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煙火

        2020-09-10 07:22:44曲近
        綠洲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農(nóng)村孩子

        曲近

        鍋蓋兒與蟈蟈籠

        鍋蓋兒與蟈蟈籠,這兩件事確實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它們卻與一種植物有關(guān),確切地說是來自于這種植物的莖稈。

        秋天的時候,荻花開了,它的莖稈慢慢成熟長老了,頭頂上舉一束紫里透著灰白的荻花,煞是好看,很像是被時光漂染了的老人們斑駁的兩鬢,它的纖維韌性也達(dá)到了最強。這時候,蟈蟈也成年了,叫聲動聽起來,也把孩子們的興趣提了起來,都忙著準(zhǔn)備用荻花的莖稈扎制一個蟈蟈籠子,捉了蟈蟈來養(yǎng)。主婦們也開始張羅收割一些做新鍋蓋兒了,以備過春節(jié)使用新的。

        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孩子們能玩的東西,多了去了,不過全都與泥土、石頭、植物、昆蟲、動物、水和天空有關(guān)。全都是純自然的東西,那種樂趣,不是現(xiàn)代孩子所能體會到的。

        荻花的莖稈,細(xì)而長,柔而韌,挺拔光滑,非常結(jié)實,徒手是折不斷的,擰一擰還可以當(dāng)繩子用,捆草綁柴都可以,不用擔(dān)心會因負(fù)重而掙斷,荻花莖稈最大特點是耐水浸、不發(fā)霉,農(nóng)村主要用來扎制鍋蓋,它吸水性好,遇潮膨脹阻氣,有助于蒸煮食物,實用性強。不過高粱稈扎制的鍋蓋更好用,它的優(yōu)點是莖粗耐用,缺點是莖稈短,扎制需要接茬,與水蒸汽比較重。

        秋天荻花開了后,用鐮刀割下來拿回家,剝?nèi)ハ露说陌~曬干,農(nóng)婦們就根據(jù)家里鐵鍋直徑的大小,用線繩把修長而光滑的莖稈以十字交叉的經(jīng)緯為圓心左右排列,向外旋轉(zhuǎn)擴大,最終扎制成一個圓圓的嶄新鍋蓋。這種鍋蓋除了蒸煮炒菜時蓋鍋之外,還可以端到院子里晾曬東西,包好的餃子也可以放在上面等水開了下鍋。我們那里方言俚語都把鍋蓋叫作鍋排兒。把扎制鍋蓋的荻花莖稈叫作莛子,家家廚房靠灶臺的墻上,清一色掛著一排大小不一的鍋蓋。從鍋蓋的大小和多少就可以判斷這家的人口數(shù)量和經(jīng)濟狀況,鍋蓋大而多的家庭,人口就多,經(jīng)濟狀況也不錯。反之,就差些。

        成熟的荻花莖稈,深秋時的田埂、地頭到處都有生長,隨便收割,除了制作鍋蓋,就是扎制玲瓏可愛的蟈蟈籠子。

        在農(nóng)村,到了秋天,荻花的莖稈,深得婦女和兒童喜愛。大人們是為了生活,孩子們則是為了玩耍。

        中原的田野上,一到秋天,一派繁忙景象,五谷忙著成熟,人們忙著收藏。滿眼鋪開的,是淺黃,深黃,金黃,層層遞進(jìn)的凝重,彌漫著收獲季節(jié)的芬芳。一些另類的性格突出的葉子,突兀地跳出了粉紅,深紅,暗紅,散發(fā)出一種熱烈和喜慶。秋天是個忙碌而快樂的季節(jié),日子累但充實。

        孩子們相約著,要比賽今年誰的蟈蟈籠子扎得結(jié)實好看不散架,誰捉的蟈蟈肥胖個頭大,叫聲響亮。自己拿了鐮刀去田頭地邊的草叢里,尋找最長、最直長老了的荻花莖稈,割下來,拿回家,剝皮曬干了,一段一段剪成需要的長度。有的在大人的指導(dǎo)幫助下,有的則是自己動手扎制蟈蟈籠子,制作方法采用榫卯相互咬合原理,莖稈一根挨著一根密密十字錯落扎制,最終做成長方形燈籠狀的籠子,中間向上抽出幾根就敞開成籠門,可以把蟈蟈放進(jìn)或取出。

        扎制蟈蟈籠子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也很講究技巧,不是誰不經(jīng)實踐就能輕易做成,需要大人指導(dǎo),甚至手把手地教授。一個八九歲的孩子,需要動手練習(xí)制作十個八個之后,才可以憑經(jīng)驗獨立完成?;\子的形狀、大小,符合一定的審美比例尺寸,看起來才順眼好玩,做得好的,簡直就是一件藝術(shù)品,懸掛在屋檐下,令其他孩子羨慕不已。

        籠子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去田野里捕捉蟈蟈裝進(jìn)去養(yǎng)著,看它們在籠子里蹦跳,聽它們唱歌,別有一番風(fēng)趣。逮蟈蟈動作要快,運氣要好,才能有喜人的收獲,肥胖個頭大的,叫起來聲音響亮,能傳很遠(yuǎn)。放學(xué)后或星期天,孩子們完成了打豬草,放羊等農(nóng)家活兒后,就聚到一起,快樂地比賽誰的蟈蟈籠子結(jié)實漂亮,里面的蟈蟈個大能唱,誰就會被大家羨慕,被稱為巧手,甚至被擁為孩子頭兒,享受尊重。

        對于孩子們來說,農(nóng)村有農(nóng)村的趣味,田野有田野的快樂。

        裹著泥香的燒烤

        泥土的香,是感性的。盡管它不是那么具體,抽象得看不見,也摸不著,卻能觸及你的嗅覺,撫慰你的靈魂,讓你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很享受地陶醉于芳香的愜意里。

        泥香,有點腥,有點酸,有點咸,甚至也有點五味雜陳。但不管怎么說,這香,是泥土特有的,天然的,在擠壓的黑暗中運動、發(fā)酵,在蚯蚓的穿行中嬗變,在潮氣的滋潤下肥沃。刨開土,總有細(xì)微的看不見的一縷縷清香撲鼻而來,擋也擋不住,就這么告訴你它不可名狀的味道。如果你生長在農(nóng)村,并且是一個農(nóng)民,那你一輩子聞慣了這種氣息,換到城市,會很長時間不適應(yīng),好像丟失了什么,又說不清是什么,心理上感到是自己在走失。城市里的空氣可不像農(nóng)村那么自然、清純、新鮮,它渾濁多了,在現(xiàn)代文明的遮掩下,人為的復(fù)雜的成分令人擔(dān)憂。因此,有時候到鄉(xiāng)下去呼吸新鮮空氣,就成為時髦與奢侈,可見泥土之香之于現(xiàn)代生活的寶貴。農(nóng)村人的另一種富有,是來自大地上空氣的清新和食物的安全,呵護(hù)著健康,延長著壽命。

        收獲季節(jié),從地里挖出的土豆、紅薯、花生、山藥、洋姜等等,無不帶著新鮮的濕潤的的泥土清香,與這些植物莖塊自身散發(fā)的氣息,融合成了濃濃的田野韻味,吸一口很舒心。更有閑暇時孩子們?nèi)宄扇旱氐揭巴膺M(jìn)行燒烤的味道,能香出二里地呢。

