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利軍
摘要:紀錄片如同一本相冊,不僅能夠還原一段時期的時代風貌,還能記載一段時期的歷史印跡。隨著氣象衛(wèi)星、計算機自動化處理、人工增雨防雹等先進科技手段的發(fā)展和運用,氣象工作不但為各級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的行為決策提供了服務,而且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保障經(jīng)濟發(fā)展和群眾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氣象事業(yè)發(fā)展歷程的影像載體,氣象紀錄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對氣象紀錄片的拍攝創(chuàng)作要素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紀錄片;氣象;拍攝
一、紀錄片不是記錄片
說起紀錄片,很多人都會直觀的認為,只要是對人和事的“記錄”拍攝都屬于紀錄片拍攝,簡單的將“紀錄片”等同于“記錄片”,顯然這看法對紀錄片的認識是不夠準確的。
(一)紀錄片具有流通性
紀錄片是“公共影像”,必須具有流通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個人記錄,比如結婚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拍攝記錄影像,多年后再回頭看,想起當年的人和事,看的津津有味,感慨世事無常??蛇@種影像如果搬上熒幕讓別人看,幾十分鐘下來無疑是一種折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種影像屬于“私人影像”,不具備流通性。而作為紀錄片,它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性,作為公共的、共享的資源進行流通。
(二)紀錄片的核心是要具有文獻價值。
我們拍攝氣象紀錄片時,首先應該考慮,選擇拍攝的題材有沒有被拍攝的價值?有沒有被關注的價值?有沒有被分享的價值?有沒有被保存的價值?當我們拍攝的題材具有以上價值的時候,才是符合紀錄片要求的題材。因此不能簡單的將“紀錄片”認為是“記錄片”。
二、紀錄片要符合電影語言的要求
首先,紀錄片最終是要面向觀眾的,所以畫面一定要符合電影語言的要求,要讓觀眾不但能看懂而且能理解。在拍攝過程中除了合理的使用景別、恰當?shù)倪M行構圖之外,畫面平穩(wěn)度達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沒有攝影機穩(wěn)定器的情況下,多使用三腳架穩(wěn)定拍攝,盡量少用手持拍攝,以保證畫面的平穩(wěn),減少觀看的眩暈感。
其次是明亮度達標,很多時候在光線很暗的情況下,我們還在進行拍攝,導致畫面很灰很暗,缺少光線結構,不能準確表達畫面所要展現(xiàn)的內容,還容易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
最后就是聲音的質量一定要達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攝影人員忽略的要素。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導演自己一個人完成拍攝,由于一時疏忽,收錄的音頻要么雜音太重后期無法去除,要么由于外接話筒遠近距離的不同,造成收錄的聲音一會兒大一會兒小,音質很不穩(wěn)定,后期也很難校正。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完成播映時,由于影廳聲場環(huán)境好,這種缺點就會被放大,會嚴重影響觀眾的觀看效果。一部好的紀錄片,必須有適合的音效和合適的音量,才能起到渲染的作用,更好的表達影片的主題內容。
三、紀錄片的類型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紀錄片涉及到的題材范圍越來越廣,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這也造成對紀錄片的分類沒有一個固定統(tǒng)一的標準,常常會依照題材與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將紀錄片分成政論、歷史、傳記、人文地理等多種類型。但從紀錄片的功能劃分,主要有以下類型。
首先是雷諾夫在《紀錄片理論》里基于紀錄片本身作用對紀錄片類型的劃分,他對紀錄片的功能進行了如下總結:
“揭示或保留;勸說或倡導;分析或質疑。”
而埃爾克·巴爾諾在《紀錄電影史》中,則根據(jù)拍攝者的角色不同,對紀錄片的作用做了更加廣泛的延伸,分為以下13類:
預言家、探險家、報導記者、畫家、擁護者、吹鼓手、揭發(fā)者、詩人、編年史作者、獎勵者、觀察者、觸媒者、游擊戰(zhàn)。
四、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得來的紀錄片拍攝手法,也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國內外導演廣泛使用的一種拍攝手法。
直接電影講求在拍攝現(xiàn)場,攝影人員不影響影片主體的言語內容和行為方式,拍攝盡量不引人注意,依靠同步錄音,不用話外解說,不需要采訪,拒絕重演,排斥一切可能打破生活原生態(tài)的主觀介入。
在剪輯過程中則避免使用“暴露剪輯”,也就是說,剪輯要盡可能真實的還原現(xiàn)場情形,如同觀眾親自見證了影片敘述的事件一樣,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羅伯特·德魯?shù)热藢⑦@套拍攝手法總結如下:“選擇熱點事件;把攝制組分開拍攝沖突的不同方面;不干預事件、不加解說詞;在剪輯臺上去創(chuàng)造高潮。”這種拍攝手法是讓沖突雙方同時進行,使兩方不斷地碰撞和交織產生沖突高潮,最后在該高潮過程中決出勝負。這也是一些書籍常常提到的作用力與反作用的二元對抗。
很多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在拍攝過程了只是注重了直接電影的“不介入”原則,而忽視了直接電影提高影片戲劇化張力的手法,丟棄了“危機結構”和“懸念”的設置。這也是很多紀錄片時間很長,內容很豐富,畫面很美觀,但是影片的總體觀感卻讓人感覺到沉悶乏味,主要原因就在于題材選擇和拍攝手法上缺少相應的技巧,只注重了直接電影的“形”而忽略了直接電影的“髓”。
五、客觀性與公正性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和展現(xiàn),并用事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生命是客觀真實,必須保持事實的客觀性。
(一)客觀性
客觀性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jīng)常被提起并且時常爭論不休的話題,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了兩種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對現(xiàn)實的描摹和對現(xiàn)實的安排,這就造成了紀錄片中“真實”與“虛構”并存的局面。直到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直接電影”拍攝創(chuàng)作思路中的“不介入”原則,似乎又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之前的拍攝創(chuàng)作手法確實對紀錄影片客觀性的保持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因此紀錄片的客觀性不僅僅是指拍攝的客體是客觀真實的,影像本身也需要是客觀真實的,也就是說,要避免采用對現(xiàn)實的安排和對現(xiàn)實的描繪這種虛構的創(chuàng)作手法。
(二)公正性
公正性則是指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針對矛盾體雙方,導演不能因為個人的主觀判定,而刻意規(guī)避一些有悖于主觀判定事實的展現(xiàn),應該以中立的姿態(tài),客觀展現(xiàn)事實真相,維護面對事實真相的公正性,紀錄片人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擔負著維護正義的責任。
結束語:一部優(yōu)秀紀錄片的誕生是一個耗時、耗力的艱難創(chuàng)作過程,在拍攝創(chuàng)作是一定要遵循上述要點,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使影片具有可視性、可欣賞性。
參考文獻:
[1]王競.紀錄片創(chuàng)作六講[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3月. 9-15.35-38
[2]邁克爾·拉比格.紀錄片創(chuàng)作完全手冊(第4版)[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第11次印刷 .8
[3]楊曉軍.淺談氣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讀寫算[J].2014年31期.1