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華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并未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愿意分享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教師也比較少,一些教師在上公開課時也有意避開文言文。對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一、多管齊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將文言文視作“另一門外語”,是因為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許多差異,想要學好文言文,就必須持之以恒地積累文言詞匯,學習語法知識。盡管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就學過文言文,但進入高中以后,文言文的篇幅明顯加長,數(shù)量也有所增加,這些對于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多管齊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好地學習文言文??梢圆扇∫韵聨追N方法:
1.播放視頻
視頻素材以聲、光、影等元素打破了純文本的單一性。教材中的部分經典文本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電影等,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難獲取教學的資源。比如,由《荊軻刺秦王》改編而成的電影就有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張藝謀導演的《刺秦》。教師可以通過剪輯、加工等方式截取相應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他們走進文本。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文章中選取一個點,將之與電視劇、電影等鮮活生動的素材聯(lián)系起來。比如,一位教師在講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時就播放了一段講解種樹技巧的視頻,視頻中的人先講解理論知識,再實踐,將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牢牢吸引住了,就連坐在教室后面聽課的老師也在全神貫注地觀看視頻。在這樣的氛圍中,該位教師開啟了《種樹郭橐駝傳》的教學之旅,學生對本節(jié)課也充滿了期待。這一視頻涉及種樹的方法,在無形中為后續(xù)的教學作了鋪墊。
2.依文繪畫
在常規(guī)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著眼于“摳字眼”,將連貫的文言文切割成零碎的知識點,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設計畫面,依文繪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種方法更適用于畫面感較強的文言篇目。
以《始得西山宴游記》為例。由于文章講述的是柳宗元邂逅西山的奇妙感受,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設計畫面,把柳宗元筆下的“西山美圖”畫出來,引導學生一邊欣賞圖畫一邊學習文言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講述故事
高中生大都喜歡聽故事。有趣的故事自然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他們講述小故事。例如,在講解《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講述一個小故事:唐太宗捕獲了一只鷂鷹。這只鷂鷹不僅漂亮、健壯,而且頗懂人的心意,非常討人喜愛。唐太宗經常把鷂鷹架在胳膊上賞玩。魏征知道這件事情后,決定勸諫皇帝不要玩物喪志。有一次,唐太宗看到魏征來了,慌忙之中就把鷂鷹藏在了袖子里。這一幕恰巧被魏征瞧見了。魏征便為他講述古代帝王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講述小故事,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感受到魏征的剛正不阿、敢于直諫。
二、適時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準確斷句,在反復朗讀和咀嚼的過程中理解句意,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在教學時,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深入文本。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在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時,對于他們讀錯的地方,教師要耐心指導,提醒他們勤查詞典,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予自度不得脫”的“度”在句中的意思為“猜測”,應讀成“duó”,而不能讀成“dù”。
除了讓他們讀準字音,教師還要指導他們準確斷句。具體有兩種方法:一是抓標志詞,如句首發(fā)語詞“夫”的后面需作停頓;二是依據(jù)語意來斷句,如《五人墓碑記》中的語句“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應讀成“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停頓正確了,學生在理解文意時就不會出現(xiàn)偏差。
2.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文本
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文言文,深入文本。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進行集體朗讀、分組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特級教師黃厚江在談“誦讀文言文”時曾強調:“在文言文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必要的自由誦讀的時間,并且要給予精要的誦讀指導。學生讀好了文章,才能咀嚼、欣賞,融入文章。”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由誦讀的時間。比如,在講解《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留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樊噲說的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通過誦讀,他們就能感受到樊噲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征。
三、拓展遷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遷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樣做不僅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語感,還能讓他們學以致用,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時,教師可以補充另外一篇寫晉文公的文言文文《晉文公攻原》,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這篇文言文選自《韓非子》,記敘了晉文公攻打原國時發(fā)生的事情,說明了守信和體察民情的重要性。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晉文公會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是一個隱忍不發(fā)、顧全大局的人,再得知秦國撤兵后,他說:“因人之利而弊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他知道此時秦已經和鄭結盟了,晉國如果冒然進攻,將會面臨被兩面夾攻的局面,這對晉國來說太不利了,所以便果斷撤兵了。在《晉文公攻原》中,晉文公是一個恪守信用、善待百姓的君主。他和大夫約定十日內收兵,十日到后,臣子都勸他不要放棄,馬上就能攻下原國了,可他卻說:“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卑凑占s定的時間撤了兵,所以最后才能不戰(zhàn)而勝,使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
總之,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大膽、靈活地設計教學方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讓他們真正愛上文言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