        農(nóng)村孩子,不僅能夠享受綠色環(huán)保無公害的地下、地上的瓜果蔬菜的原汁原味,也能夠享受泥塊燒烤出來的野味清香。

        每當(dāng)夏秋之際,小伙伴們相約著,去河灣、地里,捉來野魚、螞蚱、田雞,挖來土豆、紅薯、花生。然后分工合作,一撥人就近隨手直接采下田間、地頭很大的嫩綠的苘麻葉子,把野魚、螞蚱、田雞粘了稀泥層層包裹,土豆、紅薯和花生就裸著皮不用包裹,并撿來柴火,做好食物燒烤前的準(zhǔn)備工作。另一撥人則負(fù)責(zé)壘砌一個燒烤食物的小土窯。壘砌小土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個精細(xì)活兒,需要細(xì)心和耐心,手勁不能大,動作也不能快,完全靠手的感覺把握,一般都由有經(jīng)驗的年齡大一點心細(xì)的孩子來完成。選一快背風(fēng)的臺地,挖一個坑,從臺地側(cè)剖面下掏一個洞口,便于添加柴火,之后沿著坑的邊緣用小土塊一圈圈一層層壘砌,越往后壘砌難度越大。土塊都是挑選的錐形,錐尖向內(nèi),一層層慢慢向內(nèi)收攏,最后就形成一個穹廬,外觀有點像金字塔,只是它的形狀是圓形而非方形??旆忭?shù)膸讉€土塊特別難處理,得十分小心地慢慢放上去,最后一個土塊更須小心翼翼地輕輕地錐尖垂直朝下放進(jìn)去,收口就卡緊了,靠向心力的作用固定住,小土窯才算大功告成了。許多時候,都是稍不注意,壘快一點,手抖一下,土窯就會瞬間坍塌,前功盡棄,必須清理好現(xiàn)場,再重新壘砌。

        小土窯壘砌好后,開始點火燒窯,燒火也得小心謹(jǐn)慎,不能把土窯碰塌了。煙火順著土塊的縫隙鉆出來,在曠野的微風(fēng)中呼呼響著。高遠(yuǎn)的天空下,野地里另一番景象的裊裊炊煙,燒火者的煙熏火燎的臉龐,小伙伴們快樂的神情,以及周圍被行進(jìn)的時光濡染出凝重的秋色,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活潑溫暖濃郁的鄉(xiāng)村畫卷。

        十幾分鐘后,土塊燒成了紅色,這時候就把包裹苘麻葉的魚啊,蛙啊等放進(jìn)燒熱的小土窯里,然后快速搗垮土窯,用鐵鍬拍碎熱土塊,壓實,燜烤。大約半個小時,從泥土的縫隙里鉆出一縷縷誘人的香氣,這時候就可以把燒烤的食物從土灰里扒出來,剝下泥殼,揭去層層包裹的苘麻葉,隨著食物的外露,一股泥香伴隨的各種食物的香味撲鼻而來。這些不放佐料,沒有油膩,保留原味的燒烤,并且是在露天的大自然中享用,是名符其實的野炊。

        這就是農(nóng)村孩子們生活中所獨有的燒烤,純正的煙火味兒。

        當(dāng)然,這些都是男孩子們干的事,屬于男孩子的專利。

        村東頭的水井

        中原,伏牛山區(qū)。

        我家就住在豫西南伏牛山脈的丘陵地帶,自然村,村子不大,只有二十幾戶人家,人口百余。村子不依山,但傍水。水是一條小河,南北流向,叫周曹河,估計周邊早些時候住有曹性人家而得名吧。平時河水不多,河灘上還能種莊稼,但下大雨或暴雨,洪水卻很囂張嚇人,莊稼被淹或被沖走也是常事。河上沒有橋,水小的時候可以踩著錯落的河踏石雙臂伸展如翅掌握平衡蹦跳著過河。洪水來了,誰也過不了河,只能眼巴巴望著對岸,恐懼而無助,干著急。我就經(jīng)歷過多次,去河那邊上學(xué),放學(xué)被洪水阻隔,回不到河這邊的家,家長與孩子隔河對望,焦急而無奈。

        村東頭,離小河不遠(yuǎn)的地方,是村里的水井,村里人習(xí)慣稱之為“井泉”,這名字形象貼切。丘陵地帶,平地很少或根本找不到一塊自然的平地,居家選址,要么高高在上,要么降到溝底,都是根據(jù)地形地貌決定。村名也緊扣地理特征,坐落于溝底的叫什么溝,坐落于高崗的叫什么崗,我家地勢低叫付家溝,鄰村地勢高叫陳家崗。這些村名都是因為貧窮缺少文化而導(dǎo)致的結(jié)果。村里的房子沿著一道溝的坡地而建,前面是一條渠溝,平時蠕動小小一股溪流,下雨天水就大了,也能產(chǎn)生洪水的轟鳴。村子地勢西高東低,水井自然就打在村子?xùn)|頭較低的地方。

        村東頭的泉水比較豐富,直接冒出來,水井大概深不到十米,內(nèi)圈用石頭壘砌,井沿高出井口不過半米,雨水多的季節(jié),泉水豐沛,水位高出井口自溢而出沿著石縫涓涓流淌。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到這口井里挑水吃。春秋雨季水位高時,只需手持水桶,彎腰伸手一晃就能提起滿滿一桶水,不需要用扁擔(dān)鉤系緊了水桶探到水面汲水。遇到干旱的夏天,水位降下去了,就只能扁擔(dān)鉤系緊了水桶沉下去在水面左右擺動,讓桶口慢慢吃水直到灌滿了再提上來。挑水是個力氣活,得由家里的成年人完成,如果誰家缺少勞力,那吃水就成了較大的問題,未成年的孩子也得克服困難挑水或抬水吃。

        農(nóng)村沒有喝開水的條件,也不可能有喝開水的習(xí)慣。因此,農(nóng)村的孩子,即使不挑水也會經(jīng)常光顧水井,上學(xué)或放學(xué),經(jīng)過井邊,渴了,水位高時就扒著井沿把頭伸進(jìn)井里,咕咕咚咚喝一陣子,嘴一抹,心滿意足地回家。如果遇到干旱,不下雨,水位就會降到兩米以下,孩子們再想喝水就沒那么容易了,轉(zhuǎn)身去附近的麥地掐幾根細(xì)長的麥稈,只需要上面不帶結(jié)節(jié)通暢的那一段,然后幾根一節(jié)節(jié)連接起來,做成一根長長的麥稈管,長度直到能夠伸到井水里,手扶麥稈用力吸,細(xì)小的水流就被吸進(jìn)嘴里,盡管這樣喝得慢也費勁,但時間長些也能喝夠,這顯示了農(nóng)村孩子的生存智慧。要是麥稈破裂了,漏氣了,那用多大勁也吸不上水來,這是笨孩子的表現(xiàn)。被太陽曬得滿頭大汗又特別渴的時候,正好走到井邊,喝一陣清涼的井水,立刻解渴消暑。

