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濤
摘要:當前,自動化技術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把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為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生存構建一種必需的一種技術支持。為了能夠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jié)M足社會需求的具有獨立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十分必要。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想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對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究,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新性改革教育,實現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質性提高。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生產線;課堂教學改革
0 ?引言
現如今我國在制造業(yè)方面已經在世界當中占領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制造業(yè)方面的世界大國。社會對于自動化類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所以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教學改革也連帶著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當中。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專業(yè)設計方面都有了更大的進步,這對于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非常有幫助。在社會不斷進步的大背景下,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自動化設備也越來越先進,與此同時也就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性人才。可以說,目前我國在制造業(yè)方面已經在世界當中占領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制造業(yè)方面的世界大國。所以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教學改革是勢必要實行的,這就需要我們對課程內容不斷的去探究。
1 ?社會對于自動化專業(yè)類學生的要求
目前我們許多國內的企業(yè)是從國外引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的費用是用來對設備再改造的。但是其實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重點都在于現在有許多的自動化生產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而面對這種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社會人才市場對于自動化專業(yè)類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這種明顯的要求提高主要可以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就在于以往所培養(yǎng)出的自動化專業(yè)類的人才,其掌握的技術水平并不能夠制造出更高性能的自動化設備。第二方面就體現于引進的國外的設備已經得到了傳統(tǒng)教學下的自動化專業(yè)方面人才對其進行的維護和養(yǎng)護,但是他們都是利用說明書來對其進行基本的養(yǎng)護,實際上學生們并沒有理解國外引進這些設備的真正原理。舉例說明,在廣西桂林的某一家塑料廠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從德國跟荷蘭引進了一批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所引進機械都是由荷蘭跟德國的著名公司所制造,雖然完成了對國外自動化生產線的引進,并且仔細研究了其生產線,努力的去消化跟理解,但是其實國外很多的控制性軟件都是經過加密措施的,所以我們很難去真正的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必須提高自動化生產線課程的教學改革,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使學生迅速地掌握先進的生產線的工作原理。如果沒有及時的完成教學改革的話,很有可能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并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2 ?自動化課程的特點
①自動化課程在國內外的長久發(fā)展與革新中,已經擁有了一種悠久的歷史發(fā)展內涵和較為健全的課程體系[2]。
②工業(yè)發(fā)展對國家的繁盛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自動化技術發(fā)展來說,在國家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自動化課程教學內容也會隨著國家的政策或技術發(fā)展實施一些相應的設計和更迭,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自動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會明顯的帶一些與國家時代發(fā)展有關的特色,這種緊隨時代發(fā)展的趨勢特征是其他專業(yè)所不具備的,不管是對社會發(fā)展還是對人民生產生活都發(fā)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③自動化課程的知識脈絡并不復雜,是重點以實驗操作為主的課程。即放手讓學生以一種自主參與的教學方式來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與操作實踐能力。根據此課程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自動化課程領域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
3 ?課程發(fā)展現狀
以往的自動化課程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先理論后實訓的模式,學生的理論知識理解模糊從而無法良好完成實操訓練任務。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①主觀方面:高職學生基礎偏弱,對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具有一定消極影響。學生聽不懂,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3]。
②客觀方面:自動化課程實踐性非常強,而基于學科體系的教學方式,重書面、輕遷移;重分析,輕綜合;重課堂,輕實踐,教學內容不符合實際應用。因而使得本門課程的教學不能符合工作崗位對人才需求。
先理論后實訓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將兩者有機結合,因此導致最終結果是只有少數學生掌握較好,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4]。
4 ?課程改革策略
隨著社會對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自動化生產線人才的需求,院校必須要對自動化生產線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不僅顯示出了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顯示出了院校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堅決用心。在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學校必須要堅持以改革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為主導,注意教育教學質量。
