的,所以寫的是鹿門山的景,即龐德公居住的環(huán)境。寫景即寫人,由清新典雅的居住環(huán)境,學生就能感受到龐德公的隱士之風。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白云何時去,丹桂空偃蹇”有什么深遠的含意?我便問道:“‘白云去’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答道:“因‘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所以空留丹桂獨自妖艷?!贝藭r,我指導學生將這句詩與“黃鶴一去不復返,此地空余黃鶴樓”聯系起來閱讀。他們發(fā)現這兩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原來“白云”是追隨“高風”而去了。
課上到這里也許就可以結束了,因為學生既學會了分析人物形象,又學會了尋找人與景之間的關系。可是,課真的結束了嗎?
我認為這是一次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大好機會,怎能錯失良機呢?我又以“孟浩然來此探尋龐德公的目的”為切入點,啟發(fā)學生思考孟浩然來這里僅僅是因為仰慕龐德公嗎?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我一起參與了后續(xù)的活動。
我展示了記錄孟浩然一生重要經歷的時間表。學生了解到孟浩然為了夢想付出了許多的努力。他醉心于做官,于是想學習龐德公以隱成名,只是他名聲不夠響,沒有“伯樂”賞識他,空有滿腹經綸卻無人欣賞,“以隱而官”這條路便走不通了。無奈之下,他又選擇“主動出擊”。古人入仕,要么參加科舉考試,要么請人舉薦。這兩條入仕之路,他走得太坎坷。年近四十的孟浩然參加了考試,卻落榜了。內心無比煎熬的他發(fā)出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感嘆,誰知這句詩竟然為他的夢碎埋下了禍根。
后來,他想求人舉薦自己,便寫了一封自薦信。在信中,他寫道:“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苯璐吮磉_了強烈的入仕愿望。張九齡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華,想推薦他去朝廷做官,只是此時的張九齡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滿足了孟浩然的愿望,便邀請到他自己的幕府做官??上虾迫粚嵲诓皇亲龉俚牧希坏揭荒瓯戕o職回鹿門山,踏上了永久歸隱的道路。
聽完孟浩然的故事,學生們都唏噓不已。在他們感嘆之時,我順勢提出問題:“孟浩然能名流千古僅僅是因為文學上的造詣嗎?”學生們紛紛搖頭。其中一名學生說:“他勇敢追夢,在漫長的求仕生涯中刻苦讀書,雖然官夢破碎了,可他學到的東西為他的人生道路鋪上了鮮花,我愛讀他的詩歌,更欣賞他堅毅的品質?!?/p>
“路漫漫之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學的路上,教師要多多探索,不斷實踐,讓語文課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東中學教育集團東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