        自動涌出來的水,還能澆灌村里的集體菜地。這是村里唯一的一塊水澆地,種一些家常蔬菜,特別寶貴,父親就負(fù)責(zé)給村里生產(chǎn)隊種菜,年節(jié)前,家家都能分配到一小堆時鮮蔬菜過節(jié)。

        中原的土地屬于黃膠泥結(jié)構(gòu),水土的酸堿度適中,水不容易變質(zhì),口感好,比較好喝。有時候,挑回家的井水倒進(jìn)水缸盛放兩三天了,干活回家的人,放下農(nóng)具,第一件事就是順手拿起水瓢舀水喝。在農(nóng)村,大人孩子都喝生水,就是從井里打上來直接喝的涼水,沒見過誰因為喝了生水而出現(xiàn)健康問題,這就是農(nóng)村。

        鐵鍋,熬香了歲月

        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之前,農(nóng)村人講究的是多子多福,人丁興旺,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就是養(yǎng)兒育女為防老。因此,家里的人口一般都比較多,一家少則三四個孩子,多則五六個,七八個的也不稀奇。

        人多,吃的飯就多,做飯需要大鍋,一些大鐵鍋城市人看到會感到很驚訝,放在農(nóng)村就不算啥。五口以上的家庭,最少得有大中小兩口鍋,才能應(yīng)付日常生活。鍋是生鐵翻砂鑄造而成的,易裂易碎,新鍋鐵青色,泛著金屬的冰冷光澤。我家就有兩口鍋,大的口徑一尺八,換算成公制大約六十厘米左右,小的一尺二,也有三十六厘米。這樣大口徑的鐵鍋放到城市的廚房,肯定嚇人,但在農(nóng)村就習(xí)以為常了,而且是必需品。

        根據(jù)鍋的大小砌灶臺,灶臺要砌成前后相通的連體灶,一個灶膛燒兩口鍋,而且是安裝風(fēng)箱的那種灶,灶膛里的柴火有風(fēng)箱鼓風(fēng),火頭旺盛,做飯的速度就快,省時又省柴。因此,家家的灶臺都安裝風(fēng)箱,一到做飯時,每家每戶的廚房都傳出啪嗒啪嗒的風(fēng)箱聲,火苗呼呼叫著,演繹著日子。

        一般情況下,大鍋用來蒸饃、煮面,小鍋用來炒菜、溫米酒。

        與鐵鍋打交道的都是女性,奶奶、母親、媳婦,或者姐姐、妹妹,男人主要是經(jīng)營地里的莊稼,擔(dān)當(dāng)養(yǎng)家糊口的責(zé)任。鐵鍋就成了農(nóng)村女性手里維持生活至關(guān)重要的家什,每個人對鐵鍋熟悉到滋生感情,若是磕碰打爛一口,會心疼難受很長一陣子,有的還會自責(zé)、不舍而掉眼淚。

        鐵鍋用久了,就會舊,就會爛。有時候一忙亂、著急,忘了給鍋里添水,就架柴燒火,一分鐘不到,“啪”的一聲,鍋燒炸裂了;有時候,端起鍋燙手了,擱放得快了點兒,磕碰壞了。這時候就心急火燎地等著盼著走村串戶的補鍋匠人的到來,救急補鍋。

        “補鍋咯?!奔澎o的村子里,突然響起一聲吆喝,從村東傳到村西,補鍋匠來了。主婦們趕緊端出家里裂縫漏水的爛鍋,交給補鍋匠,并不厭其煩地與其討價還價。在農(nóng)村,不僅衣服可以打補丁,鐵鍋也可以打補丁,補鍋匠干的就是這個營生。平時村子里很安靜,難得來個生人,聽到喊聲,孩子們也擁過來,圍著補鍋匠,一邊好奇地看著怎么補鍋,一邊嘰嘰喳喳著玩耍、嬉鬧。農(nóng)村的滋味,都來自這樣的一口口鐵鍋。

        一般情況下,一口鍋要用十年八年的,裂了補補再用。補鍋匠在裂縫處鉆一個洞,比劃著大小面積,找一塊圓銅皮,也鉆一個同樣大小的洞,緊貼裂縫處,用銅絲卯緊,嚴(yán)絲合縫到不滲水為止,鍋才算補好了。烏黑烏黑的鐵鍋突兀地跳出來一兩個黃銅補丁,特別顯眼,被襯托得如金色的花朵。那時候,買一口鍋大概一塊五毛錢左右。打一個補丁,只需要一兩毛錢。打補丁,比買新的要劃算,這就是來錢不易的農(nóng)村人過日子的精細(xì)。

        補好了的鍋,可以繼續(xù)使用,但不能與新鍋相比,因為補丁是凸出的一塊,狀如泡釘,炒菜、烙餅阻擋鏟子,稍不注意就可能把補丁鏟壞,使用要格外小心。打了補丁的鍋,洗起來也沒有新鍋省事,補丁周圍難洗干凈。

        買回的新鍋,不能立即使用,必須要做點小小處理。找一塊帶油的生豬皮,把鍋燒熱,用豬皮反復(fù)摩擦,油煙四起,嗞嗞響,直到新鍋被豬皮油摩擦得锃光發(fā)亮,十分光滑,以后做飯不糊鍋,炒菜不粘鍋了。

        祖祖輩輩延續(xù)著鐵鍋喂養(yǎng)的人生,農(nóng)村的鐵鍋養(yǎng)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灶臺邊的老水缸

        “老”這個字,可不是隨便亂叫的,也不是隨便亂用的。老子,那是道家鼻祖,史稱哲學(xué)家;老師,那是比別人早懂道理的先生;老理兒,那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實踐檢驗過的道理;老人,那是比我們經(jīng)歷多、年齡大的長輩。凡是冠之于一個“老”字的,來歷都不會簡單,都值得尊崇和敬仰。

        這里我要說的老水缸,也盛滿了歷史。它是農(nóng)民家里那種土陶上了一層薄薄簡單彩釉燒制而成的大缸,用來盛水,也用來裝糧食。

        陰雨天之前,水缸的外表會神奇地泛潮滴水,手一摸濕漉漉的,農(nóng)村人稱之為水缸出汗,這種現(xiàn)象預(yù)示著最近幾天,將要下雨,事實證明這種物象反應(yīng)是很準(zhǔn)的,水缸就成了農(nóng)村靈敏的天氣預(yù)報器。

        水缸在我們那里屬于家里較大的容器,一口大一點的水缸能盛裝四至六桶水,也就是一個成年人要挑回的兩三擔(dān)水。

        水缸總是站在灶臺邊正對門的地方,這樣便于口渴的主人回家能以最快的速度喝水解渴。水缸口要用很大的蘆荻莛子扎制的缸蓋,或者木制的缸蓋。木制缸蓋,受潮很沉重,要做成對開活動的兩塊,舀水時只需要掀開一半就行,特省事兒。隨手掀起一半,就能用浮在水面上的水瓢輕松舀水。水瓢是一種葫蘆科的藤蔓植物果實,一個葫蘆長老了,摘下來晾干,一分為二鋸開,掏凈內(nèi)瓤就成了兩只舀水的水瓢,家家都離不開它。由于水瓢不怕水浸泡,浮力強,耐腐蝕,時刻浮在水面上,一只可以使用很多年。

