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為什么人們會對伊嶺巖洞感興趣?
人類的生活的欲望、生活的熱情、生活的興致實際上是無限的,是永遠也不會被完全滿足的。
人們不僅需要此樣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人們還渴望著去了解、去體驗彼樣的生活、別一個世界。
于是有了沙漠探險,有了南北極的觀測,有了向外層空間的高飛和向海洋深處的探尋。于是有了神話傳說。
伊嶺巖洞是小小的也罷,它提供的卻是別樣的世界,它與洞外的光亮的、遼闊的、各自有著鮮明的質(zhì)的確定性的世界不同,它是模糊的、奇形怪狀的、混亂而又有著自己的某種和諧的、無意義卻又富于暗示性的。它們都是一種石頭,但是它們給你的是一種小小的大干世界的紛紜繁復(fù)的感受。
奇奇怪怪,奇形怪狀,這正是伊嶺巖洞引人入勝的地方。如果巖洞里的石頭就像我們常見的山石、河灘卵石……也就不會有什么人去看了。
奇與怪也是人們的一種追求——對于新的經(jīng)驗、新的感受的追求。奇與怪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一種挑戰(zhàn),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與常規(guī)的競賽。
當然,并非每一種奇與怪都是美的、成功的、引人人勝的。好奇心可以出自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只意味著一種低級的卑劣心理。分析每一種奇與怪的性質(zh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無論如何,人應(yīng)該具有打破常規(guī)的勇氣。
伊嶺巖洞是自然形成的,它能夠成為藝術(shù)欣賞的對象嗎?
巖洞也正像山川大地、日月星辰一樣,時時可以引起人們審美的情操和想象。
這是因為,第一,美與自然是不可分的。許多美的范疇,例如對稱與不對稱、均衡與不均衡、多樣與統(tǒng)一、明朗與含蓄,都是大自然本來具有的特性,都來自大自然的提示??梢哉f,美是師法自然的。
請到伊嶺巖洞一游吧,它會使哪怕是最高明、最大膽、最激進的雕塑家羨慕乃至膜拜??茨腔趾甑臍馄牵】茨瞧嬖幍脑煨?!看那無窮無盡的點、線、面、體、層次、空白、角度、距離、虛實、明暗、剛?cè)?、伸縮、動靜!有哪個雕塑家能夠創(chuàng)造得出、哪怕是完備地想象得出這樣一個藝術(shù)世界!
有時候,人們甚至覺得難以相信,這渾然一體的伊嶺巖洞,難道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嗎?大自然真有著這樣博大精微的匠心?地理學(xué)家、物理學(xué)家、化學(xué)家可以對每一塊鐘乳石、每一個石筍、每一根石柱的形成和整個山洞的布局作出自己的解釋。同時,從這些解釋中,我們也可以悟到自然規(guī)律的美,不僅形象是美的,抽象也可以是美的。萬有引力是美的,物態(tài)變化是美的,萬物的合成和分解、融化和凝結(jié)、流動與固定,都是美的。
第二,哪怕是對最原始的自然對象的欣賞活動,也離不開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飽含著勇氣和情感的藝術(shù)想象。這種想象,把自然對象本身所不曾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某些性質(zhì)賦予了對象,打破了物我之間的隔膜,溝通了自然對象與人的心靈。應(yīng)該說,這正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活動的開始,是一種初級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當你進入伊嶺巖洞,為一塊又一塊的石頭和它們的布局而歡呼,當你興奮地告訴你的同伴:“看,那簡直像一個木瓜!啊,那像一頭水牛!”這時,你已經(jīng)在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活動了。石頭之所以被你認為像木瓜或者水牛,離不開你對于木瓜和水牛的經(jīng)驗,你賦予你的對象——石頭以某些它本身并不具備的特質(zhì),可以說這是你賦予對象以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一個有著高度的藝術(shù)想象力或者叫形象思維的能力的人和一個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同游伊嶺巖洞,他們的感受乃至趣味,會有很大的不同。
多數(shù)人并不習(xí)慣于這種想象,多數(shù)人對于自己的想象缺乏足夠的自信,這里,就看得出解說的重要了。當解說員按動燈光鍵鈕,告訴游客這里是雙獅迎客,那里是丹鳳迎賓,這里是劉三姐對歌,那里是孫悟空下龍宮的時候,游客們爭相觀看,按照解說員的提示和規(guī)定去想象,然后一個個都服氣了:“果然!就是像!”然后嘖嘖稱奇,感到極大的滿足。
可以這樣說,解說詞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沒有解說,游客也不過就是稱奇而已,很難留下什么印象,無法把洞中的陌生的別樣世界與自己熟悉的洞外的大干世界聯(lián)系起來,因而大大減少了觀賞的樂趣。
但是,也有許多游客靠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同樣會得出與解說大致相仿甚至比解說更為豐富的有趣的印象,他們?yōu)槭裁催€是離不開導(dǎo)游員的解說呢?這是因為,一經(jīng)解說,這種想象便成了公認的了,而只靠自己想象,似乎沒有把握。因為想象不像邏輯推理、三段論法,它愈獨特就愈帶幾分冒險的性質(zhì)。其次,什么都靠自己去想象,未免太累,太容易疲勞,于是懶于動腦的人寧可吃別人嚼過的饃。當然,一般來說,解說詞是經(jīng)過有經(jīng)驗的人,用較長的時間編纂出來的,它具有集體經(jīng)驗的性質(zhì),它比匆匆來去的游客的個人想象會更豐富更高明一些。
但也有一些解說是生硬的、強加的,因而是煞風(fēng)景的。比如,在沒有任何根據(jù)的情況下,硬要說哪一塊石頭像哪一個民族的人物,其效果只能是乏味的和失敗的。
也會有那樣的游客吧,他不完全聽信解說,而更能縱橫馳騁自己的想象。他不滿足于哪塊石頭像什么,而能欣賞這石頭本身的美麗。僅僅說它像什么顯然無法揭示巖洞魅力的秘密,如果當真像實物一樣,像動物園的標本一樣,那還是伊嶺巖么?而且你說像,我說不像,你說像這個,他說像那個,又有什么不好呢?也許,這里最值得思索的,不在于“像”,而在于這個巖洞的石頭的“四不像”吧。誰知道呢。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高中版上旬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