4.1 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學習絕不僅僅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機電一體化專業(yè)這種技術型專業(yè)當中,不可以將知識學死。對于這種實踐技術性非常強的專業(yè)來說,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院校應該根據專業(yè)的特點重點去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學到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積極地開展一些和未來的職業(yè)會相關的實踐活動。也可以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多在校內開展和組織一些比賽,讓學生既能學到專業(yè)的技能又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競賽當中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效率都會提高,所以應當鼓勵學生多多參與。當學生通過實踐性學習之后,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鼓勵學生獨自去完成設備的維修和保養(yǎng)工作。面對院校內一些學習狀況比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他們去對相關項目進行研發(fā)和創(chuàng)造。
4.2 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當中,一般是老師占主導地位,向學生講授知識,學生很少能夠占據主動地位去學習。顯然這在自動化生產線的課程當中是并不成立的,因為機電專業(yè)要求的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在自動化生產線的課堂當中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一味地教授知識的話,只會將學生在學習當中置于一個被動的地位。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學生思考和交流的平臺,并引導學生用主動探索的思維聽課,以主動求知的心態(tài)學習,在實踐之前打好學習基礎,以便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甚至發(fā)現并提出新問題。
比如,教師在教學改革當中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來改革,項目教學法就是教師來引導一個項目,而學生獨自去完成這個項目,這樣有利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他們自身的動手能力。機電專業(yè)就是將PLC技術、變頻技術、傳感器技術、伺服技術和觸摸屏技術等融于一體。以本專業(yè)為例,學生可以通過完整的項目來去完全掌握西門子PLC程序,有利于學生去掌握自動化生產線當中的原理:
第一步:提出任務。在實際的專業(y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水平放在最前沿,不斷探索,實施和總結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素質。在項目教學中,教師首先根據本項目所要應用的知識點做簡單講解,然后給學生下達項目任務書;
第二步:自主學習及任務設計。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接受任務,然后根據任務書開展自己的項目;
第三步:任務實施。各組學生按照制定的方案實施,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讓學生自主體會整個過程[6]。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等資源自己查閱解決,可以互相溝通討論解決,也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
第四步:學生反思。學生通過項目報告的方式來上交自己的成果,并反思在學習和操作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或錯誤需要重點給予關注;
第五步:任務評價。健全的評價體系是教學有效性的保證。通過項目報告的方式來上交自己的成果各小組長在任務完成后,對小組成員在本次任務中給以客觀的評價和給出分數,詢問成員的課程設計,了解其知識體系的實際情況。
4.3 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去學習
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有一定的特征的,那就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自我接受能力以及學業(yè)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面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時,上課絕對不能夠一概而論的去灌輸知識,讓所有的學生都去做同樣的手工操作,那樣對于某些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有可能還會打擊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自動化專業(yè)能力在實踐培訓中,教師可將有相關性的課程按內容分類進行改革,在課程改革當中可以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去學習,使學生的課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不僅有利于知識點的順利連接,還可以保證課程模塊之間知識點的不重復。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改革方法。同時,面對那些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單獨完成一個項目,去完成一些比較困難的自動化生產線當中的操作,而面對那些學習上略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去選擇一些比較有替代性的操作或課程,不要一味的灌輸給他們知識,要讓他們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更加的熱愛自己的學習。
5 ?結語
人才發(fā)展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學生、教師和教學的各個方面。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讓生產線教學課堂改革面臨著不小的機遇和挑戰(zhàn)。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生產線教學課堂改革也迫在眉睫。改革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和知識能力,也能夠迎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確立正確的目標,提升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探究有效的改革策略,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邢燕鵬.《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一體化課程改革與實踐[J] .當代職業(yè)教育,2014(08):7-10.
[2]莫振棟,雷聲勇.以自動化生產線為載體的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研究[J] .廣西教育,2012(23):34-35.
[3]施毅敏.工科物理力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4]牛弘.“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自動化專業(yè)《系統(tǒng)仿真》課程結課考核中的應用研究[J].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2019,7(02):133-137.
[5]吳俊英.淺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難點與對策[J].南方農機,2020,51(7):184-185.
[6]夏靜萍,吳慶憲,姜斌.新工科形勢下自動化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分層次培養(yǎng)模式探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9(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