        水瓢從不嫌棄老水缸丑陋陳舊,任何時候都與水缸隨影相伴,離開了水和水缸,水瓢也就失業(yè)了。

        記得家里的老水缸,比父親的年齡還大,多少歲說不清了,它總是默默地站在廚房的灶臺邊,陪伴主人忙碌的影子晃來晃去地應(yīng)付生計。酸甜苦辣,都離不開水的蒸煮。

        我和哥哥姐姐每天上午、下午放學(xué)或者打柴回家,總是先走進(jìn)廚房,掀開水缸蓋子,舀一瓢井水解渴,抹抹嘴再進(jìn)堂屋休息。

        任何物件都有壽命,水缸也不例外,也會遇到意外的情況,因為水的壓力作用,用久了會自動老化開裂,也有被搬東西時不小心磕碰砸爛的。我在小學(xué)課本里曾讀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有《田螺姑娘》等,但這些都與家里的水缸沒有半點關(guān)系,家里的水缸裝不了那些智慧和神話,它太平常,太普通了,每家都有,誰也不比誰家的特殊,更不會發(fā)生感動人的聊齋志異故事。

        一旦家里的水缸裂了,就用竹篾或者鐵絲緊緊箍住,還能繼續(xù)使用很長時間。在農(nóng)村,再窮的家,都有一口站立的大水缸,維系著平淡無奇的日子。有水,才有一切。

        熬過了歲月的老水缸,身上裹著厚厚的包漿,黑黢黢的,油光發(fā)亮,那是抹不去的生活記憶和等待后人破譯的信息密碼。

        老水缸見證了貧窮而歡樂的農(nóng)家生活,裝滿了一肚子煙火彌香的故事,等待有緣的人來聽它娓娓講述。

        在一個家里待久了的老水缸,它懷舊、戀家,不肯出門半步,成了被尊重被珍惜的老物件,盛滿了溫馨而苦澀的記憶。

        糖人兒

        農(nóng)村孩子的日子,不缺快樂,但不甜蜜。

        糖,在那個年代,是走不進(jìn)農(nóng)家生活的,那時候,連城里人都要憑票供應(yīng),而且配額是極少的限量,公家人只有過年過節(jié)了,才會發(fā)張?zhí)瞧保瑧{票購買,每個人最多半斤,還沒仔細(xì)品咂出糖果什么味兒呢,就沒了,年節(jié)的味兒,也很快就淡了。

        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人一年四季是見不到一粒糖果的模樣,不知糖果啥滋味。極個別家庭稍有點文化加上膽大的人會到外面闖世界找工作,能拿薪水會掙錢,被羨慕為公家人,家里條件自然就會稍微好點,偶爾會弄點糖果回來,年節(jié)里咂砸滋味,打打牙祭,短暫體驗一把生活的甜蜜,潛意識里也會滋生出一種多于他人的優(yōu)越感。

        我們那個村子,偏僻,地薄,貧窮,靠天吃飯,年景好壞全由老天爺決定。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很多,只有幾家有人在外當(dāng)兵或是進(jìn)了工廠做工,還有就是支援邊疆建設(shè)的兵團職工,這些人可以時不時地給家里匯寄點微薄的補貼,經(jīng)濟條件明顯好于其它人家,日子過得算是有頭有臉了。

        農(nóng)村孩子對于糖果的概念不深,甚至有些模糊。但都向往,都做夢,幻想著有一天美美地吃一次糖,吃到牙齒東倒西歪為止。因為缺糖,大人們會說,糖不是好東西,里面有蟲,小孩子吃了長蟲牙,男娃找不到俊媳婦,女娃找不到好婆家,沒有糖吃最好,牙齒白面相好,這有點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因為哥哥、姐姐在新疆工作,我家的條件算是較好的。但我的印象里,也只有患病時屏息一口氣猛喝下一碗中藥湯,飛快地撮一點糖粒兒甜甜嘴,算是對勇于喝飲苦澀藥湯的獎勵或安慰。其它時候,也與糖無緣,倒是過春節(jié)可以美美吃一頓糖包子,完成過年的儀式。

        一年當(dāng)中,有幾次走村串寨的吹糖人的手藝人穿過村子時,會停頓一下,招惹、招惹農(nóng)村孩子,他手里的撥浪鼓一響,伴隨著“吹糖人,捏糖人”的吆喝,立即招來一群歡天喜地的孩子,蜜蜂似的把吹糖人的人團團圍住,饞得禁不住吧唧著嘴巴觀看吹糖人的精彩表演。手藝人從一個小鍋里舀出一點融化了的熱糖稀,按照心里已有的圖案,舞蹈般地快速攤在事先放置了一根小竹棒的玻璃上,糖稀的線條瞬間凝固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可愛,琥珀色的圖案晶瑩透亮,煞是好看。這是最吸引農(nóng)村孩子的手藝人,來去都受到隆重的迎送。攤完了幾個造型后,手藝人又拿出一根細(xì)竹管,把糖稀捏成一團按在竹管一端,一邊用嘴吹,一邊用手捏,吹氣和揉捏的力道要掌握好技巧,嘴與手配合要默契。不一會兒竟然捏出了孫悟空、大公雞、小仙女等作品,更是令孩子們驚嘆不已,分外眼饞。此時,手里攥著一兩角錢的孩子,十分得意,拿了小動物糖人兒,舍不得吃,反復(fù)把玩、欣賞,忘不了向小伙伴們炫耀一番。糖人兒造型里,大家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形象,特別符合小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性格需求特征。

        糖人兒在手里玩得時間長了,要化了,快臟了,也沒了興致時,才一點一點用舌尖舔著,用嘴嗍著,很愜意地慢慢享用。大方一點的孩子會掰碎了與小伙伴們一同分享,自小就顯示出了愛心,這種性格的小伙伴,大家都喜歡與他相處做玩伴。

        糖人兒吃完的時候,吹糖人的撥浪鼓聲也正好在鄰村響起來了。

        麥秸草帽兒

        只要心靈手巧,廢物也能變寶。這是農(nóng)村人常說的一句話。

        在農(nóng)村,確實有很多廢物會在農(nóng)民的手中變戲法似的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新事物,轉(zhuǎn)化為一筆小小的財富。比如收割脫粒后用來燒飯或者喂牛的麥秸稈兒,這東西麥?zhǔn)蘸蟊榈囟际?,一堆堆,一垛垛,散亂地鋪陳一地金黃。一般人家,用不完就地點燃焚燒,燒成灰深翻到地里變成基肥,為來年的豐收積攢一些后勁,也是廢物利用。心靈手巧的人,則會巧妙利用,收集一些麥秸稈兒,等農(nóng)閑時派其它用場,爭取盡量減少浪費。這些人平時注意觀察周邊的麥地,盤算收割日期,長勢粗壯的麥稈會成為他們?nèi)蘸蟮倪x擇目標(biāo),收割后精選了留下備用。

