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翻書發(fā)現(xiàn)兩件小事,關(guān)于謙虛和吹牛。
一次,軍閥徐樹錚訪歐,特意在巴黎一家有名的飯店宴請朝野名流,中國人好面子,菜單自然十分華貴。席間,按照自謙為禮的原則,徐謙虛致辭,說飯菜不好,招待不周,萬望諸位包涵。不料,飯店經(jīng)理大怒,質(zhì)問徐:飯菜哪里不好?在座的都是名流,你如此說話嚴(yán)重影響飯店聲譽(yù)!經(jīng)理還要將此事訴諸公堂。徐不得已,只好登報澄清。此乃謙虛引起的麻煩。
吹牛的事,也有意思。19世紀(jì)末,美國出臺“排華法案”,墨西哥也想依葫蘆畫瓢。清廷急派駐美公使伍廷芳前往墨西哥,談判桌上,面對墨方的傲慢無禮,伍拍案而起:“下旗回國,電告政府調(diào)兵艦來,屆時再見!”此時,北洋海軍早已被日軍“包了餃子”。伍說大話,竟把墨方給唬住了,趕緊請美國出面調(diào)停。
謙虛,是中國人的心理美學(xué)。謙謙君子,以謙卑自守。古人認(rèn)為,謙虛可以使人得到好處,告誡子弟“滿招損,謙受益”。不恥下問,不露圭角,謙恭下士,謹(jǐn)小慎微……總之,做人要謙虛,要盡量放低姿態(tài);自吹自擂,不受人待見。單從稱呼上,就創(chuàng)造了許多謙詞:在同輩前,自稱不才、敝人;在上級前,自稱在下、卑職;在晚輩前,自稱愚老、老朽。
但若表面上很謙虛,心里未必這樣想,反倒落下兩個毛病。
一是不虛情假意一通,不拐彎抹角一番,不敢說正題,哪怕送你一尊金佛,也要說“一點小意思”。所以,遇到不明就里的西洋人,徐樹錚就像劉姥姥坐席——出了洋相。戰(zhàn)國時期,尹文子曾作文嘲笑齊國的黃公。黃公生了兩個貌若天仙的女兒,養(yǎng)在深閨,卻喜歡用謙詞貶低她們,逢人就說小女丑陋不堪,搞得黃家小姐“丑名遠(yuǎn)揚”,成了“剩女”。最終,便宜了一個衛(wèi)國老光棍兒。黃公謙虛過了頭,吃了大虧,在尹文子眼里,傻根兒一個。要我說,怪只怪他生不逢時,若生在“君子滿地走”的當(dāng)下,誰不知道他這是正話反說???這樣的人才,公關(guān)公司打破腦袋都搶不到。
二是奉承肉麻的話載滿了史冊,幫閑文化大行其道。禮儀之邦嘛,禮的原則是“自卑以尊人”。你吹我捧,一唱一和,彈冠相慶,雞犬升天。甚至不惜替死人吹牛,拍死人的馬屁——往自己臉上貼金。紀(jì)曉嵐講過一個鬼故事,說某人生前老實本分,死后卻不敢心安理得地躺在墓里,找地方躲了起來。原來,子孫給他寫的碑文,全是吹牛的大話。人中龍鳳更會吹大牛。劉邦做了皇帝,說黑龍是他爹,并被堂而皇之地寫進(jìn)正史;李淵做了開國之君,非說祖上是太上老君不可,認(rèn)李耳做祖宗。
受此傳統(tǒng)濡染,謙虛和吹牛不斷進(jìn)化。道貌岸然的人拿謙虛當(dāng)偽裝自己的外衣,“謙”沒了,只剩虛偽;善于吹牛的人學(xué)會了“謙虛”,如虎添翼,忽悠來的是真金白銀。有人謙虛地秀廉政,對著電視鏡頭,說自己沒錢買房,一不小心把自己謙虛成“六百帝”(600元租豪宅),紀(jì)委一查,認(rèn)定其受賄1.1億元;有人謙虛地吹牛,先謙虛地做一番鋪墊、烘托,等火候一到,牛皮一吹,事半功倍。謙虛和吹牛,南轅北轍,竟被“高人”巧妙地融為一體,令人難辨真?zhèn)巍?/p>
謙虛本是美德,就這樣被“玩壞了”。也難怪,這么多年的職場、官場文化,面對上司,不夾起尾巴,如何出人頭地?面對蕓蕓眾生,不虛報浮夸,不牛氣沖天,誰理你呢?虛偽的謙虛和謙虛地吹牛大行其道,人人借此以自?!皇浅榈袅恕罢嬲\”的人際關(guān)系,撐起來的是空中樓閣,睡在上面,難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