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秩序和準則是日常教學運行是否正常的重要關鍵點。本文圍繞課堂秩序與準則的維護和秩序從理論與實證做了相關研究。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口頭和非口頭的稱贊、有形的認可和家庭的參與,處理消極行為的步驟等能較好的維護和執(zhí)行課堂秩序和準則。
關鍵詞:課堂秩序;準則;維護
一、課堂情境
課堂的情景中讓學生確定了不遵守秩序和準則所產生的后果。在遵循秩序和準則時,學生能得到積極的后果或贊同。另一狀況是,學生們對于他許諾的積極的后果并不是太感興趣,為了能使學生很好地遵守秩序和準則,并且對于學生的積極行為絕不能視而不見。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學生建構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合作行為提出感謝,也會利用具體的后果及時處理各種違反課堂秩序和準則的行為。學生們都很欽佩他這種正直的和始終如一的處理方法。
二、研究與理論
這個設計問題主要討論遵守課堂秩序和準則所采取的積極后果,以及不遵守課堂秩序和準則所采取的消極后果。Stage和Quiroz的元分析研究,證明了這種方法的潛在益處。
Stage和Quiroz將后果分成四個基本類型。強化包括直接的積極后果,表明秩序和準則得到了貫徹執(zhí)行。懲罰包括消極的后果,表明秩序和準則缺乏一致的貫徹執(zhí)行。沒有及時的后果,正如其名,不包括及時的后果,卻包括很多Emmer和Gerwels所認為的“非干擾的介入”行為。例如,在課后與學生會議討論不合宜的行為。懲罰和強化指的是消極后果和積極后果的結合。從表中可以得出兩個極為重要的結論。第一個是,四個類型的策略都能產生效果,降低搗亂行為的最低百分值是24,最高值可達33。Stage和Quiroz仔細思考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總的來講,元分析研究表明,公立學校中采用介入手段能夠起到降低搗亂行為的效果。我們希望,這些發(fā)現(xiàn)能夠將現(xiàn)實情況從謠言(myth)中分離出來。之前,謠言認為搗亂課堂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地管理,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學校中大量使用介入手段確實能夠減少搗亂行為。第二個結論是,將積極后果和消極后果結合起來,是一種最佳的介入方法。Miller,F(xiàn)erguson和Simpson在他們的研究文獻綜述中提出了這個結論:“明顯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允許學校在獎賞和懲罰之間實現(xiàn)一個‘健康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積極的和消極的后果這個主題是有爭議的,至少在前面的論述中有所顯現(xiàn),如第一章中關于鼓勵學生成就的討論就介紹了這個論點。這里則是將其放在認可和贊同學生行為的背景下加以討論。
下面幾種情況對學生的成績和內在動力極其有害:
◆展示出極誘人的獎品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分發(fā)獎品僅僅是為了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而不是為了實現(xiàn)一個具體的目標。
◆將獎品作為控制行為的策略。
爭論雙方對這個論點的強詞奪理都有可能走向極端:目前,我們相信在課堂內使用強化的必要性和危害都被夸大了。但是,有一點正在慢慢變得清晰,那就是強化的效果決定于強化物的性質,尤其是它的呈現(xiàn)方式。事實上,使用積極后果和消極后果的方法都必須適當,在閱讀這一章的剩余部分時,我們應該謹記這一點。如果使用適當,絕大多數的方法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如果使用不當,它們也能給學習帶來害處。
高分數并不能作為獎勵學生成績的唯一方式,還可以使用口頭表揚、公開認可(公開展示一些工作出色的例子,在校報上描述學生的成就)、象征性的獎勵(星星、笑臉、貼紙)、 額外的特權或活動選擇,或者物質獎勵(糖果、獎品)。
教師的反應可能是一種最基本的介入行為,它包括教師口頭的和非口頭的信息,用來表明學生的行為是否適當。刺激暗示(stimulus cueing)也屬于這一類型,主要是指在不合適的行為發(fā)生之前,給學生一個暗示。洞悉(withitness)是一個組織條理最好的課堂管理技巧,由Jacob Kounin創(chuàng)造出來。Kounin對它進行了如下的說明:
課堂管理與處理問題行為的方式無關,處理問題行為的方式與問題行為的數量也無關。但是有一個例外,以算術課上教室后面的兩個男生為例,一個男生抓住了另一個男生的作業(yè)本,另一個男生也抓住了對方的作業(yè)本。第一個男生開玩笑似的戳了第二個男生的肩膀,第二個隨即也戳了第一個男生。然后,他們笑著圍著桌子相互追逐,接著第一個脫掉了自己的襯衫,第二個也跟著脫掉了。隨后,第一個學生拉開了第二個學生的拉鏈,第二個也拉開了第一個的。這時教師才說:“孩子們,停下來!”為時已晚,其實關鍵并不在于她說“停下來”的方式或有沒有走近那兩個學生,也不在于她是否產生了威懾,而在于她是否向學生表明了她知道正在發(fā)生的一切、她有注意教室的后面。關鍵不在于她是否馬上走進了教室,而在于她是否在事情擴展或變得更嚴重之前,走了進來。我們用了術語“洞悉”來描述這個過程,它是與成功管理相互聯(lián)系的唯一技巧。
介入問題行為所采取的一個直接而具體的后果,就是讓學生付出直接的代價(direct cost)。暫時的隔離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指將一個學生從課堂內移到專門用于懲治搗亂學生的位置上去。過度矯正是直接代價的另一種形式。當學生的問題行為損壞了教室內的一些教學設施時,就可以使用到這種形式。例如,如果一個學生損壞了自己的教科書,過度矯正則要求這個學生必須修補好教室內的每一本教科書,而不僅僅是他自己的。
集體應急方案(group contingency)與有形認可是相似的,因為它們都是對合適行為的某種認可形式,并剝奪不合宜行為的享受資格。不同的是,集體應急方案技巧以學生集體而不是學生個人為單位。這個技巧要求集體內所有的成員都遵守行為準則,所以看起來特別有用。
家庭應急方案(home contingency)是指讓家長介入管理過程。如果一個學生不能遵守課堂內的行為準則,就要讓家長或監(jiān)護人參與進來。有證據表明,作為積極或消極后果的家長參與是一個有效的介入因素。例如,大量研究已經檢驗了學生認為的最重要的積極后果和消極后果。結果表明,與學生積極行為相關的家長參與,在學生眼里是對自己積極行為的一個很高的獎勵;同樣地,與學生消極行為相關的家長參與,在學生眼里則是一個很強大的阻礙物。
三、結論
教師應該記住使用平衡的方法,既要認可積極的行為,又要處理消極的行為。教師認可積極行為的行動步驟有:口頭和非口頭的稱贊、有形的認可和家庭的參與;處理消極行為的步驟有:洞悉、使用直接代價、使用團體應急方案、使用家庭應急方案、掌握處理高度緊張學生的策略以及設計一個整體的計劃來處理這些紀律問題。
作者簡介:
曾如剛(1975—),男,副教授,學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項目:本研究是紹興市2018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一般項目(編號:45)《“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