        作為農(nóng)村孩子,就我所知道,麥秸稈兒可以編成帽辮兒,然后再縫制成能遮陰、擋雨、扇風(fēng)的草帽,俗稱麥秸帽。也能剪貼制作成非常漂亮的麥稈畫,一平尺大小的畫幅鑲了木框能賣不少錢,備受城里人青睞。還能隨意編織出神情夸張、憨態(tài)可掬、形象各異的動物造型的工藝品,這些精巧的玩意兒,在農(nóng)村沒人稀罕,擺在城里人書架或幾案上,能平添不少雅致和情趣,散發(fā)一些自然的鄉(xiāng)野氣息,當(dāng)禮品送人也挺受歡迎。

        麥?zhǔn)占竟?jié)的陰雨天,是農(nóng)民難得的清閑日,地里的活兒是干不成了,那就找點其它事做,反正不能讓手閑著,手閑心里就慌得很。

        這時候,從麥草堆里拿一捆麥稈兒,從中精選一些麥稈,選擇的須是麥稈最頂上結(jié)麥穗的那一節(jié),空心且沒有結(jié),稈粗又長的質(zhì)地為佳??招牡柠湺拑?,在雨水里浸泡一下,變得十分柔韌結(jié)實,不易折斷,壓成扁平的,就可以編帽辮兒了。編帽辮兒和女性早晨梳頭編發(fā)辮的方法是一樣的,三根扁平的麥稈兒,在手里交替變換著向內(nèi)折疊,就能編出和女性發(fā)辮形狀一樣的帽辮兒,麥稈一根根續(xù)著往下編,越編越長的帽辮兒最后捆扎成卷狀,擱置起來晾干了,空閑時再用針線一針一線縫制成草帽。縫制草帽需要一定的技術(shù)含量,手藝得好,心得細(xì),還得有耐性,急躁的人做不了此活兒,手腳毛糙的人做出來變樣走形還漏雨,不美觀,不招人待見,我們村里能熟練縫制草帽的人只有幾個,農(nóng)閑時就數(shù)他們最忙。

        我家大人小孩擁有好幾頂草帽,新舊都有,有是從集市上買來的,有的是手巧的親戚或鄰居縫制好贈送的,掛在墻上,一字排兒排開,成了家庭生活的一景。

        雨天和驕陽下,草帽遮擋著一張張粗糙的臉,在大地上匆忙移動。過于燥熱汗流浹背時,會騰出干活的手,摘下草帽當(dāng)扇子用,緩解干熱。草帽雖然比不了芭蕉扇風(fēng)大,但也能扇出涼爽之意。

        原本泛著金光散發(fā)著麥草清香的草帽,用久了就變成了灰暗色,透出風(fēng)吹、日曬、雨淋的陳舊滄桑,有的帽沿已經(jīng)朽爛了,開線了,也舍不得扔掉,縫縫補補繼續(xù)戴。

        草帽除了遮陽、擋雨、扇涼之外,還具備工具的功能。野地里,山杏、山棗熟了時,一個孩子爬上樹,摘了往下扔,下面的孩子就用草帽接住,樹上樹下配合默契,一會兒就有了一堆美味野果。如果在草叢里發(fā)現(xiàn)了個頭很大的彈跳力強的蟈蟈或螞蚱,這些家伙由于勁大蹦得高又飛得遠(yuǎn),徒手不好抓,就拿草帽扣,一扣一個準(zhǔn),比用手捕捉容易多了。

        故鄉(xiāng)的原野

        故鄉(xiāng)的原野,總是深藏著很多秘密,這秘密對少年兒童構(gòu)成了無法阻擋的誘惑。童心最大的特點是好奇,好奇就成了動力,驅(qū)使孩子們像個偵緝隊員一樣,一分鐘也不安生、消停,時刻都在爬高下低,鉆洞上樹,穿密林,進(jìn)草叢。猴子一樣上躥下跳地把旮旮旯旯探尋一遍。那時候,盡管人小,膽也小,但還是管不住腿,閉不住眼,忍不住要去沒到過的地方冒險,對什么都新鮮好奇,竟然很認(rèn)真地走著看著,心里琢磨著眼前的事兒,對不知道的事,要一探究竟,弄個明白。

        農(nóng)村孩子對莊稼都非常的熟悉,每個孩子都像模像樣地跟著大人干過各種農(nóng)活,小麥、高粱、玉米、大豆、紅薯等五谷雜糧,這些莊稼不但認(rèn)識,見到還很親切,會以農(nóng)家孩子特有的敏感嗅到糧食成熟釋放出來的芳香。因為太熟悉,所以大家對出現(xiàn)在眼前的長勢很好的莊稼也似乎視而不見,專挑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東西研究。

        尤其是對不曾見過的樹木,野草,動物和昆蟲,最感興趣。看到了,就挪不開腳步了,長久入迷地盯著觀察,看到滿意為止。

        因為地處丘陵,地形起伏不平,溝壑縱橫,難找一塊自然的平展之地,種地吃飯全靠天,收成好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盡管土地面積很大,真正能有效種植農(nóng)作物的土地很少,大部分屬于斜坡荒地,存不住水,保不住墑,無法灌溉,只能種樹,不能種糧食,有的地方只長雜草但長得都很茂密。所以,荒坡野地就比較多,鮮有人跡。

        有時候,人,就是動植物和昆蟲的天敵。

        人不去的地方,就是荒草、雜樹的世界,樹茂了,草深了,自然也就成了動物昆蟲們的樂園,它們在屬于自己的王國里,無憂無慮,自生自滅,遵循規(guī)律。

        孩子們要想認(rèn)識新事物,就必須深入到這樣的荒草野地里,在新的世界里,變未知為已知,成為生長的閱歷。這樣以來,原野就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只要進(jìn)去,就有收獲,捉到不認(rèn)識的昆蟲,采下沒見過的花朵,看到叫不出名字的動物,享受一驚一炸的欣喜。

        原野,是農(nóng)村孩子人生天然的第一課堂,早期的許多認(rèn)知,都來自那里。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野地里割草,打柴,放羊,干活兒累了,大家相約著放下手里的工具,好好玩一場快樂開心的游戲,在大自然恩寵的懷抱里,享受干凈純真的樂趣。

        玩累了,就地仰躺在厚厚的草叢里,嘴里銜一根草梗,望著藍(lán)天白云,小大人似的做沉思狀,這時候的世界,似乎就只為一群孩子們存在了。

        我們都在淺水里捉過泥鰍,撈過蝌蚪,覺得蝌蚪最神奇,小時候像魚離不開水,會游動,長大了則生出四肢變成了既能游泳也能上岸歡蹦亂跳的兩棲動物。不過夏夜里青蛙的叫聲確實煩人,吵得人睡不好覺。白天知了的叫聲也吵,天越熱吵得越厲害。夜里蟋蟀的叫聲倒是比較好聽,被微風(fēng)傳播著,有天籟之音。

        荒草野地里,經(jīng)常能捉到羽毛美麗漂亮的小鳥,捕到會唱歌的蟈蟈和跳高冠軍螞蚱,有水的小溪流里,也能抓幾條小魚。

        一般情況下,小鳥都是養(yǎng)不活的,蟈蟈倒是可以養(yǎng)一陣子,小魚離開水就死只能拿回家喂雞鴨。

        因為田野,至今,我還記得幾十種農(nóng)作物的名字和樣子呢,如小麥、玉米、高粱、水稻、谷子、大麥、蕎麥、芝麻、棉花、葵花、紅薯、南瓜等等。就我所知僅豆類就有:黃豆、綠豆、豌豆、扁豆、蠶豆、豇豆、花豆等十幾種。昆蟲有:天牛,螳螂,螞蚱,蜜蜂,蜈蚣。最常見的是蜻蜓,蝴蝶,蟋蟀,都是孩子們的玩伴。

        原野里的動植物種類真的是太多了,而我認(rèn)識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這里就不贅述了。密林里、草叢中、泥土下、小池塘,深藏著很多農(nóng)村孩子的童趣。

        我家的存糧處

        時光倒回幾十年。

        作為農(nóng)民,糧食就是命,就是一切。有糧就有命,沒糧難活命。有糧渡饑荒,沒糧去逃荒。

        每年收獲的糧食,不用運回家,先直接選優(yōu)質(zhì)的拿去交公糧,剩多剩少才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夠不夠就這么多了。所以,交完公糧后,當(dāng)家人就知道所剩的糧食數(shù)量,盤算著未來一年的日子,一日三餐,有沒有保障。若有短缺,就要在冬閑時一日三餐減為兩餐,早飯半中午吃,中飯半下午吃。早睡晚起就為了節(jié)約糧食。不干活,就要少吃點。

        糧食少而金貴,就不敢放開肚皮吃,總在節(jié)儉中做文章,干的變稠的,稠的變稀的,還要減量。

        土地有限,靠天吃飯,農(nóng)民的日子不由自己掌握,得看天的臉色,全憑天的情緒,豐歉年景各不相同。

        家里的糧食,從種植到收獲是父親的事,收回家里之后成了母親的事,這種無師自通的分工沿襲了幾千年,是農(nóng)業(yè)國的傳統(tǒng)。土里刨食的人,上看天,下看地,中間還要看人的臉色,日子辛苦、沉重而艱難,但咬咬牙,都得過,挺挺也就過來了。

        男主外,女主內(nèi)。屋外的事情,當(dāng)然包括種地都由父親負(fù)責(zé)處理。屋內(nèi)的事,則是母親說了算。我家的糧食自然也是由母親管理、掌握,每天吃干的,喝稀的,全由母親決定。連父親也不能多說,正所謂,不當(dāng)家不知柴米貴。

        記得家里夏天收的小麥,秋天收的玉米、綠豆、薯干等,全交由母親精打細(xì)算做一年的統(tǒng)籌謀劃保管。母親是個精明、干練、細(xì)心的人,即使再艱難的日子,也能讓全家平安支撐下來。

        從我記事起,最早家里盛裝糧食的容器,說出來嚇人,但以農(nóng)村習(xí)俗,見怪不怪,習(xí)以為常。家里靠隔墻的一面,緊挨著放著一口白茬棺材,所謂白茬,就是沒刷油漆的那種。農(nóng)村人習(xí)慣叫壽木,那是為奶奶預(yù)備的。老人在,備壽材。就是老人健在的時候,要提前為其備好壽材,她看著心里踏實,安慰。家里一年的口糧全都裝在壽木里,因為習(xí)俗就沒什么禁忌,我看到壽木,一點兒也不害怕。大宗的如小麥,直接倒進(jìn)去,小宗的如豆類,則裝了袋子扎緊口放進(jìn)去。既不怕霉變,也不擔(dān)心老鼠禍害。要知道,農(nóng)村的老鼠可是很厲害的,藏哪里都不保險,只有壽木的木頭厚,老鼠咬不透,是最理想的裝糧容器。

        每次需要拿出糧食時,母親就會使出全身力氣,慢慢把壽木蓋子一點點挪開,從敞開的口子取出所需的糧食,再慢慢合緊蓋子。這些口糧就可以先進(jìn)入磨坊,然后進(jìn)入廚房,最后才進(jìn)入我們的腸胃。

        隨著奶奶年齡的增長,父母開始做一些后事準(zhǔn)備,首先是請個漆匠,給壽木刷漆,從很遠(yuǎn)的地方請來一個漆匠,住我家里。那家伙是個戲迷,晚上自己瞎吼,害得一家人睡不好覺,又不敢言,怕得罪他干活時使壞。那時候刷壽木的漆都是土漆,就是從漆樹的藤條上割取下來的原汁漆液,純正自然的漆黑色。漆要刷三遍,就是三層,要等上一層干透了再刷第二層。每天一層,需要三天時間。有些人對土漆過敏,挺可怕,接觸了身上會起紅疹塊,很嚴(yán)重,農(nóng)村缺醫(yī)少藥,就很嚇人。人都避之不及,村后的土崗上,就生長有漆藤,我們割豬草時都快快地繞著走,怕觸到了過敏,嘴里還念叨著不知哪輩子聽來的民謠:“你是七,我是八,你有毒,我不怕?!比槠崴⒑煤?,壽木黑亮黑亮,像鏡子,能照見人影。

        奶奶被扶到壽木跟前,她眼睛已經(jīng)看不清了,耳朵也背了,就讓她用手摸摸,奶奶很滿意地說:“好,好,房子完工了,這下踏實了,就等著那一天了?!?/p>

        不久,奶奶去世了。

        后來,母親改用新添置的缸或者甕來盛裝糧食。家里的這類陶瓷容器,小口的叫甕,廣口的叫缸,容積比較小的則叫壇子或罐子。一般情況下,甕裝糧食,缸盛水,壇壇罐罐就裝些體積小,量也少的東西。

        再后來,我就離開了中原到新疆。

        田埂地頭

        土地是一個單詞。嚴(yán)格地說,土和地是有區(qū)別的,土,是指包含所有有土的地方,地,是指能種植生長農(nóng)作物的地方。所以土地這個詞有時候概念比較模糊,容易混淆。以為,土,等于地。其實不然。土和地的區(qū)分在于,土,就是一片光禿,沒有一絲生命氣息。地,飽含肥水,能夠滋育葉綠花紅子實,散發(fā)迷人香氣。

        我的故鄉(xiāng),原野廣袤,但能夠真正耕種的土地不多,名副其實的人多地少,耕地金貴得很。記得生產(chǎn)隊里的地都是丘陵薄地,產(chǎn)量很低,且由上面統(tǒng)籌計劃安排,不是誰想種什么就種什么,交公糧的種類數(shù)量都是定好了的,必須按照要求種植。

        一年下來,隊里分給每家的糧食按所掙工分分配,勉強糊口。家里有一塊自留地,按人頭分的,好像還不到五分,大部分種了小麥,留出一角種菜,給餐桌添點兒色彩,提高食欲。

        土地金貴,農(nóng)民就要精打細(xì)算,連田埂地頭也要充分利用,絕不浪費一尺一寸,不留一丁點裸露的空白。

        地頭的埂子留成路,供人走動,路外側(cè)的斜坡里,不能荒著,可以種向日葵,刀豆,蓖麻等。向日葵的土名叫轉(zhuǎn)籽蓮,刀豆的土名叫茶豆板,這兩個俗名叫著親切,順口,我們都這么叫。

        在農(nóng)村,向日葵是一種有魅力的作物,特別是對于孩子,它有一種讓人無法拒絕的誘惑力。種下去,就意味著希望。每年春天,我會把種子放進(jìn)挖開的小土坑里,輕輕蓋上土,忍不住每天都要去仔細(xì)觀察一下,一周后從隆起的小土堆里拱出兩瓣鵝黃的嫩芽,這是我人比較開心的事。之后就時刻關(guān)注它們,放學(xué)了,抽空去看看變化長勢,前期還經(jīng)常與它們比比個子,慢慢地它們高過了我的頭頂,碩大的葉子和粗壯的莖稈,一天天茁壯起來,莖稈越粗葉片肥大長出的葵花盤也越大,籽粒就很飽滿。向日葵開花的時候,金黃的花盤就面朝太陽仰著臉,跟著太陽轉(zhuǎn),早晨面向東,下午面向西,所以才叫向日葵。向日葵追隨太陽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就成熟了,干枯的葉,凋謝的花,成就了向日葵飽滿的籽粒。曬干脫粒了就收藏起來,冬天閑了,無聊的時候就嗑幾粒兒,也很受用,當(dāng)然,炒熟了更好吃。那時候葵花籽是我冬天的稀有零食。

        刀豆又稱四季豆、霉豆,是母親種植在地埂上的,它是一家人生活的特色蔬菜,它的花瓣和豆莢全是紫紅紫紅的顏色,非常鮮艷漂亮,特別地吸人眼球,花瓣兒有點像紫藤花的花瓣。由于是藤蔓植物,需要給它搭個架子,供它攀爬生長。刀豆對水和肥的要求不高,貧瘠的土地也能長得十分茂盛,一棵就能長成一大簇,每天都欣欣向榮的樣子。母親每天早上都要摘一些刀豆角,炒著吃或者淖水后涼拌了吃,是全家人的喜愛。只是這種蔬菜生長期不長,春天種下,夏天才開花結(jié)豆角,秋后就枯萎了,食用的時間不長。

        一個小伙伴不知從哪弄來了幾粒蓖麻子送給我,小巧玲瓏的蓖麻子很光滑,上面還有漂亮的花紋,把玩了幾天后,我把它們也種在了地埂上,幾天后拱出了紅紅的嫩芽,哦,這是紅蓖麻啊,真好。紅蓖麻的葉片碩大,呈絳紅色,非常艷麗,我特別喜歡這種顏色,紅蓖麻的果殼長著濃密的紅細(xì)刺兒,很像紅毛丹水果的樣子。細(xì)刺嫩時不扎手,老了刺變硬了才扎手。秋天成熟了,把蓖麻的籽粒剝出來,再去殼,露出白胖白胖的仁兒,用竹簽串起來,蠟燭一樣點燃了可以照明。夜晚在打谷場上捉迷藏時,我們就點著蓖麻子照亮。蓖麻子有毒不能吃,加工成油工業(yè)用途很多。蓖麻子可以賣錢,供銷社有收購,可惜數(shù)量少,跑很遠(yuǎn)的鎮(zhèn)上去賣太不劃算。

        向日葵、刀豆、蓖麻一生都活在田埂地頭,這些不與五谷爭地的農(nóng)作物,堪稱高風(fēng)亮節(jié)。

        冬天快到來時,秋作物都凈場入倉了。供養(yǎng)過農(nóng)作物的土地又裸露出它的本色,褐黃而灰暗,它用自己的全部力氣成全了各種生命的色彩追求,豐富了色香味俱佳的人世間。

        水 磨

        村子里祖祖輩輩都是使用旱地石磨在院子里或者房子里采用人推、牛拉方式磨面的,之前很多人從未見過水磨是何物。

        后來,村子的后面新修了一座名叫周曹河的水庫,高高的大壩,深深的碧水,看著讓人頭暈,周圍的村子像是圍著水庫的棋子,這地方因水才更多了些生機。那時年齡小,不關(guān)心水庫的庫容是多少,只知道有了水庫,就有了更好玩的去處。當(dāng)然,也只是坐在岸邊,把腳伸進(jìn)淺水里撲騰幾下,斷不敢下水洗澡或者捉魚。水庫大壩呈東西向,引水渠則是南北走向,蜿蜒伸向下游的遠(yuǎn)方。小時候的認(rèn)知就是:遠(yuǎn)方是永遠(yuǎn)到達(dá)不了的地方

        在大壩下方引水渠向南的100米處,開了一個向東的小閘口,以較小的流量維持下游很少的稻田用水。當(dāng)庫存水超過警戒線需要加大排水量時,可以把閘門開到最大,將水排到河槽里去,從而減輕水庫壓力。這個小閘口平時用水少,為稻田保留著一股細(xì)小水流。

        這種狀態(tài)觸發(fā)了有心人的靈感,建議在水渠小閘門的下游不遠(yuǎn)處建一座水磨房,解決村民磨面問題,這個想法得到了大伙一致贊成。那個年代物價低,建一座水磨房的成本不是很高,生產(chǎn)隊自籌一點,大隊和公社補貼一點,很快就建成了。

        水磨房落成后,弄了個不算儀式的儀式,因為是新鮮事兒,幾個村的人都來看熱鬧、瞧稀罕,也算一次小小轟動。

        我看到的水磨是:在下水頭合適的地方挖出一個落差,上方置一段木制水斗,正對著的下方架起了一個碾盤一般大的圓形水輪,水輪的外緣做成斗狀,用以盛水,形狀就像南方的水車。水輪中心裝一根軸,長長的一頭伸進(jìn)了矮小的磨房里,軸上的齒輪轉(zhuǎn)動時帶動了石磨的轉(zhuǎn)動。水,就轉(zhuǎn)化成了推磨的動力。打開水斗的擋頭,一小股水沖出水斗,正好居高臨下地注進(jìn)了正對著的圓形水輪的空水斗,瞬間水斗就滿了,在水的沖擊和重力作用下,圓形水輪被驅(qū)使做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轉(zhuǎn)動,帶動磨房里的石磨運轉(zhuǎn),達(dá)到磨碎五谷雜糧的效果。

        好奇的人們看了會兒外面的水輪,又?jǐn)D進(jìn)小磨房看水磨是如何磨面的,里外不停地跑著看新鮮,場面擠擠擁擁的。小村的野外,水流沖擊聲,水輪轉(zhuǎn)動聲,水磨摩擦聲,人們議論聲,少有的喧鬧。

        先拿生產(chǎn)隊里的糧食做實驗。一個外請的師傅演示給大家看,磨房外怎么開閘放水轉(zhuǎn)動水輪,磨房里怎么操作續(xù)糧磨面。每個細(xì)節(jié)都講得認(rèn)真,做得細(xì)致。然后鼓勵膽子大點的上前試試,這樣轉(zhuǎn)轉(zhuǎn)、停停一個上午,居然真有村民學(xué)會了簡單操作。

        家里磨面,我跟著母親去過水磨房幾次,看這些大家伙轉(zhuǎn)動起來,還是有些害怕,給母親幫忙總有些手腳慌亂,覺得駕馭不了它們。其實,要想讓水磨停下來,只要把水改道流到別處,水輪停止轉(zhuǎn)動,水磨也就停下來了。水磨房的空間過于矮小,還沒窗戶,干活得開著門透光照亮,篩面時揚起的粉塵滿屋子彌漫,有些嗆人,干完活時,從頭到腳都白成了石灰人。

        本村人使用水磨,用工分頂,外村人使用水磨,半天只收三角錢。

        水磨省事又方便,深受村民喜愛,一些勞力少而弱的家庭,更是交口稱贊。要不是后來發(fā)生了意外,應(yīng)該能夠一直使用的。

        好像是幾年后的一天,一個外村的婦女帶著兒子來磨面,因孩子小,好動貪玩,一不留神獨自跑到屋外去看水輪轉(zhuǎn)動,估計是想伸手去摸水輪,腳下一滑,跌進(jìn)了水輪下面的水坑里,等到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不在跟前時,急忙跑到外面尋找,但為時已晚,孩子已經(jīng)淹死了。因為這次的意外事件,水磨房被關(guān)閉了,過了不久就拆除了。

        母親和她的舊紡車

        童年時,從春夏到秋冬,一年四季全家人身上穿的單衣和棉衣,全是母親空閑時或夜晚用雙手一針一線紡織、縫制出來的。在農(nóng)村,會做女紅是每一個女人必備的生存基本技能,針線活只有做得好與差的區(qū)分,很少有什么都不會做的女人。農(nóng)村女孩從小就得跟著母親學(xué)做針線活,做得越好越討人喜歡。不然,嫁到婆家是要受氣被看不起的。

        先取下一塊條形的彈暄了的棉花,攤開中間壓一根莛子反復(fù)揉搓,就搓成棉絮條,抽出莛子,就俗稱捻子,可以紡棉線用了。

        一件衣服,先從一粒種子變成小苗開始,經(jīng)澆水施肥、打尖,開花結(jié)桃,棉桃綻開后把棉花采摘回家。之后再從一團棉絮到紡成線,然后織成粗布,再經(jīng)過剪裁,最后縫制成衣。整個過程不下十道工序,這里,我只簡單說說紡棉線這道工序。

        家里有一架紡車,是母親結(jié)婚時的嫁妝,多少個夜晚,它一直陪伴著母親,并通過母親的巧手,把日子紡織成溫暖,貼緊我們單薄的身體。每到夜晚,勞累一天的母親,忙完了廚房里的鍋瓢碗筷,并不能立即休息,而是安詳?shù)刈诩徿嚽?,開始溫習(xí)一天里最后的一門必修課——紡棉線。

        在昏黃如豆的油燈微光里,母親總是一條腿半蜷著,一條腿伸展,根據(jù)紡車與人的動作節(jié)奏,上身時而微微前傾,時而稍稍挺直,右手握著紡車搖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攏,捏著半尺長的棉捻子,隨著紡車轉(zhuǎn)動的嗡嗡聲,一股細(xì)若游絲的潔白棉紗線,在母親左手向后緩慢伸展中,越抽越長,達(dá)到一定的長度后手再往前輕輕一送,細(xì)棉紗線就一圈圈收縮纏繞到紡車的錠子上了,紗線就這么一圈圈、一層層纏繞著錠子。當(dāng)錠子上的紗線纏繞成飽滿的錐狀時,就可以取下儲存起來。紡線織布做衣服,是每一個農(nóng)村女人必須要面對的,心靈不靈,手巧不巧,出手的活兒就說明了一切。就拿紡棉線來說,雙手的動作要協(xié)調(diào),配合要默契,手上要用巧勁,要領(lǐng)全憑經(jīng)驗和感覺控制,搖車速度也要均衡,不能時快時慢,手捏捻子勁不能小也不能大,捏松了紡出的線粗細(xì)不一,捏緊了又抽不出線,容易斷。紗錠積攢多了,可以把這些棉紗線展開再盤起來,浸到稀薄的面糊里漿一漿,增加棉紗線的硬度,這樣就可以上機織布了??棽紮C可不是家家都有,打制一臺木質(zhì)的也得有經(jīng)濟實力,一個村也就三五臺,我家有一臺。

        村里家家戶戶都有紡車,這是生活必備的物件,紡車除了一根錠子是鐵質(zhì)的,其它全都由木頭打制而成。愛惜的話,一架紡車可以使用幾十年。因為找小伙伴玩我去過一些家串門,看到過那些大嬸、大姑、大姐姐們紡棉紗線,許多都紡得粗細(xì)不勻,有的棉紗線中間凸起小疙瘩,織出的布就起小球,手摸著凸凹不平,看著也缺少美感。這是因為她們的紡線技術(shù)不過硬,紡的線織的布品質(zhì)都不高。在農(nóng)村,紡線織布是一個精細(xì)活兒,最能體現(xiàn)一個女人的持家過日子水平。在紡線織布方面,母親嫻熟的技藝在村里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經(jīng)常被請到別人家做指導(dǎo)。因此,穿著母親精心縫制的衣服,除了溫暖,還有驕傲。

        有月亮的夜晚,母親就舍不得點油燈了,借著從敞開的房門照進(jìn)來的光亮,也能熟練地紡棉線。

        平時最喜歡依偎在母親身邊看她紡棉線,很多時候,我都是一開始坐著看母親紡線,坐累了趴到母親背上打盹,然后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已經(jīng)是第二天早晨了。母親的辛苦正如我在《母親的舊紡車》一詩里寫的那樣:“童年的夜晚/常常被母親的紡車搖短/我依在如豆的油燈旁/看母親把潔白的云絮/紡成護(hù)冬的溫暖/有月亮的時候/母親就敞開門/讓月光照著紡車/節(jié)省幾滴油錢//多少次/都是紡車的嗡嗡聲為我催眠/醒來早已日照窗欞/真的,我總是熬不過母親手中/那根抽不盡紡不完的紗線//隊里的工分一天天看賤/母親更拼命地?fù)u著紡車/搖來我貼身的衣衫/和一日三餐的油鹽//后來我們要遠(yuǎn)走陽關(guān)以外/母親撫摸著那架紡車目光黯淡/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感/使母親對后來的日子難以習(xí)慣/夜晚不再搖紡車的手/總有些抖顫”。

        離開中原前,母親戀戀不舍地把心愛的舊紡車送給了她的好姐妹——我的遠(yuǎn)房二嬸娘。

        責(zé)任編輯 王 暉

        猜你喜歡
        農(nóng)村孩子
        農(nóng)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nóng)村取暖怎么辦
        提高農(nóng)村小學(xué)習(xí)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nóng)村路關(guān)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孩子的畫
        孩子(2017年2期)2017-02-13 18:20:51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熊孩子爆笑來襲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黄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吃下面吃胸在线看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四虎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美女裸体无遮挡黄污网站|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动画| 国产一二三四2021精字窝|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av大全日韩| 呦泬泬精品导航| 国产美女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片三级视频播放|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五十路熟妇| 国产95在线 | 欧美|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美女厕所尿尿av| 欧美精品videosse精子| 成人无码视频|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址| 女人被狂躁到高潮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男女做羞羞事的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美女啪啪国产|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无遮掩无码h成人av动漫|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日本丰满少妇高潮呻吟|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人区| 国产熟妇按摩3p高潮大叫|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